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信憑借其便捷技術和豐富功能已逐步成為中國極具地位的聊天社交軟件,并于2014年被評為最受大學生歡迎的社交類媒體。微信公共平臺作為微信的拓展功能,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高校官方微信平臺應及時推進管理思路的革新,具體表現在打造優質的微信平臺服務團隊,深化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性開發,創新微信公眾平臺的傳播形式,積極統計平臺傳播效果。
關鍵詞: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策略
“微信”是騰訊公司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移動社交軟件,它打通了傳統電信通信和移動互聯網的界線,迅速抓住了用戶的注意力。而微信公眾平臺自上線以來,以其操作的便捷性、互動交流的及時性、推送內容的豐富性、功能覆蓋的全面性等特點,廣受大學生好評。微信公眾平臺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手段,能夠積極有效傳播青春正能量。筆者以高校為研究對象,透析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就如何做好高校微信公眾平臺提出可行性建議。
1 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首先,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操作的便捷性和互動交流的及時性,突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限制,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與高度。微信公眾平臺是一個開放的平臺,提供了強大的API接口技術,開發人員可根據需求在本校服務器上進行開發和接入相關應用。通過這些便捷操作,可以實現信息資訊查詢、生活服務指南、校園權益維護等功能,使得校園生活更加便利,使學校建設和信息服務更具有針對性。同時,微信文字聊天、語音、視頻等功能使得微信信息的傳播具有及時性,可以最大范圍的把信息聚集,又以最快的速度把信息傳播出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無時不在,思想政治教育無處不在。
其次,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推送內容的豐富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傳播了校園正能量。由于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的落腳點為校園、接受群體為本校師生,因此推送內容多為與學校動態、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訊息。高校微信公眾平臺也成為了學校拓展服務范圍、服務方式、服務內容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據統計,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的內容主要包括校園新聞、校內活動、學術活動、人物采訪、社會新聞、校外活動、生活服務、趣聞軼事、文章欣賞等方面。
最后,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信息推送類型多樣性,能夠多元化的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增強學習的趣味性。作為一種新興媒體,微信公眾平臺的信息推送有圖文信息、語音信息、文字信息和圖片信息等方式,能夠為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大量的教育資源。相較于微博等自媒體,微信的粉絲屬于“一對一”精準模式,通過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的互動交流會更加彰顯人性化和多元化,通過及時主動地向受眾群推送活動、招聘、教務公告等信息,輔以語音、圖片、文字等多種交互模式,將高校的熱點資訊及時告知讀者,從而增強本校師生的參與體驗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能夠利用微信的會話功能,通過語音、照片、文字等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情緒與現狀,更好地進行教育引導。
2 高校官方微信平臺的管理策略
微信公眾平臺作為一個新興平臺,具有較大發展潛力。因此,對于高校而言,如何運營與發展好自己的微信公眾平臺在新媒體環境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具體表現以下方面:
首先,打造優質微信公眾平臺服務團隊。一個優秀的微信公眾平臺服務團隊是一個微信公眾平臺發展的根本,服務團隊在發布內容、形式、時間及互動上都需有明確分工與管理。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代表著高校的新媒體社會形象,需要加強老師的領導和監督,使平臺能夠把握正確方向,在發揮高校特色基礎上弘揚青春正能量。作為微信公眾平臺的服務團隊,必須及時把握社會及校園動態,有著豐富知識和開闊視野,了解大學生群體特點和話語體系,有良好的整合和分配信息的能力。此外,高校微信平臺的受眾為不同年級、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在校教師,服務團隊的成員也應實現跨專業、跨年級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多樣化需求。
其次,深化微信公眾平臺功能性開發與創新。部分高校沒有發揮微信公眾平臺功能可開發、可定制的特點,推送內容周期較長或者集中,功能單一,服務應用體驗差。高校微信公眾平臺應以高校主題活動或時間節點為依托,緊密結合線下組織和線上互動的不同功能定位,以服務為中心,增強引導性功能、關鍵詞回復等功能開發,不斷探索微信平臺微主頁,進行第三方平臺MAKA、易企秀等軟件的應用,提升娛樂性,增強親合力,著力打造官方宣傳平臺、熱點發布平臺、活動推介平臺、信息服務平臺、交友娛樂平臺等,從而增強吸引力與實效性。
第三,創新公眾平臺傳播形式。微信公眾平臺訂閱號每 24 小時能推送一條信息,且有上限規定:文字類消息最多 600 個漢字,語音不超過 1 分鐘,視頻最大為 20M。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發布信息應綜合運用多種傳播元素,充分結合信息內容,多樣化使用傳播形式,比如語音、圖文、文字等,并且在發布信息時使用當下大學生們習慣的語言或形式來提升傳播效果。如“致我們終將…”、“既然…,何以…”、“See You Again”等,這種創新形式能夠有效地吸引大學生。
第四,及時統計平臺傳播效果。傳統媒體只能對媒體傳播效果進行籠統統計,沒有辦法獲得具體受眾人數。而微信公眾平臺能統計出用戶對于微信公眾平臺的關注量、群發消息量以及消息的反饋程度等數據。原文閱讀人數統計能夠使得管理者分析用戶對于發布文章的滿意度,是否能夠真正的閱讀。文章分享和轉發次數更能夠從很大程度上看出用戶更傾向于何種文章,把握用戶的喜好。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每月進行一次數據分析與統計,分析當月所發布內容類型、文章閱讀量、轉發以及收藏次數等數據,對于用戶認可度較低的文章進行分析研究;對于用戶認可度較高文章,分析其優點和吸引點,以便在今后創作中多采用、多借鑒。
微信公眾平臺的產生,是信息化智能化的產物,對社會生活產生重大影響,改變了社會的運行方式,改變了人們接受信息的途徑。當前,微信已不僅僅是溝通交流的平臺,更蘊含著文化傳播、人際交往、社會心理、生活方式等內涵。相信隨著高校對這一新興平臺的不斷重視,一定能夠建設好、發展好、利用好這一平臺,真正占領網絡宣傳的新陣地,推動高校各項工作的創新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賽、王東.高校官方微信平臺的應用和發展[J].網絡思政, 2015(4).
[2]李陽.微信公眾平臺的角色定位與功能調適[J].社會科學輯刊,2014(2).
[3]王藝焜.校園官方微信公眾平臺賬號現狀及發展關系的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 2014(5).
[4]李華瓊.微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芻議[J].學校黨建和思想教育,2013(13).
作者簡介
杜志惠(1987-),女,漢族,河北唐山,碩士研究生,天津商業大學經濟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