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莉

【關鍵詞】閱讀教學 自主學習
激發興趣 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2A-
0081-01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教師應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態度,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一、鼓勵學生閱讀,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動力。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曾指出:“對學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在閱讀教學中,初讀課文就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要把閱讀課文的初讀權留給學生。那么,怎樣讀才不會讓學生感覺乏味呢?筆者主要采取了課文預習單的形式,讓學生充分朗讀和感知課文,了解學生讀的情況,并通過多種形式的評價,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效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開展競賽、巧設問題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筆者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六冊課文《狼和鹿》時,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
師:我們一起走進了凱巴伯森林,發現人們一直憎恨的狼實際上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人們特意保護的鹿是毀滅森林和自己的“禍首”,可這期間一直在活動的人們又扮演怎樣的角色呢?(學生相互討論。)
生1:我認為狼不是什么功臣,但真正的禍首也不是鹿,而應該是人。
生2:我也這樣認為,雖然以前狼吃鹿,可是并沒有對鹿群和森林造成什么影響,因為人們的干預,鹿群大量繁殖,為了生存,鹿群毀掉了整個森林,同時也讓自己遭到了損失,這都是人們的錯。
生3:人們不知道怎樣做才是保護凱巴伯森林,他們破壞了森林的生態平衡,導致了今天悲慘的結果,人們才是真正的禍首,鹿群是替罪羊。
學生針對教師拋出的問題各抒己見,學習興趣高昂。在爭論和交流中,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樂于自主讀課文,學會學習。
二、教給閱讀方法,培養閱讀能力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庇纱丝梢?,閱讀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利用表格讓學生填空的方式,有助于學生掌握文本重要信息,幫助學生自主學習。以下,筆者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六冊課文《放飛蜻蜓》時,教給學生閱讀方法的教學案例。
師:通過前面的學習,大家都知道了蜻蜓是益蟲,是人類的好朋友。那么,陶行知爺爺還向小朋友們介紹了哪些有關蜻蜓的知識呢?
環節一:出示自主學習的內容及要求。
①默讀課文的第7—10小節,從陶行知和小朋友們的對話中,你對蜻蜓有了什么了解?請用筆畫出來。
②四人小組合作完成表格。
環節二:交流反饋,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適時點撥。
環節三:你對蜻蜓還有哪些了解?(學生交流課外搜集的資料。)
教學中,對于學生經過討論存在爭論較大的或仍然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可以重點給予講解和點撥,并在講解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建立起課文的整體框架,把教材讀薄,將課文內容融會貫通。
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釋疑解難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思維是從提問題開始的,疑問是思維的第一步。為了使學生形成提問意識和質疑習慣,教師要營造開放寬松的閱讀教學環境,創設主動學習的課堂模式,為學生的釋疑問難提供時間和空間。學生充分閱讀課文,必然掌握了一部分知識,也與作者、編者產生共鳴,但課堂上一些學生伴有個人情感體驗的疑問是教師沒有預設到的,如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五冊《軍神》一課時,有學生問:“為什么要稱劉伯承是‘軍神呢?”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五冊《做一片美的葉子》一課時,有學生質疑:“為什么說要做一片最美的葉子,而不做一朵最美的花朵?”……面對學生們稚嫩而又有創意的問題,筆者總是耐心地傾聽,然后引導學生們把問題歸類,梳理主次,與學生一起探討解決,并注意引導和發動學生互相解疑,著力培養學生的質疑、釋疑能力。
語文課堂只有鼓勵學生閱讀,才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課堂只有在閱讀方法的指導下,讓學生完成知識的內化,才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語文課堂只有引導學生釋疑問難,獨立思考,學生才能獲得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