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幻影》是舒伯特聲樂套曲集《天鵝之歌》中的一首藝術歌曲,極具藝術價值,是舒伯特眾多藝術歌曲之中抒發內心情感的經典作品。文章旨在通過對這首藝術歌曲在音樂本體和情感內涵的上簡要分析,對《幻影》進行初步研究。
【關鍵詞】舒伯特;藝術歌曲;《幻影》
一、舒伯特與《幻影》簡介
舒伯特(1797年-1828年),奧地利作曲家、音樂家,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古典主義最后的一位音樂大家。舒伯特一生創作了600多首藝術歌曲,有“歌曲之王”的稱呼,可見其在藝術歌曲上的成就是非凡的。藝術歌曲《幻影》(也譯成《化身》)是舒伯特所創作的聲樂套曲集《天鵝之歌》中的第十三首。《天鵝之歌》不同以往的《美麗的磨坊女郎》和《冬之旅》那樣,其中各個歌曲存在著某種聯系,而是以當時三位德國詩人的詩而寫成。其中,《幻影》是采用了詩人海涅的詩歌寫成,詩的情節又與舒伯特的個人經歷及其相符合,所以也成為了這部套曲集中的經典之作。
二、《幻影》的音樂分析
藝術歌曲《幻影》全曲共由63小節構成,在整體結構上大體采用了通體歌的形式,這類形式也大量存在于舒伯特其他藝術歌曲之中,例如具有代表性的《魔王》。采用通體歌的形式主要是照顧到了詩歌的整體連貫性,海涅所寫的這首詩歌在情節的發展具有連續的特征。但是要注意的是盡管整首歌曲是通體歌的形式,內部依然存在著段落上的劃分,由于詩歌是由兩個段落組成來突出情節的發展從而達到整體的高潮,歌曲中也形成了兩個段落。第一段落是1到24小節,各個聲樂句中存在著變化分節歌的特點;第二段落是25到63小節,音樂通體進行。《幻影》雖然只有63小節,但卻體現出了舒伯特在短小形式中充分展現音樂技巧的特征。這首歌曲在整體結構上有三個特點,首先整體上是完善統一的,詩的情節完全把握在音樂的發展之中;其次音樂的進行以及情感的抒發又非常連貫、順暢,沒有間斷;最后,63個小節之中又存在著對比的因素。
舒伯特對《幻影》在調式調性方面的設計也非常的細致,彰顯著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風格特征。這首歌曲從b小調開始,根據歌詞在不同表達意義的上發展,持續的強調b小調的導音A音和B大調的導音升A音,通過兩音的不斷變換,調式游移在大小調之間。全曲在第47小節處出現了向升d小調的調性偏離,出現了升d小調的主屬和弦進行,這種三度轉掉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音樂的特征。經過一系列的調性游移,在第57小節處回到了b小調,但最終停留在了B大調上。《幻影》的整體調性安排有兩種特征,第一是大小調之間的轉換,用音樂創造了非常朦朧、迷離的氛圍;根據歌詞的需要在第二段落進行調性游移又使得音樂情緒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力。在旋律方面,《幻影》的第一段落通過建立在以主音B為主體調性的基礎上著重圍繞著屬音升F使音樂的旋律進行下去,強調屬音的進行使音樂產生了不穩定感。但是第一段落旋律沒有較大起伏,多以級進進行,在聽覺上具有一種宣敘的風格,猶如朗誦般的口吻表現出了沉重、壓抑的情感,同時節奏上大量的附點和復附點節奏音型的使用加劇了這種情感。第二段落的旋律與第一部分形成了一種對比,旋律不再突出某一個音而產生了起伏感,聽覺上有了歌唱的感覺,音程上甚至出現了八度進行。第二段落總共出現了三次較強烈的高潮處,音樂的力度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強弱變化,最強處出現了ff到fff或者fff到ff的進行。旋律的起伏以及強弱的變化使得音樂的情感變得生動起來,仿佛作曲家的內心已經達到了凄涼悲楚的最深處,從而展現出了一種悲憤的力量。
這首歌曲在鋼琴伴奏和和聲上也出現不同以往的特征。在伴奏織體方面,很少見到通篇以時值為附點二分音符的柱式和旋的伴奏織體。三拍子的時值沾滿了每一個小節,也反映著作曲家繁重、疲憊的內心正在一步步艱難的前行與尋找。伴奏的織體雖然以柱式和旋的進行為主,但其中通過一個音型起到了連接的作用
這個音型出現在歌唱部分,但是在伴奏織體中改為了連接的功能,上文提到的全曲連貫的特征正是通過這個音型進行連接的,這個音型穿插在兩個段落之中,也是兩個段落的一個連接。
在和聲上,為了擺脫通篇的柱式和旋造成的枯燥感,和聲在縱向結構上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其中通過變和旋引入半音化的旋律是非常顯著的特征。在音樂的第二、四、六、八句歌詞處,伴奏中都有從三級三和旋到屬三四和旋的和聲進行,就是在導音上的半音進行。另外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高潮處,通過變音也引入了半音進行,表現出作曲家內心悲傷、顫抖的心情。
三、《幻影》的情感表達
這首藝術歌曲在情感表達上是非常深邃的,敘事與抒情渾然一體,藝術手法高超。這首歌曲所依托的是詩歌中發展變化的情節。它在講述著作曲家在深夜,重新來到曾經與戀人度過甜蜜日子的地方,注視著戀人很久以前住過的房子,但是早已人去樓空,物是人非。在深夜的環繞下,仿佛出現了自己的幻影,它像幽靈般的在駐足、徘徊。幽靈的形象是凄慘、悲涼的,作曲家自身的一切都透射在它身上。最終隨著音樂經過三次高潮后慢慢地低落下去,作曲家恍然大悟,幻影消失在深夜之中,音樂也消失貽盡。但是,這首歌曲整體上的敘事只是表面化的,內在的更多是自身情感的抒發。《幻影》是舒伯特晚期的作品,是作曲家在人生的最后階段,把所經歷過的苦難融化成了字字珠璣的音符,把悲慘化作了美,實現了一種升華。
結語
本文通過對《幻影》這首藝術歌曲的音樂分析,以及簡要闡述其情感表達的某些特征,從而對這首歌曲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對于這首歌曲的研究可以在作品的演唱、教學和欣賞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英]穆爾.趙慶潤編譯.三十五首西洋藝術歌曲的演唱和伴奏[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
[2]楊曉琴.天鵝之歌——舒伯特的《化身》[J].音樂生活.2011年03期.
作者簡介:孫銘謙,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