【摘要】竹笛,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自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竹笛藝術在表演形式與演奏技法等方面開始了系統的改革與規范。 文章對氣震音的概念做了簡要的概述,對不同流派不同風格樂曲的氣震音運用做了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中國竹笛;氣震音
一、氣震音的概述
(一)氣震音
氣震音又稱腹震音或氣顫音。它是通過氣沉丹田、小腹自然向里收縮和用力,出氣時氣流均勻而有規律的波動來取得的一種音樂效果。它的效果與弦樂器的揉弦和聲樂中的顫音是差不多的,這種波動在使得旋律具有流動性,音樂富有歌唱性。
氣震音的音波根據速度與強弱的變化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速度強弱都均勻進行的音波。這種幅度大多用于節奏緩慢舒展旋律悠長抒情的樂曲。例如《水鄉船歌》《悠悠烏篷船》等。(2)由慢漸快由弱到強,這種幅度對漸進音樂高潮起到了助推的作用,例如《牧民新歌》的結束句等。(3)速度均勻由強漸弱,這種幅度大多用于模仿人的哭腔,低訴。例如《故鄉的回憶》慢板段。
(二)氣震音的練習
所謂氣震音,顧名思義,是需要通過氣息的控制來達到氣息波動的效果。但氣息的控制不但是竹笛,乃至整個管樂器的核心所在,需要長期不斷的練習才能運用自如,絕非一日之功。
練習氣震音時,首先平穩的吹一個長音,然后通過小腹的控制,氣息一強一弱,一急一緩的有規律地向外排出,如果找不到感覺可以想象自己哈哈大笑時腹部的震動。最開始需要慢練,大概以兩拍一次的速度進行,應感覺到腹部的力量把氣息一陣一陣地向外排。注意音與音之間的震幅要均勻,控制音高不要發生變化,口風也需要保持。找到感覺后速度可以相對加快一些,由兩拍一次到一拍一次,再到一拍兩次,一拍四次這樣循序漸進的練習,要注意力度的均勻,口風也需注意隨著頻率的波動而控制。
綜上所述,練習氣震音時,應注意氣息放松,氣流自然平和地呼出,音與音之間的震幅要均勻,音質不要僵硬,避免故意地大幅度地去顫動氣流,更忌諱依靠肢體的抖動使音樂產生一種啼笑皆非的效果。
二、各流派笛曲中的氣震音
在竹笛演奏中,氣震音通過輕、重、緩、急的變化可以直接影響到不同樂曲意境的表達、旋律的起伏、結構的對比,以及力度的變化,不同的流派運用的氣震音也都大相徑庭,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氣震音的不同運用可以代表不同的流派。下面就各流派笛曲中的氣震音試以分析、比較。
(一)南派笛曲中的氣震音
南派笛曲的氣震音大多數運用的是幅度較大,速度較慢的音波。這種氣震音大多數用于抒情性,敘事性的樂曲。例如趙松庭先生的《幽蘭逢春》,此曲創作于1979年,作曲家仿昆曲寫此曲,以幽蘭之逢春來表現人在困境中哀而不怨,悲而不傷的心境。故運用的氣震音就相對平緩以贊美了蘭花的清美幽馨。
(二)北派笛曲中的氣震音
北派笛曲中的氣震音時—種波紋細、密度大的震音,樂曲表現的是激昂、熱烈、歡快的氛圍。例如北派梆笛代表人物馮子存的《喜相逢》,此曲原為內蒙古的一首民間樂曲,后來流傳到張家口北部一帶,被吸收到“山西梆子”及“二人臺”中作過場音樂。經馮子存改編為笛曲,樂曲中運用密度較大的氣震音表現出主人翁泣不成聲的惜別和歡呼雀躍重逢時的心情。
(三)劉森派笛曲中的氣震音
在劉森的樂曲中,氣震音的運用是頗有特點的,他樂曲中的柔滑音和氣震音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氣震音的幅度較大,對比較明顯,他的樂曲在慢板抒情部分大多飽含柔情性,歌唱性。草原派演奏家李鎮先生的氣震音運用也和劉森先生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例如他改編的《小放牛》,樂曲運用了大量的裝飾音,氣震音等,使得樂曲高亢飄逸,俏皮靈敏,大氣磅礴。雖然由同一個素材改編而成,但他與陸春齡改編的飽滿醇厚,線條優美的《小放牛》大相徑庭。
綜上所述,南派笛曲氣震音的特點為音波較寬較平緩,北派的音波較細較密集,而劉森派以及草原派幅度大,對比明顯。這些特點很明了的表現出不同流派的不同風格,換而言之,通過運用不同的氣震音可以把握不同風格的樂曲。
三、氣震音的使用
在不同風格不同派別的樂曲中,氣震音的色彩鮮明,運用廣泛,要想氣震音使用的恰如其分,我們首先要對作品進行更深一步的了解分析,才能更加淋漓盡致的表現音樂。不應盲目地去演奏樂譜。這里的“了解”不只是力度,表情術語。更重要的是它的背景。另外,我們還應該了解作品的“雙重性”,即地域性與時代性的統一。地域性,就是指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地理環境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樂曲。
在已經了解作品的前提下,我們還要對作品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看它具有什么地方性的特殊氣震音的使用、特殊的語調和特殊的旋律線條,這些都是構成區域性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掌握這一點,本人認為最有效、最科學的方法就是多聽、多唱。反復吟唱,領略樂曲的潛在意境,以便獲取靈感,創造音樂形象。因此,歌唱性與氣震音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氣震音正是表達歌唱性與語言性的手段,是笛子演奏魅力所在。
四、結語
中國竹笛藝術博大精深,竹笛演奏者能否真正認識和掌握氣震音的運用,是衡量其演奏藝術水平達到較高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竹笛演奏者、教育者應不斷對其做深入的研究,從而使中國竹笛演奏藝術水平得以全面的提高且發揮其優秀的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趙松庭《笛藝春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8103·533
[2]趙松庭《笛子演奏技巧十講》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第2版,ISBN7-5039-1988-4
[3]蔣國基 董雪華《笛子入門教材》華樂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ISBN 7-80129-051-8
作者簡介:丁穎(1990-),女,漢族,江西人,中南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碩士,主要從事竹笛演奏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