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宇婕 董美娟 夏錚 鄒苗苗
摘 要:我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遼闊的土地,豐富的資源,更孕育出了繽紛多彩的民族非物質文化,其中滿族文化更是源遠流長。但隨著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人們不斷地推陳出新,包括滿族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瀕臨消失,最直接的體現便是滿語的流失。現在除了一些偏遠的滿族自治縣的少數老人會說滿語之外,新一代的年輕人已經被“漢化”了。所以,在政治、經濟、文化不斷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們應該更加重視珍惜這些從祖先那里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必須對其加以保護與傳播,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永遠流傳下去。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保護;傳承
“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這是一提到遼寧大家就會想到的一句話。沒錯,二人轉在遼寧可謂家喻戶曉,二人轉屬于漢族民間文化,是北方地區漢族民間的一種說唱藝術,邊說邊唱,載歌載舞。但遼寧作為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交匯地帶,除了漢族文化,更多的孕育的是滿族文化。遼寧作為滿族發祥地,滿族文化豐富多彩,也是我國滿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據統計,全國有60%以上的滿族人居住在遼寧,因此,滿族傳統文化是遼寧地區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其中,以岫巖滿族自治縣、寬甸滿族自治縣、新賓滿族自治縣為主的剪紙、刺繡、皮影、東北大鼓等更是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當中。本文將重點從發展歷程、現狀、保護與傳播幾方面對岫巖滿族自治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闡釋。
1 發展歷程
提起岫巖,最為廣泛的便是岫巖剪紙。岫巖剪紙已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滿族特有的非物質文化。其反映了滿族人民的生活特征,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然而岫巖剪紙藝術開始形成的年代是在明末清初,乾隆年間最為流行。岫巖剪紙的制作者主要是滿族的農家婦女,它的特點是寫形、寫意、寫神、寫心,表現手法主要為鏤空、成片,其造型古樸、粗獷、渾厚、洗練是滿族剪紙的特色。該剪紙特有的樣式就是掛箋。每逢春節,各家都用五色彩紙剪刻各種掛箋。圖案中間鏤刻云紋的字畫,如:豐、壽、福字,下方剪成犬牙穗頭的掛箋,掛在門窗橫梁、屋里的梁柁等處,讓人感覺到新年歡樂的氣息,同時也預示著春節的喜慶和來年的美滿生活。長期以來,它的存在形式與滿族民眾的生活方式以及宗教習俗等密切相關。如果平日里誰家里有了紅白喜事,人們都會剪一些相應的圖案貼在門、窗以及房梁上; 還有平日里人們做鞋底、鞋面的花樣以及一些祭祖用的神像等。
刺繡是滿族較有特色的民間藝術之一,滿繡凝聚了滿族人民的審美特點,也保留和傳承著滿族先民們的智慧、宗教觀念和民俗意識。岫巖滿族刺繡距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滿族承于先世保留其先祖女真人在皮革補繡工藝的基礎上,吸收各地方特色的刺繡技藝而形成的內容豐富,形式多變,粗獷與細膩并存的滿族傳統刺繡技藝。滿族刺繡種類繁多,除了在其民族服飾上展示出的滿繡的精美工藝和文化內涵外。滿族特有的枕頭頂,肚兜,錢搭,均繡有自然景色、靈異動物和歌辭詩賦等圖案,象征美好,福壽,寄托對人們的祝福。岫巖的滿族民間刺繡以紗或緞織物為主,花樣繁多,造型和結構非常講究,岫巖滿族民間刺繡像大多數皇家世襲皇位一樣也是家族式傳承,這種家族式傳承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母女代代相傳(母親-女兒-外孫女),另一種是在同一姓氏中相傳(婆婆-兒媳-孫女)。
岫巖皮影是岫巖古老的文化遺產之一,于明末清初傳入岫巖,距今有三百多年歷史。主要分布在偏嶺鎮,前營鄉,哈達碑鎮等十幾個鄉鎮及周邊地區。岫巖皮影持續在滿族聚居地演繹,長期受到滿族民間文化的影響,具有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岫巖皮影由最初的獨影,到以口傳心記傳承的留口影,再到翻書影經歷了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到了上世紀四十年代,岫巖皮影得以衍進,無論是在演唱技巧及其形式上,都有了明顯的改變。建國后,岫巖皮影有了跳躍性的發展。這一時期,岫巖皮影無論是在技巧、演唱風格還是音樂、唱腔上都進行了改革。岫巖皮影的音樂、唱腔特別豐富,大致有三趕七、硬唱、七言句子、五字錦、十字錦、答拉嘴組成唱詞類別。有大慢板、慢板、流水、快流水、快板五個板式。弦掛具有鮮明的特點,不僅影味濃純,而且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岫巖東北大鼓至今已有兩百年歷史,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東北大鼓始創于乾隆年間,是傳統的滿族曲藝。其表演形式簡單,在表演者面前立一只大鼓,左手持板,右手拿鼓鍵子,旁邊一人拿三弦兒,就是如此簡單的一臺戲,卻吸引著無數觀眾。隨著時代的變遷,岫巖東北大鼓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無論在演唱技巧還是表演形式上均有明顯改變,同時也涌現出許多新人。新中國成立后,岫巖東北大鼓迅速發展,表演者不但演唱傳統曲目而且自創了新時期關于戰爭題材的曲目。但在文革期間,岫巖大鼓也迎來了它“人生中的低谷”,一度遭到禁錮。在改革開放后,全縣上下開設了許多曲藝廳,作為大鼓表演場地,岫巖東北大鼓再度復興,這一時期是岫巖東北大鼓最鼎盛的時期。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娛樂設施也以不同形式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岫巖東北大鼓逐漸走向衰落,藝人們紛紛改行。
2 現狀資料
2011年6月9日,位于岫巖滿族自治縣的遼寧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正式免費開放,這使得岫巖滿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廣泛關注,但僅以此來保護岫巖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遠遠不夠。因為這種民族特有的文化經過長年累月的發展,早已沒有了當初那么多姿多彩,能延續到現在,已經所剩無幾還要面臨滅亡和失傳的困境。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有:1、知名度不高,不能引起重視。提到岫巖滿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恐怕只有少數人了解,大部分人聞所未聞,試想一個人對此文化根本不了解那又如何來保護呢?2、后續無人,很難傳承。隨著社會快速發展,經濟迅速增長,人們變得心態浮躁,一心追求經濟利益,很難潛下心來學習這種非物質文化。其次,社會環境發生很大變化,許多新奇事物不斷產生,引起人們的好奇心,逐步使人們的審美觀念也發生變化。3、政府扶持力度不足。政府應加大對岫巖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扶持,增加保護費用,加大宣傳。政府在社會中應起到領導作用,政府提高了重視,加大了扶持,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起來自然會很順利。
3 保護與傳播
雖然早在2007年4月26日,岫巖滿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暨岫巖民間文化協會就已經正式掛牌成立,也承擔了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關工作,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政策咨詢,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研究,舉辦學術、展演及公益活動,交流、推介、宣傳保護工作的經驗和成果,組織實施研究成果的發表和人才培訓等工作職能。但由于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很少,關注也很少,所以并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應當從人們的根本思想上下功夫,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1.擴大宣傳力度。不能僅靠政府開放博物館這樣的方式,可以利用廣告,找名人代言,制作圖冊、漫畫等方式進行宣傳。名人效應是不容小覷的一種方式,大家會因為喜歡這個人而關注這件事,從而增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和了解。廣告方式也是一種很好的宣傳方式,最簡單的例子,當我們看到的“香飄飄奶茶”廣告的時候,脫口而出的便是“繞地球三圈”。
2.走進課堂。岫巖滿族自治縣作為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縣城,就要學會保護自己的文化習俗。俗話說得好,凡事要從娃娃抓起。孩子從小在學校里接受的教育是最為深刻的,讓滿族文化走進大學。現在的大學生有豐富的選修課資源,但只限定在各個學院的課程范圍里,將包括滿族在內的各個民族文化作為選修課讓學生選擇,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課堂,還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民族文化。面對即將消失的滿族文化,每個人都應該盡力去保護。
3.政府扶持,擴大規模,加強對傳承人的培養。在岫巖這樣一個滿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90%的縣城,雖然或多或少會聽家里的長輩提起過去的事,但作為年輕的一代,對于過去的藝術文化了解少之又少,在這樣民族特色濃郁的環境中,大力發展旅游業,利用“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號召更多的人來了解滿族文化,喜愛滿族文化,保護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由于上文提到的經歷了戰爭、文化大革命等因素的影響以及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的自然衰老和死亡,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延續面臨著嚴重危機,因此政府應當加強對傳承人的培養,可以在特定的滿族節日進行技藝大賽,選拔出優秀的帶頭人,并且帶動更多的人來學習和繼承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了解和掌握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的優秀帶頭人給予豐厚的獎勵。
4.增加保護費用。在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對于現代藝術文化的投資源源不斷,而對于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搜集,整理,保護也需要大量的資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任務刻不容緩。
5.舉行具有滿族特色的傳統服飾、食品展。利用漂亮的民族服飾和精美細致的剪紙來吸引人群,讓他們對于這些文化產生興趣,從而自主地更加深層的了解和學習這些東西。
6.加強立法。我國從2006年起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文化遺產日”并于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其中第四章規定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雖然規定了各部門應當做些什么,但并未有強制性規定。
岫巖滿族自治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有形的物質形態存在著,它不僅記載著滿族祖先的無形的知識和意識觀念以及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與創造力,同時也蘊涵著當時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一些民俗活動,為我們傳遞了不同歷史階段人們的思想,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進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需要我們做出最大努力去保護去傳承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珍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