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歐亞
【內容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做到有效提問,教師要注意的問題很多,比如優選內容,啟發提問,明確方向。針對差異,分層提問,多員參與。點撥提問,靈動生成,升華認知。把握提問的時機與頻率,并能夠根據具體實際,運用反問、追問、直問等多樣化的提問方式等等,有效吸引學生,刺激學生,使其認真思考與聽講,有所收獲。
【關鍵詞】初中語文 ?有效提問 ?設計 ?生成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提問是基本的語言形式與教學手段,既可引起學生注意,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表達能力,還能促進師生、生生、生本間的多向對話。但問題提的不到位,易陷入“滿堂問”與低效的誤區,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由教學內容、學生實際等方面來優化問題設計,有效提問,并注意課堂生成,較好的達成教學目標。
一、優選內容,啟發提問,明確方向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為遵循新課程教學要求,避免灌輸教育,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打破課堂沉悶氛圍,有的教師便進行滿堂問,問答聲是此起彼伏,看似充實,氣氛熱鬧。但過多過濫的提問,尤其是提出諸多缺乏思維含量的問題,反而擠占了同學們閱讀、探索、欣賞語言文字的空間與時間,學生依舊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提問的教育功能也就無法發揮出來。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提問內容的優化,要認真研究教材內容,立足教學目標,針對教學重點與難點,細心設計有一定概括性、啟發性、探究性的問題,給學生明確學習方向,積極而深入的思考。
如教學《端午日》一文時,在文本整體感知環節,為了促進同學們自主交流,梳理文章結構線索,了解大概內容,強化閱讀理解能力,教師可根據文章內容,并以學生實際情況為基礎,設計如下幾個比較概括、有啟發性的問題:①本文所涉及的湘西端午日民俗有哪些?②這些民俗活動參與度怎樣?通過哪些語言文字可以體會出來?如此描述的目的是什么?③本文以端午日活動為線索,是怎樣安排的呢?這三個問題比較實在而具體,暗含教學重點,又帶有思維含量,學生需要進行思考,歸納出要點。同時,問題難度適中,符合本班學生們的認知規律,經過獨立思考與相互交流,探尋答案,明確文本內容,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也突顯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發揮出了提問的積極作用。
二、針對差異,分層提問,多員參與
問題是促進師生互動交流的重要手段,當教師提出問題時,可以引起同學們的主動回答或者積極回應,同時這種回應含有思維成分,有助于促進學生真正融入學習活動之中,教學效果明顯,這樣的問題才有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若要學生積極回應課堂提問,教師就需要注意問題的難度,如若問題范圍過大,難度太深,學生無從入手,惘然無所得,或者只有個別學生回答。反之,問題太淺顯,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出,就難以啟發思維,甚至讓同學們形成淺嘗輒止、望難卻步的習慣。
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問題的設計要具有層次與梯度性。同時,請同學答題時,也要注意因人而異,比如可讓優生答或生生合作解決難度較大的問題;后進生可答難度小的基礎性問題,中等生回答難度中等的問題。這樣,通過分層設問與提問,讓各層次的同學都有參與答問與被肯定的機會,更好的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與進步信心。如教學《皇帝的新裝》,分析課文內容時,可以請那些表達能力不強、基礎較弱或一般的學生回答基礎性問題,比如皇帝有什么嗜好?騙子是如何設圈套的?看到新裝,大臣與官員們分別是怎么想的、怎樣匯報的?而對于文中各人上當受騙的原因、本文主題思想以及其他拓展性問題,可讓優生帶頭回答,其他學生補充。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要寬容對待,發掘閃光點,糾正錯誤。
三、點撥提問,靈動生成,升華認知
在課堂教學中,有的語文教師側重預設性提問,一味的以課前設計好的問題引導學生進入預設結論。而對于學生的回答,僅以簡單的肯定或否定方式回復,忽略啟發與提升,錯失生成機會。其實,初中生面對教師所提的問題,因為思考角度不同,認識水平影響,有的學生會提出一些古怪的想法,出現一些錯誤理解,而這些可能就是點燃思維火花、生成思想、提升情感的突破口,更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智慧與藝術。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提問的生成性,善于結合學生課堂上的實際表現與想法,靈活判斷,機智提問,點撥與提升,保護學生答問積極性,也給課堂生成提供可能,讓思想在生成中升華。
如學習《愚公移山》時,提問學生如何看待文中人物形象,組織自由討論,學生踴躍參與,紛紛表達了不同看法。有的學生贊賞愚公面對困難不退縮、堅持不懈的精神,而智叟目光短淺;有的學生認可智叟,認為他很明智,知其不可而不為,而愚公太傻……對此,倘若教師單純肯定或否定,會讓學生模糊是非觀念,表面看似對贊同愚公,但內心卻沒有真正觸動,如此教學是不成功的。于是,教師急中生智,靈活提問:文中的鄰居小孩為什么也過來幫忙?難道他更笨?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議論起來,經過思維碰撞,認識到愚公移山并非出自個人利益,是便利大家,因而有家人支持,也有他人幫忙。而后結合生活實例,從老人拾荒資助了幾百位學生的學費與生活費等現代“愚公精神”到雷鋒式“傻子精神”。再繼續引導學生探討:怎樣看待現實生活與寓言故事的區別?本文的寫作目的是什么,即通過這個寓言故事給人以何種啟示?這樣,學生對于愚公精神會有更深層的感悟,生成正確的思想與情感。
【參考文獻】
[1] 王麗娟. 有效提問構建高效語文課堂[J]. 文學教育(中),2011(10).
[2] 左永超. 提高課堂有效提問 共享師生對話境界[J]. 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1(09).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城南實驗集團近湖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