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敬瑜
摘要:愛德華·麥克道威爾(Edward MacDowell,1860-1908)是19世紀下半葉美國最有聲望的作曲家、鋼琴家、教育家。麥克道威爾的鋼琴組曲《海》是一部具有豐富音樂內涵的作品,音樂上充滿了張力與表現力。在教學與演奏中,要先從總體上把握音樂,再從密切聯系的細微之處細致地分析彈奏,方能體會作曲家的意圖,彈奏出較為完美的音樂。本文對《海》之第四條到第六條的演奏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麥克道威爾《?!?第四至第六首 力度層次 演奏技巧
一、創作背景
愛德華·麥克道威爾(Edward MacDowell,1860-1908)是19世紀下半葉美國作曲家、鋼琴家。鋼琴組曲《?!穼儆邴溈说劳柕耐砥谧髌?,共八首。麥克道威爾于1898年創作了這部作品。
二、演奏詮釋
在筆者的《論麥克道威爾鋼琴組曲<海>之第一首至第三首的演奏》一文中已從整體上包括創作內容以及創作手法等對鋼琴組曲《海》做了一個概述,從多個角度分析了《海》之第一首至第三首的演奏與教學要點。這里僅沿用前文的分析方式對《?!分谒闹恋诹椎难葑噙M行分析。內容包括音樂形象及音樂背景分析、力度層次分布、教學及演奏要點(包括彈奏時的音樂形象聯想、用力方式、觸鍵方式等,根據作品特點的不同,做不同詳略的分析)等方面的內容。
三、逐首分析
(一)第四首《星光》(Starlight)A大調
音樂形象:泛著微波的海面夜空上,月色星光相互輝映,時淡時明,海面的灰暗與天空星星點點閃爍的光影構成了和諧的對比。這首作品營造的是一種淡雅迷離的氛圍。全曲演奏注釋:柔和的(Tenderly)。
力度層次布局:這首作品所需音量較小,力度在“ppp”到“f”之間,沒有用到強于“f”的力度標記,大部分時候弱于“mp”;力度層次不多,從ppp到f;音量變化起伏較多,但幅度不大,多是在“pp”到“mf”之間;高潮出現在第14小節,樂曲以“ppp”極弱結束。
演奏要點:這首作品帶有濃郁的印象主義色彩,音樂依靠著連續半音以向前行進,和弦的功能性被淡化,例如第1至4小節。第5至6小節、第18小節采用了印第挽歌的變奏形式。為了表現平靜的海面與朦朧的光影,整首作品都要柔和舒緩的音色,沒有呈現戲劇性張力的地方,因而觸鍵都是平緩的。注意有聲部層次的地方,彈奏時將重心放在彈奏旋律聲部的手指上,一關節牢牢“粘”住琴鍵。例如,第1至4小節,旋律在右手上聲部;第5至8小節,旋律在左手上聲部;第9至14小節,旋律在右手外聲部,幾乎所有聲部的樂句都被作曲家標注了連線,彈奏時要注意用力方式的統一與手腕的靈活運用。第19至28小節是樂曲的亮點部分,如果說樂曲大部分樂句都是在描述朦朧的夜空光影,那么這里單薄的右手上聲部旋律就是偶爾閃爍跳躍的星光。此處演奏注釋:極其光滑而平穩(very smooth and even), 在突出旋律的同時注意不要有音頭子。第43至45小節結尾處一定耐心將9拍彈夠,仿佛隨著時間的推移,月色星光逐漸淡去。同時略突出最高的a音。踏板:由于這首作品有大量的和弦序進,所以主要采用和聲踏板,注意為避免踏板換得過于干凈而失去了朦朧的聲音效果,不是所有換踏板的地方都踩到底,如第13至14小節踏板不用每一拍都換干凈。為了使弱音量的地方音色更加圓潤,作者在15小節、33小節兩處標注了使用左踏板,在彈奏時要控制好左踏板的使用,不宜踩得太深,能潤色聲音即可。重點:用平緩的觸鍵方式營造朦朧淡雅的氛圍,在整體較弱的音量下做出起伏。
(二)第五首《歌謠》(Song)D大調
音樂形象:這首作品是對內心情感、情緒變化的表達。這是一首描述愛的歌謠,時而活潑熱烈,時而舒緩柔和,就像置身于深切的愛中,總是交織著歡樂、甜蜜與憂傷。全曲演奏注釋:處于變換的情緒中(In changing moods)。
力度層次布局:這首作品的力度層次較豐富,從“ppp”到“ff”;音量變化起伏多;樂曲高潮出現在第18小節、第77小節;樂曲以“ppp”弱結束。演奏及教學要點:作品的主題旋律是建立在印第安民族五聲調式上的,也是整個套曲中唯一采用“弱起”開頭的。演奏時要避免生硬,要將節奏重音位置彈對。這首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作曲家通過速度的變化來表達情緒的變化,速度與情緒息息相關。有速度標記的地方共五處:在作品開始,演奏注釋為:快活的(cheerily)速度為126;第34小節,演奏注釋為;熱烈地(passionately),速度為104;第49小節,演奏注釋為:極其柔和敏感(with great tenderness),速度為88;第58小節,演奏注釋為;熱烈地(passionately),速度為104;第66小節,再現開始,速度為126;第90小節,演奏注釋為:極其柔和親切(with great tenderness),速度為80。
演奏要點:在彈奏時,要充分把握好速度變化,將情緒起伏表現出來。同時根據不同的速度與演奏注釋要求來使用不同的觸鍵方法,比如:這首作品的主要節奏型是切分節奏(譜例),這種節奏型可以很貼切地表達輕快跳躍的情緒,可以用單純手指的快速下鍵來表現這一點,注意不要過分突出節奏重音;第4至7小節,演奏注釋為:穩固有力(steadily vigorous),連線也開始在每個聲部標注,此時的下鍵速度稍慢,手臂重量多一點;有的地方音量需要達到“ff”,是歡快嘹亮的歌唱,如第13小節、第77小節、第84小節,且演奏注釋多為有氣勢、有活力、喧鬧地(with rough vigor、boisterously),為了表現這種在強音量中的活潑熱鬧,這里需要快速下鍵彈出“響亮”的音色;有兩處速度稍慢的地方:第49至57小節、第89至97小節,這兩處都需要柔和敏感的聲音(with great tenderness),仿佛輕聲細語帶著一絲哀傷的歌唱,這里需要用慢速下鍵來突出右手上聲部旋律,手指動作不宜過多,建議貼鍵彈奏。這首作品另一個特點是聲部層次多。作品中聲部層次最多時有四個。比如第6至9小節,以及第19至23小節、第26至29小節、第30至33小節,等等。要細致地分聲部練習,找出每一個聲部層次,在此基礎上突出主題。第33至第49小節,要突出左手旋律,注意左手旋律部分的歌唱與連貫以及右手和弦彈奏方式的統一。踏板:這首作品以根據和聲變換踏板為主,但要注意聲部層次多的地方踏板需要變換得更加細致,如第4至7小節由于要照顧到四個聲部層次,所以每半拍就應換踏板,但最好只換二分之一,以避免聲音顯得“干”。在作品結尾處可以使用左踏板來營造聲音由“pp”到“ppp”的漸漸消失的感覺。重點:第一,把握好速度與力度、情緒的變化;第二,把握好聲部層次。第三,要特別注意這首作品的“歌唱感”,內心要跟著彈奏一起歌唱。
(三)第六首《在深海中》(From the Depths)bb小調
音樂形象:這首作品是對大海深處的遐想,海水在肉眼不容易到達的深海中運動,這種內斂而神秘的涌動就像是大海的召喚。
力度層次布局:這首作品力度層次很多,從“pppp”到“fff”;音量變化起伏較多;全曲高潮從第23小節開始,音量達到“fff”樂曲以極弱的“pppp”結束。
演奏要點:在整首樂曲里,中間聲部的三連音節奏型一直貫穿始終如第1、2小節,營造了一種“暗流涌動”的氛圍。在彈奏時,除了把握好聲部層次外,還要自然準確地完成三連音、八分音符與四分音符之間的轉換。第一樂段演奏注釋:處于慵懶搖曳的節奏中(In Languid swaying rhythm)。樂曲帶著神秘感行進,從一開始就漸弱直到第5小節的“pp”,左手由之前與右手相同的音型變成了柱式和弦。彈奏時盡量減少每兩個和弦之間不必要的動作,輕而敏銳地觸鍵。第1至7小節要注意持續音F音色的統一。第10小節兩個連續上行的切分節奏,在彈奏時速度可以稍稍加緊。預示著海水雖有平靜慵懶的表面,但還將會泛起海浪。第15小節,樂曲進入中段。第15至18小節演奏注釋:不倉促地逐步加快(Gradually faster,but without hurrying)。這四個小節不僅速度加快,音量也從“pppp”堆積到“f”,仿佛深海里海水運動開始變得明顯起來。彈奏時除了把握力度與速度的變化,還要注意柱式和弦的用力與聲音連貫。第19至22小節又是一個持續漸強的過程,音量從“f”到“fff”,注意突出雙手的bb持續音八度。彈奏第22小節的八度上行,手的支撐要牢固,設計好運動軌跡,減少不必要的動作,達到一氣呵成的漸強效果,深海中最大的海浪呼嘯而來。第23小節,全曲高潮出現,需要用“沉重(ponderously)”的感覺彈出“fff”,彈奏時支撐牢固,腰部發力,設計好手臂的運動軌跡,慢速下鍵,使聲音沉到底。要突出持續的F音。隨后音量戲劇性地漸弱到第27小節的“pp”,深海里恢復平靜。音量持續漸弱直到全曲結束的“pppp”,彈奏時除了把握好這一點之外,還應注意在漸弱時不要漸慢,保持流動感,作曲家在第36小節處標注“漸弱但不停滯(diminish without retarding)??梢园褲u弱想象成海浪運動的由近及遠,但運動速度并沒有減慢。要將極弱的結尾彈出神秘感,手指一關節“粘”住琴鍵,下鍵不用到底。踏板:這首作品和聲更替頻繁,主要根據和聲來更換踏板;第18小節、第22小節,為了不讓聲音過分渾濁,在彈奏密集八度上行時可采用顫音踏板(即以頻繁抖動的方式更換右踏板);作品中很多極弱的地方可以使用左踏板來柔化聲音,如第5至10小節、第15至18小節、樂曲結尾處等等。演奏重點:把握好力度的戲劇性變化、在慵懶搖曳的節奏中保持音樂的流動。
參考文獻:
[1]蔡良玉.美國專業音樂發展簡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2]王珉.美國音樂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3]羅薇.多元文化下的美國現代鋼琴音樂[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