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迎春
【內容摘要】在分析初中生寫作現狀及其成因的基礎上,從借鑒文本情境,使寫作高效化;體驗生活情境,使寫作具體化;實踐合作情境,使寫作靈動化三個方面提出了初中作文有效教學的對策,以期達到啟情、啟智、啟法的效果,從而優化作文教學。
【關鍵詞】初中語文 作文教學 情境創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就學生寫作明確要求:“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通過十余年的新課改實踐,作文教學得到更多重視,學生寫作水平也有所提高,但仍然不盡人意。下面結合初中作文教學實際,就初中生的寫作現狀、成因及對策作初步的探討。
一、初中生的寫作現狀
1.心理畏懼
大多學生對寫作都有不同程度的抗拒心理,怕寫但又不得不寫,以致都有一定程度的思想負擔。
2.內容空洞
學生的多數作文言之無物,內容平淡而無新意,虛構而無真情;即使說真話、抒真情,也往往是宣泄自己苦悶、孤寂、失落、迷惘的情感,表露出一種青少年不應有的空虛消極心態。
3.形式雷同
多數學生習慣模仿范文模式。記敘文常是平鋪直敘,不乏記“流水賬”;議論文常是“題記——正文——后記”式的三段論。
4.語言匱乏
許多學生的作文言不及義,有些學生盲目搬用新的名詞、術語,使得文章不倫不類,很是別扭。八股調、學生腔十足,缺少朝氣和活力。
二、初中生寫作現狀的反思
初中生的作文之所以會頻現“缺氧”“貧血”等癥狀,主要有如下原因:
1.生活環境狹窄
如今的學生日常生活單調,缺少應有的生活體驗,網絡充斥著課外生活,即便是旅游也摻雜著諸多學習因素。而且中學生忙于應試,缺少閱讀積累,寫作便成了無米之炊。
2.思維環境封閉
應試教育下,師生的思維相對閉塞。教師常以考試作文的要求訓練學生,嚴重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則固化于“寫作套路”,思維空間狹小有限,且以自我為中心。
3.教學模式僵化
新課改下,閱讀教學模式日新月異,而作文教學還缺少有效的模式,教學無計劃、隨意性較強,沒有形成科學系統、操作性強的作文教學體系。
三、初中作文有效教學的對策
除了職能部門應建構切實可行的作文教學體系以外,作為教師理應積極探索作文有效教學的模式。葉圣陶先生曾說:“訓練學生寫作,必須注重于傾吐他們的積累。”教師創設多元化的有效教學情境既能使學生積累寫作素材,主動“找米下鍋”;又能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表達欲望;還能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表情達意的能力。
(一)借鑒文本情境,提高寫作成效
新課標提出的初中學段的寫作目標之一是:“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基本內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進行擴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文質兼美,教師要用心挖掘能啟人智慧的文本,借鑒成為作文教學豐富的情境資源。
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游記類散文,如《小石潭記》《阿里山紀行》《桃花源記》《鼎湖山聽泉》等。教師可潛心整合這些文本,形成指導學生寫作的文本情境體系。
為使學生克服記流水賬的習慣,教師可借鑒文本移步換景的寫作情境,循序漸進地給予指導。如學習《阿里山紀行》一文時,在學生理清行蹤及景觀后,教師可創設“我來當導游”環節,選擇典型景點,或深山水潭,或原始林區,或曲徑青苔,或木檜林海,先讓學生寫導游詞,然后給“游客”介紹。學生借鑒文本情境逐漸學會了移步換景,達到一課一得之目的。又如《鼎湖山聽泉》一文的開頭節選,短短數語,記敘了“我”乘坐江輪來到肇慶再到鼎湖山的行蹤,語言優美,頗有意境。教師可引導學生品讀這段文字的特色,并進行仿寫訓練,以提高敘述的能力。再如文本中有很多寫人敘事類的典范文章:《我的母親》寫母親的勤勞能干,抒寫作者對母親的愛和真摯的懷念。《背影》突出刻畫父親的背影,著力表現父親的愛。《臺階》從農民的兒子角度敘述父親為蓋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現農民為改變現狀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普通的人、普通的事、普通的愛,卻深深地打動了讀者。教師可借鑒這些文本情境,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細節,去尋找普通人和事背后的真情。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而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教師應充分挖掘語文教材,借鑒文本情境進行寫作訓練,做到學以致用,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內”,進而提高作文教學的成效。
(二)體驗生活情境,積累寫作素材
初中學段的寫作目標之二是:“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意。”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教師要千方百計引導學生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唯有如此,學生才能積累寫作素材,寫出具體可感的文章。
這里不得不佩服《爸爸去哪兒》的編劇們,他們精心設計每一次旅行的地點及任務,寶貝們和爸爸們在旅行中要去嘗試不同體驗。試想如果教師也能對旅游、實踐等活動進行精心的策劃,創設豐富的情境,學生還會印象不深嗎?他們的作文還會無話可說,空洞無物嗎?
記得有次野炊活動,教師布置學生在家自己動手炒一道拿手菜,在野炊午餐時大家一起分享。到了中午,大家都端出了自己加熱好的菜,席地而坐準備就餐。這時,教師說:“同學們,稍等片刻,我的菜馬上就好。”只見老師將兩個雞蛋蛋清和蛋黃分離,放在熱水上蒸,然后在另一口鍋上炒韭菜和青菜,炒好后,將蒸好的蛋黃和蛋清分別放在韭菜和青菜上。教師指著第一道炒韭菜說:“這道菜叫‘兩個黃鸝鳴翠柳,指著第二道炒青菜說:“這道菜叫‘一行白鷺上青天”。大家在哈哈大笑之后,興致高昂地給自己帶的菜起名字,有些同學還交流炒菜中的趣事。這次野炊因該情境創設而精彩,孩子們都能言善道,滔滔不絕,這無疑能成為孩子難忘的體驗。
作文教學于無痕之中,體驗生活能積累豐富的作文素材。教師要努力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細心觀察生活、悉心體驗生活,積累生活中的點滴浪花,積聚寫作的真情實感,激發學生的寫作激情和欲望,切實提高作文教學水平。
(三)實踐合作情境,共享寫作快樂
初中學段的寫作目標之三是:“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根據心理學家提出的“群體動力論”,班級集體是一個“心理場”,情境教學也是一個“心理場”。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可充分創設合作學習情境“場”,使作文教學更生動有趣,讓學生共享寫作的快樂。
筆者創設的循環日記教學模式,既激活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閱讀鑒賞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循環日記”即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學生共同參與,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循序漸進進行寫作訓練的一種教學模式。
首先是分組。6人為一小組,注意異質組合,組間同質。以有利于組內的互助合作,組間的公平競爭。
其次是營造氛圍。推選組長,進行組織管理,每組共用一個日記本,為了更好地發揮團隊合作精神,要求每一組為自己命名,設計日記本封面,制定共同的努力目標。
三是規范要求。每周一主題,6人輪流寫作,后一寫作的同學在寫作之余須對前面的1~2篇日記進行點評。每周每組推薦點評率最高的一篇或一段進行全班評閱。
四是獎勵機制。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動機激發人的奮斗精神,成功是興趣的支柱。師生對日記的認可,是學生寫作的持續動力。對于選出的優秀作文,或制作電子小報在教室張貼,或推薦到校內外刊物發表,或頒發一點小獎品。讓學生共享寫作帶來的快樂。對于未入選的作文,由教師加以點評,發現其中的閃光點,以激勵學生。
實踐證明,“循環日記”這個合作學習“場”使學生互為榜樣,互相激勵,有了再創佳績的內在動力;使作文的批改、評價由一元走向多元;由應付作文到積極作文,改變了模式僵化、思維閉塞的局面,相互取長補短,使作文過程變成一個分享共進的過程。
作文情境的創設,符合寫作學中“情境——情感——文章”的寫作轉化規律,能給予學生想象、創作的空間,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使學生從思維、觀察、表達等能力上得到提高。需要注意的是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尋找學生作文的“最近發展區”,努力創設貼近學生的生活、認知水平、思維方式的多元化作文情境,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任青天. 巧設情境 激活文思——高中情境作文教學淺談[J]. 閱讀與鑒賞,2007(10).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新區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