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落實在教育領域就是要“以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而日本著名教育家池田大作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人本主義。他所創辦的日本創價大學的辦學理念就是“學生第一”。其人本教育思想的內涵也正詮釋了高校教育人、培養人、發展人的重要核心內容,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從高校應如何踐行“一切為了學生”的辦學理念,如何理解并內化池田大作人本教育思想的內涵等方面進行分析,指出培養學生成人、成才的新途徑。
關鍵詞:學生 辦學理念 池田大作 人本教育思想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2(a)-0229-02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把“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反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對教育工作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這些重要論述體現了中央對教育改革發展階段性特征和現實需要的準確把握,為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科學發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供了根本依據、指明了前進方向。“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落實在教育領域就是要“以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而日本著名教育家池田大作的教育思想,貫穿著對生命的重視、對人的重視、對人創造價值謀求幸福人生的重視。其核心就是人本主義。他所創辦的日本創價大學的辦學理念就是“學生第一”。他也深刻指出教育的終極目的是造就人,其人本教育思想的內涵與我國高校“一切為了學生”的辦學理念非常吻合,對于高校如何教育人、培養人、發展人有著極其重要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1 為學生成人盡心
池田大作認為教育不應僅僅注重文化的傳授和知識的傳承,更應多關注學生的人格和心靈,他說:“如果進一步深談教育的內容可以說‘知性和‘感情的教育。所謂知性,從根本上來說,則是作為個人的人格方面的知性。更具體地說,則是為了造就社會人、職業人而給予和吸取知識和智慧的教育。另外,我之所以稱之為‘感情是因為它意味著人的心靈的豐富,這也是做人的條件。”在這段話里,池田大作主要強調了教育應當培養知性和德行相統一的人。
為學生成人盡心,是以生為本在品德上的著力點。“成人”是對學生政治思想和道德方面的要求,即學會做人。作為高校教師,我們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引領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不能靠強制性的說教和灌輸,而應將尊重、理解、支持等科學化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理念滲透到大學生的培養教育過程中。去年,以“池田大作教育思想研究所”為依托,該院成立了由43名學生所組成的大學生社團“池田思想讀書會”。本著“以人為本”、“志在實踐”的宗旨,作為指導教師的我與學生們共同開展了讀書、研討、迎接訪問團等一系列有意義而卓有成效的活動。通過活動,學生們深刻領會了池田先生的先進的教育思想;通過讀書,從理論上塑造了人格;通過實踐活動,從行動上塑造了人格,并在與他人不斷交流與交往的過程中,消除了平時以自我為中心,斤斤計較的個人觀點,能夠盡力做到處處為他人著想,正確理智的處理好個人集體和社會的利益關系,并能以此來研究和認識自我,加強人性、人格的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學生們從思想上得到了升華。
2 為學生成才盡責
池田大作一直認為大學應該成為育人的高等學府,成為建設新的偉大文化的搖籃,而不僅僅是單純傳授知識和技術的場所。學校作為培養和教育人的圣地,應該超越現實生活中的功利色彩,這一點,池田在談到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時就有明確表述:“教育的根本課題是在于說明和回答人類應當怎樣存在,人生應該怎樣度過這些人類最重要的問題……就教育來說,確實可以從中得到很大的實利效果。但這終歸是作為結果而自然形成的,光把實利作為動機和目的,不是教育應有的狀況。在現代技術文明的社會中,不能不令人感到教育已成了實利的侍女,成了追逐欲望的工具”。在這段話里,池田主要強調了大學應該是培育人才的地方,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府。
為學生成才盡責,是以生為本在學業上的著力點。“成才”是對學生學業方面的要求,即學業有成。在高校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的地位往往被忽略,“以教師為中心”的日語課堂教學模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束縛了教師的思想。教師往往偏重于自己的教學與科研課題,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學生的感受。教師占據了大量時間講授、表演,課堂呈現出“填鴨式”特征,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被教師忽略,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彰顯,而是被壓抑或處于沉睡狀態以致缺失。從去年開始在日語課堂上嘗試的由德國著名學者率先引入大學課堂中Seminar(可譯作討論會、講習會)的教學模式,如今是在歐美及日本大學課堂中廣泛流行的一種教學或學術交流方式,是學生為研究某一問題而與教師、專家共同討論的一種交互式教學路徑。這種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本,能夠克服課堂“填鴨式”的弊病,有效地鍛煉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高低年級學生及師生間可以得到充分的交流和學習,能夠促進生生、師生間的和諧關系,開闊教師與學生的研究視野,但也要求教師需不斷提高自身知識水平、把握研究前沿,提高研究能力,從根本上激發和調動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積極性。這種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注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充分尊重并維護學生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自我選擇權利,使他們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下學會自主的選擇學習內容。可以說,這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模式。
3 為學生成功盡力
池田認為人本教育的成功實施,不是一個人、一個家庭或短時間就能一蹴而就的,而是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共同參與,合力打造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多元教育模式,才能最終實現。池田重視并強調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共同營造一個德育教育的大環境,使個體的教育形成一股合力,以更有利于學生的教育。在這里,池田主要強調了教育應當多元化,為學生營造多元的環境。
為學生成功盡力,是以生為本在事業上的著力點。“成功”是對學生擇業、就業和創業方面的要求,即畢業能就業,就業能勝任本職工作,在本職工作上有所成就。這就要求高校及高校教師要為學生的就業創造多元的環境。比如:基于對民辦高校日語專業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后,要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準確的定位,構建一個理論與實踐結合,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技能提高為一體的就業課程體系,同時打破傳統課程設置模式,改變課程內容一貫制,根據市場變化和需求不斷調整課程內容,使畢業生真正能適應未來的社會,并在就業競爭中居于有利地位。以該院為例,要結合具體藝術院校的特色,在設計和實施適應職業崗位需求的課程體系時,以創新思維推進綜合素質教育,將素質教育思想全面融入專業教育之中。專業教學內容體現區域性、行業性和應用性,注重學科融合。把實踐環節延伸到第二、三課堂,畢業生通過畢業前綜合實踐考核項目的考核,考察學生的就業綜合能力。設置第三課堂,將用人單位請進學校進行講座和演講,或將學生帶到企業去實習,將實踐教學無限延伸,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使專業的課程更加貼近社會需求,幫助學生順利就業,快速適應工作。設置了以就業為導向的校內大賽和“實踐周”等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就業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構建完善的就業援助體系,進一步為學生畢業后順利走向工作崗位提供有利條件。實行多證書制度,以適應就業崗位能力的要求,增強學生的競爭能力。鼓勵學生參加學院的專業工作室、網站宣傳部、校史館解說隊、質量工程建設項目組等,對學生也提供一定的資金援助和指導。學院可設立專門而獨立的就業指導機構,加強對就業指導人員的培訓,構建完善的就業援助體系,進一步為學生畢業后順利走向工作崗位提供有利條件。
日本著名教育家池田大作提倡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對于目前迫切需要我們去研究、去實踐、去解決的“大學生主體地位的缺失、價值觀的扭曲、教師及大學的發展的偏離”等諸多的教育問題有著極其重要的參考和借鑒價值。結合人本教育思想理論和國內高校育人現狀,我們還將不斷進行實踐和探索,提出適合高校內化和踐行“以生為本”的教育教學思想的新途徑,使人本教育思想根植人心,從真正意義上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教育核心問題。
參考文獻
[1] (日)池田大作.(英)阿.湯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紀[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
[2] (日)池田大作.人生箴言[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
[3] (日)池田大作.松下幸之助.人生問答[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
[4] 王賢俊,黃金聲.高校內化與踐行以生為本的著力點—學習教育規劃綱要的一點體會[J].理論界,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