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翅,蔣建華,柳 兵,陳 文,彭煥亭
海軍赴亞丁灣海域護航官兵作為一組特殊人群,因執行任務、工作環境的獨特性,易引起精神緊張、胸悶、心悸、失眠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作者對比分析了護航返回的大、小艦艇官兵心電圖改變情況,以了解不同噸位艦船、不同艦艙環境條件下在同一海域執勤對官兵的心電生理、心電圖的影響和改變特點。
1.1 對象 采取隨機整群抽樣方法,從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執行亞丁灣護航任務的某補給艦(簡稱大艦)上抽取140名官兵為大艦組,年齡18~40歲,平均(27.9±4.6)歲;抽取護衛艦(簡稱小艦)79名官兵為小艦組,年齡18~40歲,平均(26.7±4.6)歲;2組均為男性,服役時間1~22年,平均10.5年。2組在性別、年齡、服役時間、從事專業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人員長遠航前均進行過嚴格體檢,體檢結果為正常。
1.2 方法 采用福田電子儀器公司生產的FX7402型十二導聯同步心電圖機,分別在大、小2艘艦艇返航泊岸當天,上艦對官兵做常規體表12導聯心電圖描記。心電圖均由2~3名心電學專業醫生(其中1名副高職稱人員)進行測量分析,參照陳新主編《黃宛臨床心電圖》第6版[1];郭繼鴻主編《心電圖學》第1版[2]的測量與診斷標準,選擇基線平穩的PR段或QRS波的起點測量ST段抬高。V1導聯呈rSr'(其r'<r)的不列入診斷范圍[2];ST段抬高標準參照2009年AHA/ACCF/HRS《心電圖標準化解析分析建議》,V2、V3導聯J點抬高的正常值上限小于40歲男性為0.25 mV,其余導聯J點抬高上限均為0.1 mV[3];凡連續2個導聯J點從基線上移≥0.1 mV,時限≥20 ms時診斷為J波[4]。
1.3 統計學處理 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兩個獨立樣本的t檢驗,心率和波形變化為非正態分布資料,采用M(QR)表示,2組之間的比較采用2個獨立樣本Ko1mogorov-SmirnovZ檢驗。率的比較采用Person卡方或Fisher精確概率法檢驗。檢驗水準α=0.05。統計分析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心電圖心率及各波間期情況 入選大艦組、小艦組的官兵心率、P時限、PR間期、QRS波群時限、QT間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大艦組和小艦組官兵心電圖、心率及各波間期改變情況(±s)

表1 大艦組和小艦組官兵心電圖、心率及各波間期改變情況(±s)
項目 大艦組(n=140)小艦組(n=79)Z值 P值心率(次/min)60±13 71±15 1.136 0.151 P時限(s) 0.090±0.015 0.095±0.015 1.111 0.169 P-R 間期(s) 0.155±0.025 0.150±0.020 1.159 0.136 QRS時限(s)0.085±0.015 0.090±0.010 1.251 0.090 Q-T 間期(s)0.370±0.020 0.365±0.030 0.874 0.429
小艦組的室性早搏發生明顯高于大艦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46);另外,小艦組發生2例竇性心動過速,大艦組發生1例間歇性Ⅰ度/Ⅱ度Ⅰ型房室阻滯伴房室交接性逸搏等,但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大艦組和小艦組心電圖異常比較[例(%)]
船舶的噪聲可引起心率增快,血壓升高,是交感神經活性增高和迷走神經減弱的表現[5]。海軍亞丁灣海域護航,可能引起官兵自主神經功能失衡,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導致心率增快、左心室高電壓及心電圖相關的波形間期改變已有報道[6]。本研究對亞丁灣海域海軍護航返回的小艦官兵與大艦官兵的心電圖進行比較,除室性早搏小艦官兵明顯高于大艦官兵(P<0.05)外,心率、竇性心動過速、左心室高電壓、ST-T改變、早期復極等異常及心電圖各波形間期的數據2艦官兵均無差異。雖然亞丁灣海域護航時間小艦比大艦少4個月,但對官兵自主神經的影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的程度小艦反而高于大艦。有報道自主神經通過細胞膜離子通道的影響進而對心臟節律和心電圖各波形產生全面的影響[7]。由于小艦體積更小,亞丁灣海域風浪大,船體擺動顛簸更大,機器震動噪聲更大,艦上生活飲食更單調,艦艙更狹小,艙內CO2濃度更高等,且O2分壓下降,人體吸入肺彌散到肺毛細血管的O2濃度也就下降,機體會逐漸缺氧等,引起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多,體內兒茶酚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分泌增高,使心肌細胞對Ca2+的通透性增強,動作電位4相除極坡度增大,心室肌自律性增高引起室性早搏。經典的觀點認為早期復極是正常心電圖變異,近10年來,已陸續有早期復極并惡性心律失常的報道,本研究早期復極例數雖然不多,但大、小艦經亞丁灣海域護航均未發生心肌電位的變化和惡性心律失常,可能屬于正常心電圖變異,有待今后進一步觀察研究。
[1] 陳新.黃宛臨床心電圖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8-18.
[2] 郭繼鴻.心電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21-137,767-772.
[3] 張海澄.ST段、T波與U波自動化分析的新標準[J].臨床心電學雜志,2009,18(4):250-251.
[4] 郭繼鴻.缺血性 J波[J].臨床心電學雜志,2007,16(6):456-462.
[5] Seibt R,Sheuch K,Bucsein W,et a1.Cardiovascu1ar reactivity of different menta1 stress mode1s in normotensives,border1ine hypertensives and hypertensives[J].Strss Med,1998,14(3):183-193.
[6] 楊翅,蔣建華,陳文,等.赴亞丁灣海域補給艦官兵遠航前后心電圖改變分析[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3,7(1):50-51.
[7] 楊均國.應高度重視自主神經對心電圖的影響[J].臨床心電學雜志,2006,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