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娟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文本;
提問;學生特點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5—0094—01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于教師能否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讓語文教學呈現實效。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的塑造的過程。那么,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筆者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深入鉆研文本,提高教學效率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于教師必須先鉆研、理解文本,“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并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沒有吃透文本,對編寫意圖不了解,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重點不詳盡,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支撐,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筆者雖執教多年,但每每鉆研新的課文,總是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理解,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系上下文理解。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總是把文章的結構分析標注在教本上,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只有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和難點等了然于胸,教師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率,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愿望,使其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1. 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應信任學生,相信學生能提出問題;要激勵學生,哪怕是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應多和學生溝通,理解學生,要允許學生犯“錯誤”,不輕易否定學生的看法。
2. 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教師應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能夠發現問題;注意觀察比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組織匯報討論,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開展課外實踐,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3. 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問題是思維的開始,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創造性思維的過程。當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應成為學生解決問題的指導者,鼓勵并放手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多種途徑嘗試解決問題,這對啟發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好處。
三、把握學生特點,發展學生智力
小學低年級學生對形式新穎、生動活潑的東西特別容易產生興趣,一旦有了興趣,他們就會發揮極大的主動性,對一些問題主動多思多想,并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采取畫畫寫寫,模仿表演,設疑質疑等方法發展學生的智力。例如,在教《詠柳》一課時,教師先配樂范讀,然后展示幻燈片,通過引導學生欣賞體現詩意的畫面,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在意境中體會古詩的美。然后根據學生喜歡畫畫的特點,在學生粗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配樂作畫,并讓學生介紹自己的畫。這樣學生才能在不知不覺中走進詩的意境,既享受了美,又弄懂了詩意,培養了學生手腦并用的能力、繪畫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教師應立足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問題情境,把握學生特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學生對文本的感悟,使語文教學呈現實效。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