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功能對等理論給翻譯提供了思路,功能對等提出“不完全對等”的概念,從而給翻譯提供理論指導的同時,讓翻譯實踐有更大的靈活性。本文遵循功能對等的指導,在關注原文的同時,策略上關注原文意義、精神和風格的再現(xiàn),以國外新聞翻譯為例,探討其理論應用問題,讓翻譯活動有章可循。
關鍵詞:功能對等;翻譯;意義
作者簡介: 武忠正(1988-),男,籍貫:河北保定,內蒙古大學外國語學院2014級翻譯碩士筆譯方向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8--01
一、功能對等的概念
奈達在其的“動態(tài)對等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功能對等理論”(Nida & Waard, 1986)。他強調了譯文讀者的重要性,要求“譯文讀者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理解和欣賞作品,和原文讀者有同樣的感受”。(Nida & Louw,1998:119)然而他同時也聲明“這種最大程度上的對等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有的話,也僅在美學價值很少或根本沒有美學價值的純信息文本中”。(Nida & Louw,1998:118)所以,奈達的“功能對等”實際上就是“接近原文所具備的功能”,“不同的譯本可能在不同層面上揭示原文的功能,完全的對等是不存在的。”(Nida & Louw,1998:117)
二、國外新聞報道的特點
新聞報道以及新聞評論是人們最為熟悉的文體之一。目前,中國讀者越來越熱衷于從外界獲取信息,以便更加全面和及時地了解世界信息和動態(tài)。但是國外新聞報道和評論翻譯有以下兩個困難:
首先,困難來自原文的語言風格。西方新聞界十分重視閱讀的趣味性,因此它的語言經常是詼諧戲謔,有時甚至有嘩眾取寵的嫌疑。而中國讀者讀慣了平實質樸的文章,讀英語翻譯過來的新聞,可能有兩種反應:一是無法接受,覺得外國人把一切都拿來惡搞,不嚴肅;二是全盤接受,覺得文風新鮮,令人耳目一新,不知不覺中連新聞所代表的立場和觀點也一起接受了。
其次,來自于原文的態(tài)度。外國很多記者在報道國外新聞時,總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性,或者帶有強烈的偏見。譯者在翻譯的時候要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根據功能對等理論,要讓讀者獲得一樣的閱讀樂趣,同時要保持原文的風格,這兩點很難兼得。但功能對等在敘述理論的同時又指出,完全的對等并不存在。所以,譯者翻譯的時候要根據實際情況,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靈活地保留原文趣味性強的敘述部分,但對嚴肅的事實不再“冷嘲熱諷”,力爭讓讀者在獲取信息的同時了解媒體態(tài)度、欣賞西式幽默。
三、實例分析
根據功能對等理論,譯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再現(xiàn)原文的功能,即使形式上做出些改變,也是實現(xiàn)了對等,可以稱為成功的譯文。
《經濟學人》雜志有這樣一篇文章“How strong is Chinas economy?”這篇文章也如其他西方文章一樣,片面地強調經濟發(fā)展,沒有考慮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我國處在社會轉型期,需要穩(wěn)定的現(xiàn)實。他提出很多改革的方向,看似輕描淡寫,但其實是很嚴肅和有思考價值的。部分原文和譯文如下:
So China will have to learn how to use its capital more wisely. That will require it to lift barriers to private investment in lucrative markets still dominated by wasteful SOEs. It will also require a less cosseted banking system and a better social-security net, never mind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reforms that will be needed in the coming decade.
因此,中國必須學會正確使用資本。這也就需要放寬限制,讓民間資本進入國企控制的行業(yè),也需要改革嚴密監(jiān)控的銀行經營體系、提高社會安全保障水平,哪怕要進行一系列政治、社會改革也在所不惜。
這段譯文的翻譯策略是在功能上翻譯意義,省去修辭。因為這段涉及到嚴肅的經濟社會改革問題,原文中使用的“l(fā)ift barriers to”,“a less cosseted banking system” 在經濟學領域中類似固定的表達,意思就是“放寬對……的限制”,“不要過度控制銀行體系”,這時候就不需要把比喻完全說出來。這里為了信息的準確,并且考慮到原文是提建議的功能,于是采取了抽取意思的譯法,摒棄形式,保留意義。
四、結語
在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下,筆者實際地翻譯了一篇新聞評論。以上只是一個小片段。在翻譯過程中,筆者確實感到“完全的對等”是達不到的,但是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筆者在處理幽默和隱喻、處理句子附帶成分等問題時,有章可循,翻譯可達不錯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De Waard, Jan & Eugene Nida.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New York: Thomas Ne Lson Publishers, 1986.
[2] Nida, Eugene & Johannes P Louw, The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Based on Semantic Domains. New York: United Bible Societies, 1988.
[3] 張立峰.功能對等理論視角下的時事新聞英語翻譯.《邊疆經濟與文化》, 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