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蘭
【關鍵詞】 數學教學;分層;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練習;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5—0109—01
所謂分層教學,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將全班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次,然后確定適合各個層次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目標,使教學難度與每個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相適應,并鼓勵學生向高一層次目標邁進,以求每個學生都能在現有的基礎上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下面,筆者就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談一些體會和看法。
一、教學目標分層
制訂教學目標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為學習較差的“學困生”,B層為中等生,C層為優等生。進行目標設計時,筆者是這樣做的,對于A層的學生,側重使他們在知識方面達到理解、掌握,在能力上達到模仿、學會、應用,主要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對B層的學生,除了要達到A層學生的學習目標外,還要能達到對知識的靈活應用;對C層的學生,側重設計一些開放性、綜合性較強的問題,主要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二、教學方法分層
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采取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教學時,對A層學生,以扶為主,提問時將問題細化,將問題難度分解,邊點撥,邊提問;對B層的學生,則堅持半扶為主的原則;對C層的學生,以放為主,經常提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如“你發現了什么?”、“你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獨立獲取知識、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如,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要求A層的學生先分別求上下、前后、左右各個面的面積,再求長方體的表面面積,這樣降低了計算難度,提高了學生計算的準確率;要求B層的學生必須用脫式計算;要求C層學生用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計算。
三、練習設計分層
課堂練習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能及時反映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程度,有助于教師及時調控自己的教學進度。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是不一樣的,所以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配不同難度的練習題。A層的學生以基礎題為主,B層的學生除了完成基礎題外,再設計一些變式題,而對C層的學生以綜合題為主。
如,學習“分數應用題”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練習題:
學校買來540本新書,其中科技書占九分之一,文藝書占六分之一。根據以上條件,大家能提出哪些問題?通過統計學生們提出以下問題:
A層的學生會提出:
1.科技書有多少本?
2.文藝書有多少本?
3.科技書和文藝書一共占總數的幾分之幾?
B層的學生會提出:
1.科技書比文藝書少總數的幾分之幾?
2.科技書比文藝書少多少本?
C層的學生會提出:
1.還剩多少本?
2.科技書的本數是文藝書的幾分之幾?
3.文藝書的本數比科技書多總數的幾分之幾?
4.科技書的本數比文藝書少總數的幾分之幾?
通過學生提問題的難易程度,筆者發現,學生學習基礎的高低決定了他在第一時間提出的問題的難易程度。所以教師在練習設計時,要把握學生認知的起點,使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得到提高和發展。
四、教學評價分層
我們不但在教學上要尊重差異,關注全體,評價時也要考慮差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對A層學生采用口頭表揚、物質獎勵、撫摸等評價方式,善于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對B層學生采用激勵性評價,既說明不足,又提出努力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C層學生,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我。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