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萍
【內容摘要】一堂優課離不開課前的精心設計,設計如何來設計課堂內容突破重點和難點,設計相關的試題來鞏固重點和難點。筆者以復分解反應的應用的教學的設計為例,淺談如何優化課堂設計。
【關鍵詞】巧用 ?課堂 ?設計 ?總結
如何提高化學課堂的效率,一直是我們長期探索的問題,一堂課的高效與否關鍵在于課堂的設計,筆者結合“復分解反應的應用”的公開課教學實踐,感慨點滴。
一、巧用“順口溜”,化“繁”為“簡”
能判斷復分解反應能否發生是復分解反應的應用之一。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教材中提及的復分解反應的條件:生成物中是否有水或氣體或沉淀生成。也就是三者只需要滿足其中之一,復分解反應就能進行。對于沉淀的判斷,在課本P114附錄一中提及了部分酸、堿和鹽的溶解性表(室溫),學生可參照表格查出對應的物質是溶于水,還是不溶于水,還是微溶于水。在解決問題中總感覺不夠快,總要依靠課本來解決問題,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總結了如下的部分酸堿鹽的溶解性順口溜:
酸都溶。
鉀鈉鋇銨四堿溶,氫氧化鈣是微溶,其他堿類均不溶。
鉀、鈉、硝酸、銨鹽溶;
氯化鹽不溶氯化銀(AgCl);
硫酸鹽不溶硫酸鋇(BaSO4);
碳酸鹽類多不溶(除鉀鈉銨鹽溶,碳酸鎂是微溶,其余都不溶)。
在讓學生記憶酸堿鹽溶解性的同時,可以幫學生歸納出初中常見的八大沉淀:氫氧化鎂,氫氧化鋁,氫氧化銅、氫氧化鐵、碳酸鈣、碳酸鋇、硫酸鋇和氯化銀。只要學生真正的記憶并理解,在對酸堿鹽中那些物質是否溶于水判別時,總能夠很快的判斷出來,總體的效果還是很不錯,這樣就讓原本很繁瑣的去翻閱課本查閱變得簡單,可操作性強。
二、巧用“離子對”,化“表”為“實”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提出要能夠初步的認識常見的復分解反應,了解復分解反應微觀實質并學會應用復分解反應的實質解決:判斷化合物之間能否反應、離子共存、物質的鑒別、物質推斷等問題。要解決相應的問題就必須知道復分解反應的微觀實質,筆者通過相應的課堂實踐和南通市中考相關試題的研究,歸納總結出了如下的離子反應對:
1. H+ + OH- = H2O
2. 2H+ + CO32-= H2O + CO2↑
3. Fe3+ + 3OH- = Fe(OH)3↓
4. Mg2+ + 2OH- = Mg(OH)2↓
5. Ca2+ + CO32- = CaCO3↓
6. Ba2+ + CO32- = BaCO3↓
7. Ba2+ + SO42- = BaSO4↓
8. Ag+ + Cl- = AgCl↓
有了這樣的離子反應對,是學生在解決相應試題時,能透過表象看清實質,更好的理解和應用復分解反應。
三.巧用“關鍵詞”,化“難”為“易”
復分解反應應用的相關試題包括以下四種類型:(1)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在某一條件下的共存問題(2)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的問題(3)鑒別未知試劑的問題(4)物質內混有其他物質的鑒別問題,以往教學中只是通過大量的試題的練習,既耗費時間有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學生總是感覺難,經過組內的主備課活動以及課堂的多次實踐教學,想法設法讓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決定在設計學案時,巧用幾個關鍵詞來體現復分解應用的相關的試題題型:(1)共存(2)轉化(3)鑒別(4)除雜,并按照關鍵詞的順序選以相關的練習由易到難。筆者將改進后的教學設計應用與校內的公開課上,課堂的氣氛很活躍,師生互動頻繁,學生的參與度明顯提高,教學的效果明顯,課堂的反饋效果也很不錯。
四、結語
在教學過程中之所以復分解反應感覺有一定的難度是因為對一些物質是否為難溶性的物質不熟悉,離子對之間的相互關系不清楚,如果能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能多思考,多歸納,不斷的優化教學設計,這樣就能夠突破重點和難點,筆者通過將復分解反應的類型進行分類,分別強化訓練,化難為易,達到了到預期的效果。總而言之,一堂好課是平時的不斷努力的結果,是通過無數次的課堂實踐總結出來的,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只要你努力付出了就一定會有收獲。
【參考文獻】
[1] 王晶、鄭長龍. 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海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