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胤
【關鍵詞】 語文教學;想象力;課堂環境;朗讀;
質疑;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7—0092—01
一、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
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重要前提。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他們才會盡情地“自由參與”與“自由表達”。比如,我曾在教學《童趣》時,正繪聲繪色講述“夏蚊”聯想到“群鶴”妙句是作者豐富想象時,一名男生說:“老師,蚊子還可以聯想直升飛機,行嗎?”聽得入神的同學被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打斷,都責怪這個同學。我卻首先肯定這點上的類似性,并隨即和大家進一步深入討論類似聯想。當大家弄清類似聯想需要生活基礎,重要的是找到聯想雙方的相似點,課堂討論得到深化。課后這位學生寫出了“夏天池塘上空飛舞的蜻蜓猶如一只只直升飛機在盤旋”的好句。
二、利用課文朗讀,留下一片想象的天空
能夠誘發主體的想象,產生超出語言文字本身所包含的內容,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就是通過朗讀。朗讀,也是閱讀教學中運用得最多的方法。
我教七年級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采用了朗讀法,感覺還挺好,其教學可以分三步來進行:首先進行了解性朗讀。請三位學生輪流朗讀課文,目的是了解熟悉課文內容,字詞正音,句子連貫。接著在理解課文描述了什么、表達作者何種情感的基礎上進行理解性朗讀。啟發學生:魯迅先生童年時期在百草園是那么有趣,那應用怎樣的語調來傳達作者的喜愛之情?師生討論后明確:總的基調是輕快的,但應有變化。第一段是介紹交代,朗讀時音量適中、用平靜的敘述語氣來讀,速度慢些。第二段描寫有趣的自然景物和作者的快樂活動,處處流露出作者的喜愛之情。朗讀時,聲音要明亮清脆,速度要加快,語氣要輕松歡快,其中如“碧綠”、“低唱”、“無限趣味”等等描述性的形容詞和動詞要讀重音來強調。最后,進行想象性表情朗讀。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聯想我們小時侯在野外的歡樂生活,聯想我們電視上看過的美麗畫面,努力想象出百草園景物是如何的美麗迷人。通過這樣的想象進入百草園,讓我們滿懷喜悅地朗讀吧!讀出文章的韻味來。
這樣有目的,層層深入地朗讀,既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提高了審美情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三、利用“意義空白”,開啟學生的想象力
現代畫家齊白石在畫“蛙聲十里出山泉”時,用泉水中的小蝌蚪來代表“十里蛙聲”,給賞畫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這種技法稱為“空白藝術”,如果應用到文學作品中,就形成了作品的“意義空白”,在語文教學中,就可以利用這些“意義空白”來開啟學生的想象。如魯迅的小說《故鄉》結尾寫到:“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小說結尾用“路”來比喻希望的有無、揭示小說的主旨,留下了含義不淺的“意義空白”,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路”的形成離不開人們的開辟、行走,認真領悟作者的“弦外之音”,從而很快把握住小說的主旨。
四、運用多媒體,豐富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初中語文課本所選的作品,因其作者遍及世界各地,跨越了古往今來數千年的歷史,包含的內容遠遠超出了任何一個學生的生活及知識積累。其時間與地域的復雜多樣性,也使得學生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對眾多的作品在頭腦中找出適宜的表象,造成閱讀理解想象的困難。而運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形象、直觀的圖像,以此表象作為材料再進行想象,就不至于發生想象的失真了。
如我在教《看云識天氣》時,就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認識云的種類、形狀;教王維的《使至塞上》,借助一張張生動的幻燈投影圖象,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的孤單落寞的情懷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奇壯麗的景象。
教學實踐證明,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更豐富、可感的生活信息,能夠營造一種特有的課堂綜合氛圍,能夠使學生“身臨其境”,能夠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各種知識積累、釋放、組合、撞擊的舞臺,從而豐富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