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學義
【摘 要】在素質教育不斷得到提倡的今天,美術教育在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發展的方面上有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對于美術方面的學習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高審美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學生想象力、觀察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質都有著巨大的幫助。
【關鍵詞】初中美術;興趣;競賽
美術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應當如何在教學的過程中發揮出美術所應有的作用呢,這就需要我們每一位美術教師不斷的對于美術教育進行總結和探究。
一、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樹立正確的美術觀念
大部分的初中學生,由于在考試的科目中并不包括美術,所以對于美術的學習并不積極,學習美術的意識也比較的淺薄。在這種情況下,美術教師就需要適當的激發起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興趣,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對于美術的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生才會真正的喜歡上美術,而美術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教師首先要轉變傳統的美術觀念,不能將美術看作是“副科”,不可以隨意的占用美術的課堂時間,要在美術的教學過程總報以愉快的心情、滿腔的熱情,由自身觀念的轉變影響到學生對于美術觀念的轉變。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多以游戲、情景等課堂形式來激發起學生對于美的事物的向往,對于美術學習的渴望,本著“先容易后困難”的教學原則,用正確的美術知識來改正學生對于美術的錯誤認知,清楚學生對于美術的盲目情緒。
學生在剛開始的時候所作出的美術作品必然不會有很高的水平,甚至可能在教師看來是一個很不合格的作品,但是教師在這個時候需要從學生作品中發現出亮點所在,積極的鼓勵學生,對于需要改正的地方,教師要以委婉的方式進行表達,切不可進行嚴厲的批評或責罵。美術教師要不斷的進行學習,通過自己的個人魅力、教學魅力來達到課堂的進一步發展。
二、適當的進行一些課外活動
適當的課外活動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課外活動并不是單純的玩樂,而是在活動中學習到相關的知識。
收集生活中的廢舊物品,有效的結合課堂學習。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情況收集一些生活常見的物品,比如樹葉、飲料品或者易拉罐等等,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這些物品的色彩、形狀等,充分的調動起學生的參與興趣和想象力,并通過對于這些物品的再一次的加工,制作成不同的藝術品,讓學生感受到美的存在,感受到身邊的“美”的事物,讓學生多角度的去看待事物,促使學生去發現,去探索,去想象,從而創造出更加“美”的事物。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鼓勵學生學習和創作。書上有很多的課程是無法實現的,但是教師可以開展課本之外的課程,通過另類的方式去實現教學的效果。比如沒有雕塑所需要的材料可以用橡皮泥代替,沒有雕刻道具可以用小刀代替,讓學生對于雕塑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和印象。美術的教學并非是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美術家,而是通過對于美術的學習能夠促進其整體素質的提高。
對于美術的學習,脫離教材是不可取的,但是僅僅的依靠教材也是不可取的。教材的制定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并非是相符合的,與學校的設備設施也并非是符合的,所以如何將教材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這對于美術的教學效果,對于學生學習美術的效果都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環境是得天獨厚的大教室,所以自然是美術學習的最好的課堂,是學生在美術的創作過程中想象力最容易得到散發的場所,如何在自然中發掘出有益于學生學習美術的因素,需要美術教師的不斷研究和探索。
三、開展適當的競賽活動,互相學習和競爭
每一位學生的心中都是好勝的,都是要強的,所以適當的開展一些比賽可以促進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不僅僅是學校所舉辦的美術比賽形式,年級或班級每學期要都應該舉辦相關的美術作品比賽活動,通過評比和展示,激發起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和興趣。在各個班級內部,可以為學生提供美術作品的展示平臺,墻壁上或者黑板報等,由學生自己進行設計和繪畫,讓學生在生活中感觸和學習美術。
作為一名美術教師,必須要積極主動的發掘出在已有條件的資源,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進行美術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整體素質的發展。初中學生的頭腦中還沒有太多的約束,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也沒有什么美術理論和要求的限制,所以他們的思想是自由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創作潛力是無窮的。對于學生們的創作作品,教師應當給予多多的鼓勵和贊美,促使孩子對于美的追求,尊重學生的創作思想,讓學生的內在潛力得到有效的發揮,讓學生的德智體美得到共同的發展惡化進步。
總而言之,初中美術的教育是發展學生德智體美的重要措施,是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方式。所以在初中美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盡可能的發掘出學生內在的美術潛力,利用盡可能多的資源進行美術教學,讓學生在美術的學習過程中得到提高,得到發展,得到成長。
參考文獻:
[1]從立新.《課程論問題》.科學教育出版社,2000
[2]袁振國.《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田立永.《對中學美術教學的探索和思考》.科技博覽,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