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是2013年遼寧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二十四節氣”民俗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傳承關系研究》的成果,課題號:L13BWJ014,主持人:張維娜。
摘 ?要:中國古代節氣詩詞中對立夏的描寫多與農事活動有關,分屬于中國南北方的稻作文化和麥黍文化衍生出一系列鄉土民俗。這些鄉土民俗和農事文化相依相承,使民俗活動中有了生態學的概念。從鄉土民俗到生態民俗的衍變可以探究出民俗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傳承關系。
關鍵詞:節氣詩詞;立夏;農事;鄉土民俗;傳承
作者簡介:張維娜(1974-),女,漢族,吉林長春人,沈陽大學文化傳媒學院講師,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學與文化。
[中圖分類號]:K8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2
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立夏是夏季的開始,時間為農歷四月初一前后(公歷5月5日或6日)。立夏節氣處于季節變換點上,白晝時間漸趨變長,氣溫也日漸升高。中國古代有關立夏的節氣詩詞多描寫立夏時節的物候特征與農事活動。從這些詩詞中我們可以管窺到麥黍稻作文化下的鄉土民俗的原貌及歷史演變。
一、中國古代立夏節氣詩詞中的麥黍稻作文化
麥黍為北方農作物:麥,有小麥、大麥等;黍,亦稱“稷”、“糜子”。稻為南方谷類作物,可分為水稻、旱稻等。在中國古代社會,不管是北方還是南方,對氣溫、雨水的合理掌控是農事活動的重要內容,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成為幾千年農耕文化祈求的目標。我國古代農民遵循二十四節氣的周期,依照靠天吃飯的經驗,圍繞期盼豐收的主題,在南北方各自形成了稻作和麥黍文化。
在中國古代節氣詩詞中提及麥黍、稻作農事活動的詩句很多。陶淵明的《讀山海經》:“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初夏之際隱居鄉野的陶淵明耕種的應該是水稻,《宋書·隱逸傳》記下陶潛歸隱前任彭澤令的經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公田悉令種秫稻。”宋朝王安石《初夏即事》:“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立夏之初的晴朗天氣和暖暖微風催生了麥子,麥香氣息隨風而來,這是寫北方的麥黍文化。古人為了表現出農村院落的鄉土風情,也常用農事文化來體現。宋代文同《晚至村家》即是一例:“舊據飄風采桑去,白祫卷水秧稻歸。深葭繞澗牛散臥,積麥滿場雞亂飛。”立夏之際詩人行至山村,看到農婦外出采桑,農夫插秧歸來,水邊牛群散臥,麥場上群雞亂飛,一幅幅恬靜幽美的鄉村風景畫在此篇節氣詩詞中鋪展開來。“古人的詩詞中對民俗題材的展示雖然往往只是抒情寓意、借題發揮的手段,但同時也興起了專門表現世風民俗的專題民俗詩創作潮流。”[1]
二、麥黍稻作文化下的鄉土民俗
“中國古代的某些民俗,只要追本溯源,就不難找到和麥黍稻作種植文化千絲萬縷的聯系。”[2]北方的麥黍和南方的稻作作為特有的文化元素,實實在在地發揮了它創造民俗的功能。
1.嘗新活動。在我國以麥黍稻作為代表的傳統農耕經濟下,立夏的民俗活動也多與鄉土產物有關。自古以來,立夏有多種多樣的“嘗新”活動。梅子是立夏“嘗新”民俗中不可缺少的水果。宋代趙師秀《有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詩中用黃梅時節表現節氣已到立夏;鄉野里的梅子已經變黃,正是人們“嘗新”之時。宋滕岑《鼓腹無所思朝起暮歸眠湫明詩也以詩定韻為十》:“立夏少半月,谷雨是今朝。梅子酸著齒,麥穗長半腰。”這首詩雖寫在谷雨節氣,但仍能從中領略到立夏之意。麥穗尚未成熟,嘗嘗梅子還是酸的。鄉土產物和立夏的“嘗新”民俗活動自是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今日蘇州仍有“立夏嘗三新”之說,“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在當地也有用它們來祭祖的習俗。
2.斗蛋游戲。立夏時節,在我國一些鄉村還保留著這一習俗,小孩子三五成群,進行斗蛋游戲。斗蛋時蛋頭斗蛋頭,蛋尾擊蛋尾。蛋破者認輸,最后分出高低。斗蛋后自然要吃蛋,對此民間有諺語:“立夏吃一蛋,力氣長一萬”“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小孩子常見的腹漲厭食、乏力消瘦的癥狀)”,這些都看出立夏民俗活動中帶有祈福的愿望。立夏當天要吃立夏飯,這又回歸到立夏節氣中帶有的麥黍稻作文化的本義。不同地區的立夏飯不同,有的地方是烏米飯,有的地方是豌豆飯,還有的地方是用五種顏色的豆摻著白梗米做成的“五色飯”。不管是斗蛋還是吃立夏飯,這都是建立在麥黍稻作文化上的鄉土民俗,也是人們對立夏農事活動的一種歡慶儀式。
3.“秤人”習俗。立夏的民俗活動中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廟臺里掛起一桿大木秤,這桿木秤平日里是用作衡量農作物收成的,秤是鄉村生活和農事文化里很重要的物件。秤鉤下懸掛著一個板凳,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重。管秤人一邊往外打著秤花,一邊嘴里說著吉利話。“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是對老人稱重時說的話;秤小孩時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古人用立夏“秤人”的習俗祈福“清凈安樂,福壽雙全”的太平生活,祈求上蒼給能給人帶來好運。
三、鄉土民俗傳承與現代文明透析
中國二十四節氣對農事活動的影響是巨大的,“節氣本身便是農業社會生產、生活規律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3] “農民遵循二十四節氣進行農事活動,舉辦與農耕文化相關的農事節會和宗教節會。”[4]民間信仰天地神靈、自然水土的恩賜,這種有關植物生態的傳承淵源在鄉土民俗中得以體現,麥黍稻作文化衍生出一系列與之相關的鄉土民俗。
立夏節氣的“嘗新”民俗是依照季節時令傳承下來的。初夏的產出預示著豐碩的秋收,初夏時糧食和瓜果的成熟產量較少,這讓“靠天吃飯”的農民更加珍視土地的饋贈,立夏“嘗新”這一民俗承載著對豐收的美好祈福和愿望。古時立夏節氣的“嘗新”正是在對自然土壤和適宜氣候的感恩意義上建立起來的一種鄉土民俗。“在有關季候的民俗鏈中,風不調、雨不順的現象給人們增加了循環不已的民俗壓力,使‘靠天吃飯‘聽天由命的小農宗法性觀念難以轉變;使民間信仰習俗根深蒂固。”[5]古代那些鄉土民俗中帶有的生態和諧理念,對現代文明社會仍具有借鑒意義。
民間相傳在立夏這天吃雞蛋可以拄心。因為雞蛋外部輪廓似心形,人們認為吃了雞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虧損。立夏之后便是炎熱的夏天,為了不使身體在酷暑中虧損,立夏應該進補,立夏進補是符合我國中醫學養生理論的。立夏吃豌豆飯是南方地區的傳統,這在當地也是有說法的。帶殼的豌豆外形像人的眼睛,古人眼疾較為普遍,為了防止眼疾,人們用吃豌豆飯來祈福眼睛清澈潤亮、無病無災。帶有鄉土氣息的煮雞蛋、豌豆飯等民俗意象,是一代代人因時、因地制宜創設的鄉土民俗產物,也是對吃應季食物想法的早期歸結。中國傳統飲食講究均衡,有“五谷宜為養,失豆則不良”之說。從立夏節氣民俗活動中的食俗可以探尋到現代社會所注重的食療養生之道,這是鄉土民俗在傳承過程中對現代文明的積極影響。
立夏“秤人”的習俗,其特有的儀式感還保留在現代生活中。例如,產科大夫會對初生兒身高和體重進行測量,保留記錄,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古時“秤人”習俗衍變而來。新生兒出生百天、周年時,家人也會象征性地稱一下體重,記錄下小孩子成長的變化。現代人漸趨追求化繁為簡的生活方式,不再像古人那樣重視民俗活動的儀式化意義,但當今生活中的一些習以為常的東西,恰恰多是古時民俗的產物。經過歷史的傳承衍變,它們直觀的表象價值或許不再有現實意義,但那些美好本義和價值影響卻是現代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蔣東玲.宋代兩浙地區民俗詩創作的多維透視[J].江西社會科學,2012,(1):106.
[2]烏丙安.民俗文化新論[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1:13.
[3]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7.
[4]烏丙安.生態民俗鏈和北方民間信仰[J].民俗研究,1994,(1):25.
[5]烏丙安.民俗文化新論[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