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生
【關鍵詞】 語文教學;學習能力;課堂氛圍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5—0058—01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它肯定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并把它放在與教師平等的地位上。那么,如何讓每一個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快樂地成長?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轉變教師觀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是教學內容的制定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過程的控制者,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和服從的地位,自主探究、創新意識被嚴重束縛,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持續發展。而新課標的頒布則要求教師從講臺上走下來,俯下身子看學生的生活,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把研究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學習的過程。教師應由“權威者、主導者、訓導者”轉變成“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
二、關愛學生,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這句話精辟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和實質。要讓學生經歷“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我們教師的作用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積極地、自主地進行合作、探究學習,教師必須有愛心,要善于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因此,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熱愛學生,把學生放在和教師平等的位置上,建立一種和諧融洽的新型民主的師生關系。如在教學時,經常用“你真棒”、“想一想,你肯定會說好的”、“你的理解確實有獨到之處”等語言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老師的期待和愛護,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自尊、自信的個性品質。
三、讓學生有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
新課標強調自主學習,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自覺性,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語文規律”。所以,教師就要研究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語文的特點,了解學生個別差異和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欲和進取精神。
把課堂還給學生,盡最大限度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許多教師經常在口頭上說要改變教育觀念,但是在具體操作中仍保留著落后的教育模式的慣性,總是不相信學生,不放心學生,認為以前講得那么多,那么細,那么透,都還有那么一部分學生不懂,要是真放手了,豈不是更糟?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解決心理問題和認識問題。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并不是教師講得越多,學生就越有知識。
因此,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首先要考慮如何為學生爭取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每節課應給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特別是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情感激發和語言的品味等手段來培養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情感態度與世界觀。比如在閱讀教學中至少要保證有一半的時間使學生自己讀的,寫作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動手寫作更是天經地義。
四、設置情景,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自主是前提,如果沒有學生個體充分地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就無從談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就會使學生的自主得到發揮,當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時,他就能成為學習的主人。如教學《斑羚飛渡》這一課,我將《泰坦尼克號》主題曲帶入課堂教學,進行情景設置,營造悲壯氣氛,學生的學習情趣被激發起來,引發了他們對生命、對舍已為人的犧牲精神的深刻而獨特的思考。接著我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回答“本文講了怎樣一個故事?”“你受到怎樣的啟示?”學生通過復述課文,不但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還準確把握了文章的主旨。此時,不僅學生學得愉快,教師也教得非常輕松。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