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 要 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型,跨地區多校區運行成為高校常態,跨地區多校區運行帶來一系列問題與挑戰。本文從管理的角度,針對跨地區多校區高校提高辦學水平、人才培養質量所需的管理架構頂層設計、校區功能定位、綜合保障體系、校園文化等模式要素進行了闡述,為學校決策管理層調研規劃跨地區多校區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高校 跨地區 多校區 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4.002
Reflections On the Path of Multi-sectional and Multi-campus Management
ZHANG Wei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Abstract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elite education to the popular educa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multi-sectional and multi-campus becomes the tendency, which brings out several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running of multi-sectional and multi-campus. This article set forth the elements of the path of management top-level design, functional position, comprehensive security system and campus culture, which calls for the need of raising education equality and talents training quality.
Key words college; multi-sectional; multi-campus; management
根據《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總體要求,自1999年開始中國高等教育拉開了擴大招生的序幕。高校的擴招加速推進了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伴隨了招生數量、學校規模、校區數量的擴大,跨地區多校區辦學成為高校中的常態,對高校管理架構、功能定位、綜合保障、校園文化、人才培養質量體系等提出了新要求。
1 跨地區多校區辦學產生的背景
跨地區多校區辦學,是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辦學單位,在兩個及兩個以上不相連的不同地域、不同地理位置上開展教學活動的模式。高??绲貐^多校區辦學緊跟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步伐,通過興辦新的校區、擴展已有高校的規模來實現,另一方式是由多所學校的歸并來實現??绲貐^多校區辦學促進了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資源優勢、管理優勢、辦學聲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促進了高等教育辦學思路、管理架構的改革調整,適應經濟社會要求進行學科整合、專業調整、學科間交叉融合,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辦學,有助于緩解教育資源緊張局面,促進了校區所在地經濟的發展。
2 跨地區多校區辦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高??绲貐^多校區辦學發展迅速,綜合了解跨地區各校區的歷史和現實狀況,深入分析其存在的問題,是進行學校綜合改革、提高辦學效果、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
2.1 跨地區多校區辦學的現狀
目前跨地區多校區辦學高校在空間距離、功能定位與辦學環境、辦學規模上有各自的特點。
第一,各個校區在空間距離上彈性較大。有的在同一城市內一些,如浙江大學紫金校區、玉泉校區、西溪校區;有的在同一省內不同城市間,如山東大學濟南、威海校區;有的則分布在國內不同的省區間,如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山東校區,北京大學珠海校區,哈爾濱工業大學山東威海校區等。校區之間距離較遠,在客觀上存在交通、信息、溝通上的不便,對學校的日常管理存在一定的挑戰。
第二,各校區間功能定位不同,辦學環境存在差異。高校由于歷史原因和現實發展要求,原校區在城市中欲擴大辦學規模,存在土地儲備不足的問題,通過高校歸并重組、大學園區的建設、高校新校區建設、與地方政府合作辦學等方式,形成了一所校多區的辦學格局。然而不同校區由于建成時間、占地面積、專業設置、辦學層次、運行模式不同,在整合或擴建后系統復雜性大大增加,對學校辦學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學校辦學規模擴大,師生數量增多。高校跨地區多校區辦學,顯著擴大了學校的占地面積、在校生人數、教職工數量會得到大幅度的增加,如吉林大學占地面積611萬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6.9萬人,成人教育學生11萬人,教師6630人;浙江大學占地面積4.5平方公里,全日制在校生4.5萬人,專任教師3350人。
2.2 跨地區多校區辦學存在的問題
高??绲貐^多校區辦學,擴大了學校的規模,為學校今后長期發展提供了空間支持、硬件設施支撐。但應當看到,跨地區多校區辦學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問題,由外在規模擴大的“外延式”發展向內在質量提升的“內涵式”發展的理念和行動轉變,需要學校決策層、教職工、學生共同面對。
一是跨地區多校區辦學的思想認識問題,用何種理念來統一師生的思想,貫穿跨地區多校區辦學的主線;二是多個校區間的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問題,如何在多個校區間凝心聚力、共同發展;三是學校較為成熟的單校區運行管理架構如何改革,以滿足跨地區多校區運行需求,保持多校區穩定,在學校規模擴張的同時降低管理費用,提高學校管理效率;第四是跨地區多校區之間的軟硬件資源分配與共享,保障各校區學生能夠按照教學大綱規定的要求接受教育,保證不同校區學生培養質量,贏得多方的認同。
3 跨地區多校區管理模式的路徑
3.1 跨地區多校區管理架構的頂層設計
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實現學校辦學目標,各學校校情和校區所在的地區情況不同,因而管理架構、管理模式也并非一成不變。在傳統小規模的單校區狀況下,進行集中管理效率會更高一些,但這種方式并不能簡單地延伸到跨地區多校區運行管理中。從一個校區到多個校區辦學,會要求校區管理方式的較大的變革。目前較為常見的管理架構有三種模式,分別是條式管理、塊式管理、條塊結合式管理?!皸l”式管理是縱向管理,是管理職能在各校區的延伸;“塊”式管理是橫向管理,在各校區內實施本校區內管理。
條式管理是將管理的重心放在學校本部,決策管理層通過學校職能部門對跨地區多校區的人員、財物、教學、科研、后勤等進行集權式的管理。該管理架構突出了整體性,有利于學校的統籌規劃和資源配置,缺點是各分校區管理的主動性喪失,職能部門管理延伸力度減弱,各校區對學校本部的管理代價高。
塊式管理將學校的管理重心放在各個校區,各校區是相對獨立綜合管理個體,將管理權限和責任分解到各校區,學校負責整體調控,各校區辦學的積極性得到激發,管理質量提升、管理成本下降。弊端是各校區間軟硬件資源共享存在困難,產生校區間不平衡發展。
條塊結合的管理模式是集權和分權之間的模式,條塊結合的優勢在于能夠將學校的統一管理和各校區、各分院的自我管理、自身工作特點相結合,有利于激發分校區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條塊管理模式下要明確各部門的權力和擔負的責任,避免有些管理環節的失控弱化,影響學校的發展。
王洪才提出大學應實行分散式、學院制、校長代表制管理并破除官本位思想。他認為大學是非科層、無政府的組織,垂直管理、集中管理、同一權威在學校管理上是失效的。大學的和學院的管理不同,學院的重點在學術方面管理,大學管理重點在行政管理,集中于服務和平衡,將學術自由民主和管理效率有機地統一。
管理架構設計的基礎是學校各校區的功能定位。界定學校與二級學院、多個校區間的關系,是管理架構設計的難點,既要授予校區間、二級學院的自主權,提高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要對學校宏觀調控保持一定力度,既要防止權力的分散過度,又要防止學校權力過分集中,不能因跨地區多校區運行而盲目增加機構設置。
3.2 跨地區多校區功能的合理定位
校區功能定位就是對各校區的功能進行規劃,確定發展的重點方向和資源的投入領域,應激發教職工積極性,統籌兼顧不同校間實際情況,以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提高學校辦學效益。
目前常見的功能定位方式有三種:學院制、功能制、混合制。學院制以一個或者多個學科為基礎,組建形成完整的一個或多個學院,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校區功能定位,各學院主觀能動性得到發揮。學院制的缺點是校區間的學科交流阻隔,功能互補性差,缺少整體性、多科性大學的氛圍。功能制是以學校工作職能來區分,按學生年級、培養層次(本科、研究生)、辦學目的(教學、科研、培訓)等,缺點是學生在不同校區之間輪換,延長了學生對新校區的適應時間?;旌现剖菍W院制和功能制相結合,在一個分校區內既有一定的學院數量,又有一定的工作職能,在發揮校區特色功能的同時也為學校服務,既可以調動學院教學科研積極性,又有機會與本校區內其他學院進行溝通交流,缺點是不同校區學院間的交流、交叉較少,不利于學校綜合性優勢的體現。
在多校區運行之初應對各校區的功能定位進行研究,它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生活位置、教學科研硬件設置建設位置,校區的功能定位要關注學校特色、學科發展、師資建設、資金持續投入等,各校區今后的發展應沿著功能定位的框架前行。功能定位確定后應保持相對穩定性,但并非一成不變,學校也應該將各校區功能作為一項長期的課題進行研究,根據學校、社會、經濟發展適當進行調整。
3.3 因地制宜的綜合保障體系
跨地區多校區辦學涉及到學生、教職工切身利益的變化,教職工由原來居住在學校周邊,由便捷上下班到出行時間的延長,由熟悉的工作生活環境到變化的教學科研環境,學生在不同校區間流動的時間成本,不同校區間生活學習的差異關系到師生的心態,均影響到學校的穩定。跨地區多校區運行高校應因地制宜地建立綜合保障體系,以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轉。綜合保障體系包括人事保障、所在地政府關系、后勤保障(生活設施、校區間交通運行、校園日常維護)、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等。
人力資源是學校辦學的基礎??绲貐^多校區建設運行,勢必增加學校用人編制數量,這為學校人事管理改革提供了契機,便于梳理學校在崗人員、崗位職責、用工需求,優化核心師資和管理人員,使得水平能力高的教職工脫穎而出。
跨地區多校區高校要協調好與當地政府的關系。高校與地方政府存在種關系,一種是高校辦學需要校園所在地政府提供良好的治安環境、水電氣資源、土地供應、財政支持等;另一種是高校作為科技文化的匯集地,吸引了眾多學子到來,直接拉動了地方經濟發展。高校和地方政府互有需求,高校和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協調好,有助于為學校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為學校辦學爭取政府和社會資源,同時降低外界對校園穩定的影響。
完善的后勤保障。后勤保障,基本原則是師生至上,服務學校大局,同時對日常運行保障成本進行細化,成本和服務責任分解到人,強化服務和成本意識,將各校區將獨立核算和統一核算相結合,降低后勤保障成本。校園網技術較為成熟,在跨地區多校區辦學高校中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積極建設數字化校園,跨越空間距離的阻隔,將多個校區建成統一的整體,教學軟件和硬件資源的有效整合,實現互通和資源共享。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保障體系。學生在校生活、學習、休息、交往的環境區域相對固定,包括教室、食堂、文化娛樂場所,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各校區功能定位不同,所以學科分布、學生來源、學生層次和教學資源分配有所不同,所以人才培養質量需要結合校區實際進行。學校應建立綜合的人才培養保障體系,包括教學、學生工作、招生就業三個方面,涵蓋了學生在校的全過程。
堅持人才培養教學標準不降低。結合各校區學科專業特點、功能定位、學生層次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產教融合,鼓勵開展教學改革、培養模式創新,切實保障學生在校期間課堂學習、實習實踐、畢業設計等各環節有效銜接,為學生成才提供制度保障。
學生工作的多樣化、交叉化。各校區間舉辦學術交流、學生活動等及時發布信息,加強校區間信息流動、人員流動、思想交流。學生管理作為人才培養質量的支撐,更加要因地制宜地開展工作,創新工作方式,關注了解學生思想動態,營造統一、積極的校園文化,向學生們了解學校的文脈,讓學生在校園文化中得到熏陶,使得學生在思想和行動上樹立學校整體的觀念。
把好學生進口和出口關。學校在做好各校區人才培養工作的同時,應注意到向社會宣傳各校區功能特色,人才培養標準和水平的一致性,消除學生、家長、用人單位對各校區人才培養質量的認識誤區。在招生、就業工作中,對各校區的宣傳介紹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坦誠地向各方公布學生的就讀培養方式,贏得各方的認同。
3.4 跨地區多校區校園文化的重構與認同
跨地區多校區的融合既是人、財、物等有形資源的整合,又是多個校園文化在差異化基礎上的重構與整合。形成一種充滿活力、創新、和諧、奮進的校園文化氛圍,師生積極參與其中,培育、積淀學校特有的文化品質,是學校持續發展、培養優秀人才、贏得社會認可的基礎。在跨地區多校區運行的模式下,各分散的校區是學校主體發展的支撐,特別要突出對校區間校園文化的重構與認同。
校園文化是學校的軟實力,有極大的包容性。校園文化應包括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環境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體現大學文化精神的核心,校訓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治校精神,是學校師生共同堅持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行為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內容,良好的教風和學風是學校校風的體現;環境文化是校園育人的載體,學生在校園中生活、學習、成長,校園建筑、花草樹木、四時景致等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制度是校園文化、理念的外延,以條文的形式固定下來并伴隨著學校的發展而進行調整,其起源于校園文化理念而又在現實中影響著學校文化。
跨地區多校區辦學高校應堅持校園文化的重構統一,在學校各個層級、各個部門間營造認同校園文化、多方配合、共同努力的思想認識。解決思想認識問題是解決跨地區多校區辦學問題的基礎,校園文化的統一認同,有助于跨地區多校區的融合,增強師生的高度認同感和文化歸屬感,實現對學校辦學歷史、辦學目標、學校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認同。校園文化的統一與認同將有助于理順管理認識、平衡各方面關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學校持續健康發展。
跨地區多校區辦學局面的出現,需要高校進行改革調整以面對新的問題。高校需要在已有的理論實踐基礎上,結合本學校實際進行調整,在本校的實踐中不斷進行總結,積累經驗,不斷尋求改進的機會,為學生、學校的發展開辟新的途徑。
基金項目:浙江省教育廳科研資助項目《高??绲貐^多校區運行管理模式的研究》(編號Y201328836)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國發[1999]4號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通知.1999-01-13.
[2] 何笑霞.多校區管理模式下高校危機事件管理應對機制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9.169:243-244.
[3] 歐舟.多校區大學學生管理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
[4] 晁華榮.大學多校區管理優化研究[D].復旦大學,2010.
[5] 朱建梅.中國多校區大學管理模式研究[D].青島大學,2009.
[6] 董新勝,孫建迎,胡敦業,鐘杰,付振書.化解多校區辦學瓶頸問題探討[J].中國高等教育,2011.22:48-49.
[7] 陳德喜,周景明.高校多校區管理若干問題的探討[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3):50-53.
[8] 劉華東.高等院校多校區辦學與管理機制的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06.10:39-40.
[9] 王洪才.多校區管理:問題與出路——兼論我國大學內部管理體制改革[J].現代大學教育,2007.4:78-83.
[10] 熊琳.高校學生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教育評論,2014.1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