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俊邦
摘 要:中職學校種植類專業涵蓋的職業崗位非常廣泛,專業課程內容應用性、實踐性很強。本文提出,在種植類專業課程教學中,結合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當前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和中職教學的實際需求,要設計模塊式項目化課程體系,采用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積極改革課程考核方式。
關鍵詞:中職學校 種植專業 課程教學 教學改革
中職學校種植類專業主要面向農業生產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培養從事植物生產、技術推廣、技術管理、農業營銷等一線崗位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近幾年,筆者所在學校結合種植類專業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當前農業現代化發展和中職教學的實際需求,從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顯著效果。
一、設計模塊式項目化課程體系
在分析種植類專業學生任職崗位對職業能力要求的基礎上,以“必需、實用、夠用”為依據,設計合理的模塊式項目化課程體系。種植類專業課程體系由三大模塊組成:專業基本能力課程、崗位核心課程、專業能力拓展課程。專業基本能力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種植基本技能;崗位核心課程主要培養學生不同崗位的職業技能,按照植物生產環節將崗位核心課程分為大教學項目、子教學項目及微教學項目;專業能力拓展課程主要擴大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延展能力,滿足學生繼續學習的需要。
現以筆者所在學校現代農藝技術專業為例,說明專業課程設置情況。
1.專業基本能力課程
專業基本能力課程主要包括以下兩門課程。
(1)植物生產環境。該課程主要讓學生認識植物和植物生長發育的過程,理解、掌握植物生長和環境的關系。
(2)植物保護技術。該課程主要讓學生認識栽培植物病害、蟲害、草害及其他有害生物,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理解、掌握栽培植物病、蟲、雜草和及其他有害生物防治的途徑,重點掌握無公害栽培技術。
2.崗位核心課程
崗位核心課程的教學內容由四個項目課程組成,每門項目課程下設子項目課程,包括植物生產從播種、育苗、病蟲防治、肥水管理到收獲、貯藏、加工的全過程。整個教學流程始終在真實的種植業工作環境中進行,學生是涉農公司成員,教師是涉農公司科技顧問。教學貼近種植業生產現狀,體現了理論和實踐的高度統一。
3.專業能力拓展課程
圍繞當地農業生產資源,結合學生就業意愿,設置了水蜜桃栽培、作物秸稈全量還田、農產品營銷、設施園藝等課程。
二、采用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
種植類專業學生的基礎普遍較差,對專業課的學習感到困難。因此,筆者所在學校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實現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統一。
以西瓜嫁接技術為例,采用項目教學法,理論、實踐高度融合,具體教學步驟如下。
第一,教師以西瓜連作導致病害流行、品質變差、產量下降等實例為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教師進行插接、劈接、貼接、靠接等嫁接示范,講解西瓜嫁接的意義,布置項目工作任務。
第三,進行學生分組,每組3至5人。各小組撰寫西瓜嫁接實施計劃,教師審核計劃,組間交流項目計劃。
第四,學生分組進行西瓜嫁接,教師巡回指導,對項目實施過程進行跟蹤。教師現場解決發現的問題,進行理論講解。
第五,組內進行項目完成情況的自我評價。組內成員主要對自己在嫁接項目中所起作用、知識和技能掌握等方面進行評價,學生自己衡量項目方案是否完善,是否發揮了主觀能動性。
第六,組間進行嫁接苗展示,互評項目的實施情況,找出差距,并進行分析總結。
在具體項目教學中,教師要由淺入深、遞進式講解,在學生實踐操作過程中,教師要及時跟蹤記錄學生的操作情況,善于發現問題。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做什么”,更要指導學生“怎么做”,讓學生整體感悟和反思技術工作的任務、過程和環境,使學生對自己努力得來的實訓結果有較高的成就感,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三、改革課程考核方式
在種植類專業課程體系中,教學按相關崗位真實過程的實際項目進行,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通過項目教學實現所學即所用。因此,在課程考核中,要堅持過程性和發展性原則,以學生自評及互評、項目總結報告、項目成果展示(如收獲物產量、品質、長勢、長相等)為主,結合平時成績進行綜合考核。這樣的考核方式,不僅注重了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體現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全面、客觀地反映了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真實地反映了教學效果。同時,通過課程考核的改革,還有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作者單位:壽縣第一職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