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平
【關鍵詞】 思想品德教學;興趣;激發;貼近生活;情感體驗;
學法指導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6—0111—01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關愛學生,以情激趣。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平等、民主的態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學生、關注學生、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想方設法與學生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對學生要充分信任,多關懷、多鼓勵,當發現學生注意力分散時要用目光去暗示、提醒;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有膽怯、畏縮的表現時,應用目光鼓勵、支持;當學生犯錯誤時,目光應嚴厲、誠懇;還應該經常走到學生中間,找他們談心,參加他們的活動,為他們服務;尤其是對學習暫時有困難的學生,更要熱心、細心、耐心,多加以關愛,找出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被激發出來。
2.語言優美,以樂激趣。首先,語言應盡量做到形象具體、生動優美、快慢適宜;其次,要注重運用修辭手法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如,以鮮明的例子或時政熱點為載體,以修辭為手段,把實實在在的理論知識表現得淋漓盡致,更把和教材密切聯系的成語、笑話、格言、民間諺語、故事、歇后語等引入課堂,并能調動自如,以塑造形象、創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有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
3.巧設懸念,以疑激趣。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從問題開始的,恰到好處的疑問,能引起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聯系生活設置一些精巧別致的小問題,做到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引導學生討論。在討論中,除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及品德得到升華和發展外,還可以讓學生互相答疑、互相啟發,形成師生間雙向的智慧交流,讓學生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從而形成教學相長的氛圍。教學全過程一環扣一環的設疑,關鍵問題是教師要緊緊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設問,所提的一系列問題要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得出正確的結論。
二、重視貼近學生生活
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教師應遵循 “三貼近原則”,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啟發、引導學生關注身邊人,關心身邊事,在生活中學習,向生活學習,使課堂成為生活化的課堂。要實現這一任務,教師在教學中就必須深入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從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實際出發,切實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思想品德課教學才會因此而變得“有用”和“有效”。
三、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大課堂,體驗來源于生活,又扎根于內心,讓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是課程標準的根本要求,也是教育的最終歸宿。而體驗式教學就是我們關注學生情感體驗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它通過讓學生走進生活、親自嘗試、參與表演、調查訪問、角色換位、情境體驗等形式既突破重點難點,又滿足學生好動、渴望表現自我的心理要求,加強了學生的自我教育。如,在講“合作使生活之路更寬暢”時,我設計了“綁腿二人跑”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合作的重要性,從而做到以知導行。
四、不要忽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第一,要注重學生對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的學習。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首先要認真學習它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掌握其精神實質,讓學生從思想深處真正認識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認識到社會所倡導的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人生價值觀與人類社會真、善、美相統一的終極價值目標的指向是相吻合的,并能真正理解這種人生價值觀的價值,這是學好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基礎。
第二,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中學生要學好思想道德修養課,不僅要掌握其基本理論和觀點,而且還要注重運用這些觀點,分析認識現實問題,理論聯系實際,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這對于置身于社會轉型期、面臨著多重價值體系選擇窘境的當代中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第三,要注重知行統一,在實踐行中學習。知行統一,強調踐行,這是由思想品德課的特性所決定的。這就要求中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要注重知行統一,堅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邊獲知邊踐行,在踐行中進一步加深對“知”的理解和認識,真正做到知行統一,從而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境界,達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