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瑋 程琦
摘 要: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代教育的發展,“學習金字塔理論”的核心就是教學要“以學生為主”,將這種理論的核心運用到實際的高等教育中,它是教育改革的新思路。這種思路的重點是,在形而下的技術層面體現形而上的理論核心。如何構建新的技術層面教學模式,而在這個模式下如何體現“學習金字塔理論”的核心思想等,是下面所要論述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高等教育;學習金字塔理論;教學模式;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07.110
將當前高校主流的教學模式歸類,大體可以分為以下2種:①大部分課堂教學采用的多是傳統教學模式,由教師單方面向學生灌輸知識;②被稱為“練習式教學”的教學模式。針對以上2種教學方法存在的弊端,“學習金字塔”理論確有必要裨補闕漏。
1 “學習金字塔理論”的提出和國內研究
1946年,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Edgar·Dale)率先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理論”——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討論課引導,激發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將學習分為7種方式,形成“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①“聽講”學習的內容在24 h后只能留下5%;②“閱讀”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③透過“聲音、圖片”學到的知識可以保留20%;④采取“示范”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記住30%;⑤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可以記住50%的所學內容;⑥“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保留75%所學的內容;⑦通過“教別人”或“馬上應用”的學習方式,可以記住的學習內容高達90%.幾種傳統方式的學習效果都在30%以下,屬于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的學習效果都在50%以上。由此可知,“以學生為主”是實踐這個理論教學模式的核心。
國內關于教學模式的研究大多是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研究,并在“學習金字塔理論”的基礎上加以延伸,以期能從理論上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必要的支持。姚利民、成黎明在《大學教師教學現狀調查分析》(中國大學教學2007年第3期)一文中,用問卷的方法指出大學教學現狀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文章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從大學生對教學的期望和教師教學現狀2方面入手,發現在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教學組織、教學內容、師生關系和學生學習考核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他們的研究認為,大學教師的教學方式改革勢在必行,而且任重道遠。姚利民、段文彧在《高校教學方法改革探討》(中國大學教學2013年第8期)一文中提出,期望教師通過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因為學生更喜歡看重教學效果的教師,也就是說,學生更重視教師的教學能力。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求,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主動參與,與教師互動,是學生更喜歡的教學方法。
以上具有代表性的中外研究成果說明,在高等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教學模式的運用和改革對培養高等教育人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培養創新性人才的需要,因此,“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法改革已經在世界各國之間達成共識。
2 改革措施
2.1 課堂教學模式的結構設置
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更有效地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提出了“學生是課程的主角,教師是配角”的理念。在這種理念下,如何合理、多角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已經成為了教學模式改革的主要內容。
2.1.1 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工作需要教師和學生同時完成。針對將要學習的內容,學生要提前預習,而教師如何積極引導學生成為了該課題的研究內容。因為書本教材具有局限性,很多新的知識不能及時被反映在教材中,所以,教師上課時應該及時補充新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結合課程內容,不斷更新講授的內容,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筆者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采取提前通過學生助理向全班同學發電子材料,讓每一位同學都能知曉課程內容的方式。但是,在實踐過程中,還是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學生對材料的前期理解程度有一定的差異性,對材料難度的把握等,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在實踐中細化、研究和探討的。
2.1.2 課堂交流學習
“教學相長”會讓師生在理性的交流中相互受益。在課堂采用哪種交流形式,而這種形式如何與課程內容、教師、學生很好的融合,成為了該課題研究的內容之一。在這個環節里,要求教師具有掌控節奏和全局的能力,能夠隨機應變,答疑解惑;對學生而言,他們可以自由發揮個人能力,不再被動學習。這種方式能夠讓師生在活躍、融洽的氣氛中共同進步。該環節在中外各大名牌高校已經蔚然成風,我校正方興未艾,此時,更需要這方面的研究推動教學模式的開展。
2.1.3 課后總結
課后復習、總結是學習收獲期,如何能更好地鞏固學習成果,除了簡單的期末考試外,能否在形式上采取更多更好的辦法呢?鑒于此,可以采取以小組為單位的考試模式。這種模式就是以平時分組分析材料的小組為單位,將分析的材料內容作為考試內容,分別要求每個成員寫語氣相關的論文。如果按每個班級50人計算,每個組三四人,就可平均分為14個組左右??季碛?4個題目,每個題目又不能雷同,這樣既能考察學生平時掌握知識的程度,又能防止作弊,可謂一舉兩得。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缺點,最重要的是要盡量彌補缺點。這種考試模式是要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其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這樣,任課教師就要在選擇材料時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彌補存在的缺失。
2.2 對結構內部環節的技術性把握
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教師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時,可能忽略了學生作為“群體”人發展的價值訴求。雖然考慮了教學的交往屬性,但是,也會丟失其他的一些東西。因此,教師在課前對學生團隊的組織、協調和學習材料的選取,課堂上師生交流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課后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鞏固方式等,這些都需要深入研究。鑒于此,要求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要對這種教學模式的內部結構作相應的技術調整和設計,具體包括下3點:①課前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設計;②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設計;③課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設計。將這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構建以“學生為主”教學模式的內部結構。而內部結構形成的聯動關系主要體現在技術層面的把握上,這就需要教師在各個細節上下功夫,結合各專業的特點,探索一條教學模式創新的路子。
3 結束語
總之,傳統教學方式的某些弊端在高校專業教學中日益凸顯,它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理性要求和高校培養具備綜合素質人才的要求。因此,為了適應21世紀教學改革、培養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的需要,高校教師應結合專業課程的特點,借鑒國內外高校先進的教學方法,全方位改革教學方法。
作者簡介:韓瑋(1976—),男,四川成都人,山西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講師,主講《國際貿易地理》《商業史》課程。程琦(1978—),女,山西長治人,山西財經大學文化傳播學院講師,主講《跨文化傳播》課程。
〔編輯:白潔〕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cannot meet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core “learning pyramid theory” is teaching to be “student-centered”, the core of this theory to the actual use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s education reform new ideas. This idea of focus is reflected in the technical aspects of a physical core metaphysical theory. How to build a new technical level teaching mode, and in this mode to reflect the “learning pyramid theory”, the core idea, is the main content to be discussed below.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learning pyramid theory; teaching model; reform and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