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瑤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5--01
語言——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謂“說話”,它是人與人交流和溝通方式的一種。對于一個非外語學習者來說,母語即構成了其語言概念的全部,他們并沒有必要去追究語言的深層涵義。然而對于我們外語的專業(yè)學習者,對比母語和外語的互通性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學習好外語,還可以使我們對母語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那么對語言的深層概念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了,由此也就產生了語言學。語言學是一門致力于研究人類語言特點及規(guī)則的學科。語言有其規(guī)則,大腦里有其語言系統(tǒng)。當人們想要說話時,他就可以運用語言規(guī)則來表達交流。
而語言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呢?大多數語言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世上的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特點和特色,因為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歷史和背景。但是世界各族人民對待自然、社會現象、日常交際等都有大致一致的看法。他們雖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但是由此卻產生了語言一致性規(guī)則。語言既然有一致性,是不是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掌握語言的通性,對另一門語言的學習就會變得容易了呢?因此,語言學又出現了一個分支---對比語言學。
對比語言學是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興起的學科。它研究的是各語言之間的混合、雜交以及母語和外來語之間的沖突。通過對比兩種語言從語音、詞匯、詞法、語法結構等方面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使學習第二語言更加容易和深入。由于對比語言學是一門非常龐大的學科,在本文中,本人只能對漢德語言學中詞法學部分進行淺顯比較。又由于德語中的構詞方式分為衍生法、派生法和復合法,而漢語的構詞法中多以復合法為主,所以本人主要對比漢德語中復合詞構成所反映的文化現象。
(一)衍生法是基于詞本身進行的曲折變化。比如德語中經常把一個動詞用作名詞,leben 用作動詞表示生活、活著,而das Leben則表達“生活” 這個名詞性概念,比如我們常說“生活真美好”,此處das Leben才對。這種現象我認為比較類似于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我們常說“種”這個字,可以作為動詞表示播種;也可以用作名字,表示用來結出果實的“種子”;甚至我們把“種子”作為定語使用,“種子選手”來形容有潛質的比賽者。
(二)派生法是在詞本身加上前綴或后綴來擴展詞的含義。比如在德語中,我們經常把動詞的詞尾變成er,來表示做這個動作的人或者工具。比如把arbeiten“工作”這個詞變?yōu)閐er Arbeiter,就表示工人,做這個動作的人。 wecken“喚醒”變?yōu)?der Wecker,就表示做喚醒這個動作的工具,義為“鬧鐘”。中文中也有類似的例子,比如我們經常在一些字后面加個“子”字,來表示身份或者名詞概念,像“騙”這個動詞后面加個“子”就變成了“騙子”,指做這個動作的人;“日”就可以變成“日子”,表示“生活”,而不再是一個名詞“太陽”或者量詞“幾天”的意思了。
(三)復合法的構詞方式在德語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漢語中更是最主要的構詞方式。在漢德語中,復合法的構詞方式既體現了兩種語言的一致性,又體現出了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復合詞的構成一致性的一面。我曾經在一位德國朋友家里,看見媽媽正在擦拭孩子滿嘴的巧克力醬,同時揶揄孩子“Naschkatze”,naschen是德語中的動詞“吃”的意思,但是這個“吃”是帶有貶義的,可以指“偷吃”或者“貪食甜食”的含義,Katze是動物“貓”,合在一起很容易讓我們聯(lián)想到在中國母親寵溺的喚孩子“饞貓”的場景。在這一場景下,漢德語不約而同的使用了非常類似的動詞+名詞的組合,就連用來打比方的動物都同時選用貓咪的形象。還有一個例子,雖然德國的自來水是可以直接飲用級別的,但是初到德國的人都會喝不慣,因為德國的水質很“硬”,我又一次在德國朋友面前抱怨德國的“硬水”,以為他肯定不懂我的意思我還要解釋一下因為德國水里含鈣太重了,結果他不但完全理解我的意思,還很驚訝地問,難道中國也用“軟水”和“硬水”來形容水質嗎?可見,這些復合詞在兩種語言中的文化中體現了一致性。然而,構詞的差異性卻又明顯反映出了兩種語言的文化沖突。比如曾經有位德國朋友學了半年的漢語,也發(fā)現了漢語構詞法和德語構詞法的互通性,有一天他用中文跟我說“天冷了,我得買手鞋”。我一頭霧水地看著他,他做了個戴手套的手勢,我才明白過來。在德語中手套一詞是由die Hand(手)和die Schuhe(鞋)兩個詞組成的合成詞“die Handschuhe”,德國人認為,我們身體的每個部位都應該是重要的,既然腳上可以穿鞋,手上也可以穿鞋,于是就有了“手鞋”。但是在中國的文化里面,我們通常以首為尊,講究個從上至下的秩序,所以漢語里認為手是尊貴于腳的,跟腳共用個“鞋”字情感上很難接受,所以我們用了“手套”二字。這差異又明顯反映出了兩種語言在構詞方式上受文化影響的差異。
受篇幅所限,大量有趣的例子不能一一列舉。不過不難看出,構詞方式的聯(lián)系和差異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個民族的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因此我相信通過對構詞的研究可以使我們深入理解一個國家的語言。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外語學習者的任務也就不僅是學習語言,同時也要研究這個民族的文化,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語言能力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