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影視作品中,電影音樂作為一個及其重要的角色在不斷推動著劇情的發展與變化,好的電影音樂必是對影片的錦上添花。川井憲次作為日本重要的配樂大師,其配樂的精彩與個性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本文將通過電影《殺戮都市》(下)中的典型音樂曲目,對川井憲次作品中的電子音樂技法運用及其方法進行比較細致的分析,探討他的電子音樂作品中電子音樂技法的多種呈現方式以及運用后的效果,并思考這種技方法對電影音樂創作以及傳統音樂創作的影響與意義。
【關鍵詞】電子音樂技法;川井憲次;日本音樂;電影音樂;電子音色
《殺戮都市》原為日本漫畫家奧浩哉所作的漫畫,后在2011年由日本導演佐藤信介執導拍為科幻電影。它以“適應日本人的SF”作為目標,現實和非現實交錯的世界觀,也可稱作不合理的緊張感,個性溢出的登場人物等聚集著受歡迎。
川井憲次(1957年4月23日-),日本作曲家,曾就讀于東海大學和尚美音樂學院,他長期從事對日本民樂的研究,因此他早先的曲風大多緩慢優美,帶著濃重的東洋古典風情。作為日本著名的配樂大師,川井憲次曾為很多電影、游戲以及動畫片配樂,在電影《殺戮都市》(下)中作曲家將視頻與音樂完美結合,激情中夾雜著憂郁的柔美,使其風格獨具特色。
一、《殺戮都市》(下)中的典型曲目音樂素材分析
(一) 《在“GANTZ” 中》
《在“GANTZ” 中》是整部電影的開場音樂(視頻A第7’19’’處),從波形來看,整首曲子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0—1m26s):主要使用弦樂采樣音色、低頻合成的Pad、Loop鼓以及電子音色;第二階段(1m26s—1m09s):主要使用合成的弦樂音色、低頻合成的Pad、loop鼓和電子合成的其他音色;第三階段(2m10s—結束):在與第一階段音色使用基本一致的基礎上加入人聲合唱以及鋼琴音色。
三個階段的音色運用逐漸增加,這種音色重疊的用法不僅可以使每個階段的音強逐漸增加,同時也將整體氛圍提升上去,豐富了聽眾的感官。
(二)《履帶》
《履帶》表現的是所有被復活的人在地鐵中與外星人戰斗的場景。該曲整體布局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0—1m04s):弦樂組+銅管組+Loop合成打擊音色1+大鼓+鋼琴;第二階段(1m05s—3m37s):弦樂組+銅管組+Loop合成打擊音色2(滾動式)+木質打擊音色(加混響)+高頻電子音色;第三階段(3m38s—結束):弦樂組+銅管組+镲+大鼓+鋼琴+人聲合唱。
三個階段的音色運用逐漸增加,使整體氛圍具有一定的緊張度,更加配合了戰斗場景。
(三)《最后的傳輸》
影片中,這段音樂整體抒情緩慢而又憂傷悲情,以加了很大混響的鋼琴聲為主要線條,以此來烘托影片氣氛。該曲整體被分為三個段落,即:第一段(0s—1m11s):以加了很大混響的鋼琴音色為主,在第47秒時弦樂組高聲部的長音線條加入;第二段:( 1m11s—1m46s):這段起著連接過度的作用,它以中頻、變形后的弦樂音色為主,以混沌的低頻音色為鋪地音色;第三段(1m47s—結束):重疊進入的開頭是在第一段所有音色的基礎上對鋼琴和弦樂高聲部的音色變形,即:使鋼琴音色變為電鋼琴音色;使弦樂高聲部的音色變為類似于笛子的音色,這種音色的微妙變化方式使音樂不是簡單的宏觀重復,而是在微觀上,更體現了質的變化。
(四)《黑色球體的房間》
影片中(視頻A第15’40’’處),聰明好學的優等生山本被人推向正好有地鐵駛來的地鐵軌道中,之后她卻被復活在一個中央有大黑球的房間中,與此同時的音樂——《黑色球體的房間》正是表現這種將已經死去的人通過高科技手段再現于房間“GANTZ”中,讓人詭異又不解。這段音樂的開頭主要是將采樣的人聲加入多種效果器重疊變形,最后合成聽感為波浪式的“幽靈音色”。
這段音樂整體結構沒有太大的段落劃分,不過從音色運用來分可分成三個部分即:
第一部分(0s—30s):以變形的采樣人聲為主要音色,以有固定節奏的“敲鐘”式金屬聲為背景音色,以其它音色為裝飾;
第二部分(31s—51s):以弦樂組的長音線條為主;
第三部分(52s—結束):以變形的有固定節奏的“敲鐘”式金屬聲為主要音色、混沌的低頻音色為背景鋪墊,其它音色為裝飾。
二、電子音樂技法在川井憲次作品中的體現
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電子音樂技法主要包括三種,即MIDI技術、音頻處理和算法作曲,而川井憲次在為電影《殺戮都市》所作的音樂中主要采用了前兩種技法。
(一)MIDI技術的使用
(1)音色采樣技術
MIDI技術中的音色采樣技術最早可以追溯到1948的具體音樂,這是因為具體音樂被定義為是使用“真實”聲音作為素材來源加工而成的音樂作品,它是以錄音的方式來采集真實的聲音,而音色采樣技術同樣也是錄音,不過它是對同一樂器或人聲進行不同音高、不同力度和不同演奏(唱)法等的錄音,最后得到一個或多個音色群,它是組成音樂作品中的一個分子。
在電影《殺戮都市》中,大部分音樂作品都運用了音色采樣技術,在《遇到玄野》《報復死者們戰斗》《在“GANTZ” 中》《輪軸上的對抗》《黑色球體的房間》中,多處都大量使用了管弦樂隊的各組樂器的采樣音色以及鋼琴和人聲的音色采樣。
(2)音色合成技術
電影《殺戮都市》中的音樂作品,有很多也都采用的音色合成的方法將多種音色融合為一體,形成一個新的音色,由此產生的新音響也為作品增加了不少新穎感。以下將對運用到此種技術的音樂曲目作細部闡述:
1)《在“GANTZ” 中》第2m14s—3m39s處、《輪軸上的對抗》第1m11s處和《報復死者們戰斗》第0—20s處的鼓聲都是由多個鼓點和低頻聲音縱向重疊合成所形成的鼓音色。
2)《宿命的結尾》第4m27s—4m35s中出現類似于人聲或風聲的漸強音色也是一種合成音色,這個音色將音樂高潮的前后連接起來,具有紐帶的連結作用(如圖a)。
3)《履帶》中,第0s—1m處,每八拍所出現的低音鋼琴音色是由加了混響效果的鋼琴低音“升C”同低音鼓點和低音Pad重疊結合所得到的具有重擊感的新音色(如圖b)。
(二)音頻處理技術的使用
1. 效果器對音色的變形處理
(1)《黑色球體的房間》中在9s—29s出現的塑料花感晃動的波浪音色是通過對原來的人聲合唱音色加入多個效果器所得來的,其實際譜例整理后如下:
(2)效果器對音高的變形處理
1)《最后的轉送》在1m12s—1m42s處以不斷滾動的形態出現的聲音由已經加了混響的鋼琴聲音通過GRM效果器中的凍結效果(Freeze)變形得到,并且具有一定的音高變化。
2)《黑色球體的房間》中在9s—29s出現的塑料花感晃動的波浪式音色除了對原本人聲在音色上的處理變化,在其波浪式進行中也有音高上的變化(參看上一譜例)。
(3)效果器對節奏的變形處理
《追憶》在第3m9s—4m2s中所出現的具有固定節奏的合成Bass低音是通過延遲效果器得到的,具體節奏變化如下圖所示:
原本的Bass音為全音符,共有八拍,只有一個發音點,加入延遲后,Bass音變為由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構成的等時值節奏,總拍數不變,每拍有四個發音點。
(4)聲音的空間變化
1)《黑色球體的房間》中始終貫穿全曲的擊鐘聲實在原來鐘聲的基礎上加入混響效果器使其具有空間感且在空間位置上居于偏后的位置;
2)《被系結的手》開始至47s、1m38s—2m42s,3m17s—4m54s以及《與多惠的約定》整首都是以鋼琴演奏為主的,音響通過對鋼琴聲音加入很大混響,制造出空曠而又密閉的大廳音響效果,使本身的“平面音響”更具有空間感。
3)《輪軸上的對抗》第2m36s—2m58s處出現左右變換的大提琴聲音是在原本不規整節奏的音響上增加相位變化,使其在空間上由左向右不斷晃動,制造出一種迷幻又靈異的感覺。從與電影畫面的結合來看,表達影片中雙方對戰時各自心中的不確定。
4)《最后的轉送》開始至1m18s和1m40s—結束都用到了對采樣鋼琴音色加入混響效果器,使音響效果變得朦朧而夢幻,具有一定的空間感。
通過分析以上曲目,我們不難發現,在川井憲次的電影音樂創作中,對于電子音樂技法的運用主要有:第一,通過給采樣的聲學樂器聲或人聲加入混響、延遲或濾波等來得到新的音響效果。第二,對已合成的電子音色再做修飾和處理得到的新音響;第三,將多種聲音(包括原始的采樣音色和已合成的電子音色)相互縱向疊加得到的新音響。川井憲次作為日本作曲家,他為《殺戮都市》所作的電影配樂里面也因地域、文化、性格外加自身對電影畫面的理解,通過融入一些本民族的音樂元素(包括節奏、音色以及和聲等)同時結合現代音樂創作的理念,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作品風格。
參考文獻
[1][英]斯坦利·薩迪主編.2001版《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第2版[M].具體音樂(“Musique concrete”).
[2]牟宏著.《管弦樂隊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年.第1版.ISBN 978-7-103-01527-8.
[3][美]柯蒂斯·羅茲等著.肯尼斯·菲爾茲(Kenneth Fields)、張小夫等譯.《計算機音樂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年.第1版.ISBN 978-7-103-03702-7.
[4][美]斯蒂凡·庫斯特卡、多蘿茜·佩恩著.杜曉十譯.《調性和聲及20世紀音樂概述》[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5.第1版.ISBN 978-7-103-03897-0.
作者簡介:劉娜,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