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華

摘 要:現代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工作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為重點,課程標準的制定是課程改革和建設的起點。課程標準制定的思路與內容,對于明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設計、規范課程的教學過程、指導任課教師完成各項教學任務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以汽車機械基礎為例,對職業院校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下專業基礎課課程標準模型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工作過程系統化 課程標準 開發
一、基于工作過程課程標準內涵
職業教育的課程標準是根據課程目標,以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形成為重點,為教與學提供詳細指導而編寫的指導性文件。傳統課程標準(課程大綱)僅僅關注以學科體系知識、技能為主要內容的教學要求,學生被灌輸知識,最終通過單一考核模式評價學生學習效果;而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開發的課程標準則通過對企業行業主要職業基本工作過程的分析,提煉出行業核心工作任務,學生通過在完整工作任務中“做中學,學中做” 培養職業能力,最后通過可以評測的過程性學習目標,考查學生是否達到職業能力要求。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標準有四個特點:以社會需求為依據,強調實用性原則;以行業調研為基礎,強調職業性原則;以學生為主體,強調能力本位原則;以任務引領為主線,強調過程性原則。基于此,本課程標準采用了“行業專家+專業老師+授課教師”共同開發的模式,通過行業、專業調研,確定汽車行業典型工作過程和基本工作任務,通過對工作任務的分析,授課教師設計汽車機械基礎課程學習任務。
二、基于工作過程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標準開發思路
1.明確課程性質
汽車機械基礎是汽車工程各專業的一門必修專業基礎課,在專業學習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學生由偏重理論學習向結合工程實踐學習的過渡和轉折點。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對汽車常用材料、常見機構和常用零件等的認知能力、應用能力,使其掌握機械加工與測量的基本方法、液壓傳動相關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能力,使學生建立較強的工程意識,并逐步養成嚴謹的工作作風。
2.課程標準開發設計思路
(1)通過市場調研和專家訪談會進行職業能力要求分析,解決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準確定位、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專業需求、就業導向接軌等問題。調查的內容包括:相應行業的人才結構現狀、專業發展趨勢、人才需求狀況、崗位對知識能力的要求,相應的職業資格和學生去向等。目的是把握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的培養狀況,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汽車機械基礎課程的定位、培養目標和課程改革的思路等。該階段的難點是通過調研報告分析典型工作任務,確定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從簡單到復雜的學習情境。
(2)分解確定課程結構及教學內容。依據調研結果確定的職業能力要求,結合汽車維修初、中、高級技能鑒定標準所需的相關機械能力、知識、素質要求,確定課程體系結構。課程體系結構見圖1。
(3)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按照學生能力培養規律組織教學。由于本課程涉及了機械學各方面的知識,知識面較廣。教學內容分為5大項目,15個任務,每個任務教學內容的組織和實施遵循“管用、夠用、適用”的原則,既吸取了學科教學的優點,又考慮到汽車后市場對學生的要求及高職學生自身的特點,按照“提出任務→組織咨詢→分析討論方案→組織實施→過程控制→評價反饋”六步法開展教學。
3.課程目標設計
課程目標的建設基于專業培養總目標和工作崗位目標,貫穿于整個課程教學內容,通過對學生能力目標、知識目標和素質目標的培養,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及技能鑒定的考核打下基礎。
4.課程內容實施建議設計
汽車機械基礎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以任務驅動的原則為教學模式,側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因此教學項目的設計應更加貼近工作實際。為后續任務的學習打下基礎。
項目教學的實施過程就是要讓學生根據情景任務,自己經歷完整的工作過程,讓學生了解“做什么”,因此在“做”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提出:如何做、為什么要這么做、怎樣做才能既快又好等問題。在解決這些疑問的過程中,學生學習了理論知識,通過“做”完成了學習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學習任務,從而完成了教學的終極目標。
5.實施建議設計
(1)教材及參考資料選用。選教材應具備以下特點。
適用性:教材的選用要根據汽車后市場崗位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需要,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的需要,選擇教材用書和參考用書,并在此基礎上配備了實驗指導用書。
先進性:教材應將傳統的機械制圖、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工程材料、機械零件、機械運動分析、機械制造、液壓傳動等機械學方面的知識并結合汽車行業進行重構,著重解決上述課程相對獨立而產生的脫節與重復問題。
(2)教學建議。第一,教學條件和環境。為保證學生順利實施與完成項目任務,本課程的教學場地包括:多媒體教室、汽車各專業實驗室、機械基礎實驗室。
第二,教學方法。宏觀教學方法采用任務驅動教學,在教學實施各環節中,教師的理論講解和技能傳授要盡可能采用啟發引導式,啟發學生去思考,經常從反面提出問題,以此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注重創新思維訓練。
第三,采用講授法、練習法、實驗教學、課堂討論等教學方法相結合,形象直觀,用大量的應用實例讓學生對生產和生活中的機械裝置和機構有所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第四,教學手段要將多元化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有機結合,將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有機結合,揚長避短,完成一套與課程整體設計和單元設計配套的多媒體立體化教學資料庫。
6.考核評價設計
采用多維立體教學評價模式。多維立體式評價體系中的多維包括三個層面。一是評價目標的多維度,通過可以評測的能力目標、知識目標與素質目標多維度評價學生。二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具體包括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任課教師評價。三是評價的過程性,對項目的主要任務和目標進行回顧,對項目活動所獲得的成果進行總結和評價,對主要的結果和成績進行強調,突出項目的獨特之處和意義。項目完成以后,每組選一名代表,對本組項目的完成情況進行匯報,向其他組展示本組的作品,接受其他組同學的點評,然后進行自評、同學互評、老師評價。
(作者單位:廈門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