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錫君
【關鍵詞】 數學教學;感受;生活數學;探究;生活問題;應用;
數學知識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5—0113—01
新課標指出,小學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這一理念的提出,無疑是對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再一次肯定。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使數學教學生活化,談一些體會和看法。
一、感受生活數學,讓數學生活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新教材更體現了這一點。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還原數學知識的生活背景,把書本上的知識放在生活中來學習,讓數學問題生活化。
1. 采擷生活實例,構建數學模型。數學教學中,有些知識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掌握。如果教師引導學生采擷生活實例,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把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生動鮮活的生活現實,學生就能感悟、領會所學知識,從而構建數學體系。如,在學習“循環小數”時,要求學生每人帶一本日歷,觀察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天不斷重復出現的循環現象。然后提問:“一個星期七天的出現有規律嗎?”經過討論,學生在這一熟悉的生活現象中很快理解了循環小數中的幾個重點詞“不斷地、重復出現、無限”,為學習循環小數的知識找到了生活背景。
2. 模擬生活情境,構建數學模型。比如,在學習“接近整百整十數加減法的簡便算法”中,有這樣一題“165-97﹦165-100+3”,根據以往的教學反饋情況,學生對減100后要加上3,難以理解。鑒于這種情況,在課堂上,筆者創設了摸擬到商場購物的情境:貓媽媽帶了165元錢來到商場,為小貓買了一雙97元的皮鞋,付給熊奶奶一張100元鈔票,熊奶奶接下來該怎么辦呢?話音剛落,一只只小手高高舉起,爭著回答:“老師,熊奶奶應該找給貓媽媽3元錢。”“為什么?”筆者追問。“因為貓媽媽多給了熊奶奶3元錢。”“貓媽媽買皮鞋的過程能用算式表示出來嗎?”學生很快列出了算式。然后,再回到原來的問題上,學生理解就容易多了。
二、探究生活問題,讓生活數學化
在數學教學中,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收集資料、動手操作、合作討論等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并獲得探索數學知識的體驗,提高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生活數學化。
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為形式制作長方體形狀的包裝紙盒,利用已學過的長方體的表面展開圖的知識、美術知識、語言知識、生活常識,對長方體和它的表面進行探究,以此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提高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其切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借助生活實際,培養應用意識
1. 用數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應用,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是教學的歸宿。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提供機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學習了“利息”的知識后,讓學生當一回爸爸媽媽的小參謀:家中多余的錢怎樣存最合算?
2. 用數學的知識去創造現實生活。例如,學習了“面積和體積的知識”后,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設計你的臥室。要完成這個作業,學生必須先進行設計,包括家具擺放的位置、適合室內空間的地板覆蓋物、粉刷墻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空調和供熱設備等。學生興趣盎然,設計好圖紙后,他們有人還去建材市場咨詢地板和油漆價格,在網站上查找空調的型號、功率、價格……在這一活動中,學生既能將已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又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所在。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