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 熊建文 仲向陽
摘 要:國家間、區域間的競爭,主要突出表現在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因而,城市日益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中心和載體。城市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趨重要,重視和提升城市競爭力越來越成為各城市政府的首要任務。近年來,宿遷市切實從“強化體制機制創新、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增加地方經濟總量、提高城市經濟實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城市發展環境;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加快城市產業集聚;完善媒體傳播渠道,提升城市對外形象”等方面,全面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
關鍵詞:宿遷市 城市 競爭力 提升策略 探索研究
中圖分類號:F2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1(c)-0048-04
Abstract:The competition between nations and inter-region is mainly demonstrated among inter-city one.Thus,the city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center and the carrier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Increasingly,it has become the primary task for the city government to highlight and enhance the city competitiveness while the city plays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In recent years,Suqian has been effectively promoting it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by many approach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systems and mechanisms innovation to improve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capacity,increasing the local economic aggregate to improve the citys economic strength,accelerating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o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of urban development,pouring into more human capitals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optimizing upgrad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speed up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the city,perfecting media communication channels to enhance the external image of the city and so on.
KeyWords:Suqian;city;competitiveness;upgrading strategies;exploratory research
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在各個領域引起的巨大變革,構筑了當今世界新的發展環境,促使城市在區域、國家乃至全球范圍內展開競爭。作為構成國家地域基本單元的城市,相互間競爭在中國城市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顯得尤為激烈。[1]如何采取有效策略提升城市競爭力,成為各個城市應對經濟全球化、社會知識化、科技信息化過程中的一項重要課題。
作為華東地區特大城市之一、江蘇省最年輕的地級市——宿遷市,自1996年建市以來,在城市發展與競爭力提升過程中,現已成長為“中國城市效益競爭力十強城市、聯合國環保節能新型示范城市、中國金融生態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級園林城市、浙商最佳投資城市、長三角地區重要的新興城市”[2]。宿遷位于江蘇北部,“作為東部沿海發達省份欠發達城市,屬于經濟發達地區的不發達區域,由于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經濟發展長期處于江蘇省的谷底。”[3]作為處在淮海經濟圈、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交叉輻射區的宿遷市來說,必須通過快速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才能有效促進城市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如何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使之在激烈的城市競爭中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擺在當前急待解決的一項重大課題。本文在研究城市競爭力內涵基礎上,根據江蘇當前發展環境,結合宿遷當前發展現況,對城市競爭力進行相應分析,找出阻礙城市發展的主要因素,切實從轉變政府職能、培育產業集群、建立人才高地、推廣城市品牌等方面,研究宿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升策略。
1 研究基礎
1.1 研究背景
城市作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載體與中心,對國家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一方面,以科技創新為主導、以信息網絡技術為基礎的新經濟,使城市競爭力成本內涵不斷擴張,競爭格局瞬息萬變。另一方面,由于城市政府決策權的擴張,最終將以城市整體競爭形態呈現。總體上來講,目前國外城市競爭力研究主要圍繞新背景下城市競爭機制、競爭力影響因素以及城市競爭力評價、競爭力提升戰略等方面展開;國內城市競爭力研究主要包括對城市競爭力的概念、指標體系及其評價方法、城市競爭力狀況、城市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與提升策略等方面。
1.2 研究的現實意義
將可為城市發展、增強其國際競爭力提供思路,也是提高整個城市綜合競爭實力的必然前提。因而,研究城市綜合競爭力,可以為城市提供“一面鏡子”和“一把尺子”,從這面鏡子里,城市可以看清自己的“面目”,通過這把尺子,城市可以度量自己的“長短”;可以成為政府的參照,將為政府全面提升城市現代化管理與發展水平提供努力的方向;城市競爭力的研究成果,將為城市建設提供相應依據,是城市發展的“指南針”,可為解決城市問題提供新的思路。
1.3 城市競爭力概念、內涵及實質
城市競爭力是一個城市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背景下,在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吸引、擁有、控制、轉化資源及創造財富與價值收益的能力,以及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城市經濟、科技、環境等綜合發展能力的集中體現。
在其內涵上,一方面受政策制度、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與影響;另一方面,引資能力、人居環境、創業機會、人才聚集等方面因素,都有可能發展成為城市的競爭優勢,因而其表現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再一方面,經濟競爭水平是城市競爭力的核心,因此,將可通過區域內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促進區域和城市經濟的高效運行與持續高速增長。
城市競爭力實質就是集聚和輻射能力。從現代社會實際情況看,城市已經成為資源、人才、資金、信息、交通等各種要素的集聚中心。集聚是城市產生的條件,輻射是城市產生和存在的目的,集聚和輻射能力隨著城市發展呈現出動態變化。
1.4 宿遷市概況
宿遷總面積8555km2,擁有人口約580萬,下轄沭陽縣、宿城區等9個縣(區)和一個軟件與服務外包產業園。經濟方面,“2013年國民生產總值(GDP)達1706億元,位列全國第91位?!盵4]“14項經濟指標增速位居江蘇省前三,其中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和出口總額、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和貸款余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等10項指標增速位居江蘇省首位?!盵5] 2014年度地區生產總值1860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1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550億元,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29元,在省列統的16項主要經濟指標中,有7項位居江蘇省前列、5項位居第一。[6]
2 宿遷城市競爭力的總體評價及SWOT分析
2.1 宿遷城市競爭力的主要構成
從城市發展的內涵出發,結合現有的城市競爭力構成要素分析,宿遷城市競爭力應包括:城市基礎競爭力,包括城市的經濟實力、城市的基礎設施、城市的生活環境,這些奠定了城市持續發展的基礎;城市核心競爭力,包括城市人才競爭力、企業競爭力、科技實力、空間競爭力;城市可持續競爭力,體現在社會、經濟、生態三者和諧統一。
2.2 宿遷城市競爭力的總體評價
據“2012年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數據顯示,在市級層面的成長競爭力排行榜和社會效應競爭力排行榜中,宿遷分別位列全國第二位和第八位。據2013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顯示,在中國近300個城市中,宿遷的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第114位,在和諧城市排名中位列第88位,宜居城市競爭力排名第130位。與1996年建市之初相比,2013年宿遷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7倍,躋身全國地級市百強行列;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48.7倍,位列全國地級市70強。2014年上半年,13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位居江蘇省前列,其中10項位列第一,成為長三角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
2.3 宿遷城市發展的SWOT分析
從全球經濟發展的背景、國家政策、長三角整體發展以及宿遷自身發展來看,宿遷城市發展既存在優勢也具有不足,既有挑戰,同時具有良好的發展機遇。
2.3.1 宿遷城市發展的主要優勢
2.3.1.1 區位優勢
宿遷位于長三角北翼,是長三角和內陸聯結的門戶,也是中西部通達東部沿海的橋頭堡。地處長三角經濟圈(帶)、淮海經濟區、東隴海產業帶、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的交叉輻射區。以宿遷為圓點,1h可輻射淮海經濟區核心區5328萬人口,2h可達1.2億人口的整個淮海經濟區。宿遷距周邊的淮安、徐州、連云港均在100km左右,是名副其實的蘇北地理中心。
此外,宿遷的交通體系較為完善。航空上,從宿遷市區乘車至徐州觀音國際機場、連云港白塔埠機場、淮安漣水機場均僅需1h左右,每天有3個專線班車往返南京祿口國際機場;鐵路上,新長鐵路、宿淮鐵路穿境而過;公路上,京滬、寧宿徐高速公路縱貫南北,徐宿淮鹽高速公路橫穿東西,高速公路質量和密度位居全省第一位;水運上,京杭大運河是我國東部地區貫通南北的“黃金水道”,在宿遷境內長112km,居沿河18個城市之首。
2.3.1.2 資源優勢
(1)名酒資源:宿遷擁有洋河、雙溝兩大國家級名酒品牌,居全國八大名酒之列。2012年8月,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酒業協會授予“中國白酒之都”稱號。
(2)水產資源:宿遷是聞名中外的“水產之鄉”,水域面積350萬畝,境內兩湖(洪澤湖、駱馬湖)水質達國家二類標準,盛產銀魚、螃蟹等50多種水產品,螃蟹產量全國第一,銀魚出口量江蘇第一,是著名的“中國螃蟹之鄉”。
(3)木材資源:宿遷是中國著名的“楊樹之鄉”。現有以意楊為主的木材成片林已超過190萬畝,活立木蓄積量1000余萬m2,每年可采伐利用木材90余萬m2。
(4)礦產資源:宿遷礦產資源豐富,石英砂、陶土儲量超5億t,藍晶石、黃砂儲量居全國省轄市之首,這些豐富資源為宿遷的經濟騰飛提供了良好基礎。
(5)人力資源:宿遷的人力資源豐富,每年從高校畢業的應屆大學生約2萬人,從職校和技校畢業的應屆生約3.5萬人,為企業人才招聘提供保障。全市現有勞動力220余萬人,并且新增勞動力逐年增加。
(6)農業資源:宿遷是農業大市,所轄沭陽、泗洪、泗陽三縣都是全國商品糧基地。2014年宿遷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865.19萬畝,糧食總產389.15萬t。
2.3.1.3 生態優勢
宿遷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環保節能新型示范城市”稱號,被贊譽為“華東的一塊凈土,黃淮海地區最大的氧吧”,其生態優勢可以概括為“綠色家園、蘇北水城、生態氧吧、長壽之鄉”。綠色家園:全市森林覆蓋面積2176.70百公頃,森林覆蓋率25.44%,林木覆蓋率29.33%,在全省位居第二。中心城市綠化覆蓋率40%以上,其中,市湖濱新城綠化覆蓋率55%以上,碳匯水平(固碳能力)全省第一;蘇北水城:全市各類水域面積2367km2,占全市地域面積的1/4,其中,洪澤湖總面積2000多km2、駱馬湖總面積近400km2,大運河、古黃河在市區里長均超過15km。宿遷是大陸唯一擁有兩大著名淡水湖(洪澤湖和駱馬湖)、兩大著名河流(大運河和古黃河)的地級市;生態氧吧:大氣全年達到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天數正常保持在330d以上,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含量低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PM2.5數值江蘇最低,是江蘇唯一沒有酸雨的城市;長壽之鄉:以宿遷市的宿城區為例,百歲以上老人占比達7.03/10萬(7/10萬),80歲以上老人占全區總人口的1.62%(1.4%),均達到“世界長壽之鄉”標準。
2.3.1.4 服務優勢
宿遷致力于為客商打造“365”優質、高效、快捷幫辦服務品牌,體現“三最”:行政審批程序在江蘇省和淮海經濟區最少、辦理速度最快、收費標準最低;“六全”:對在宿遷投資的客商給予全社會支持、全身心幫辦、全過程跟進、全方位配合、全覆蓋保障、全天候服務;“五心”:讓客商在宿遷投資放心、發展安心、干事順心、創業開心、生活舒心。
2.3.1.5 后發優勢
后發優勢是宿遷相對于蘇南等發達地區凸顯出的優勢。由于開發較晚,宿遷可以借鑒其他地區的發展經驗,在更高的起點上規劃和建設城市。當前,宿遷凸顯的后發優勢,可從不斷優化的“五大環境”窺見其端倪,即讓人羨慕的生態宜居環境;讓人稱道的要素保障環境;讓人信服的政策支持環境;讓人感嘆的政務服務環境;讓人“妒忌”的成長空間環境。這些為廣大投資者保駕護航,也是宿遷后發快進、跨越趕超的法寶。宿遷的發展已經步入了快車道,即便在各種風險挑戰和不利因素影響持續加大的背景下,宿遷市的主要經濟指標也始終保持了相對較快的增長。一批重大項目加速向宿遷轉移、集聚,突出表現為四個“越來越多”,即在宿遷發展的旗艦型項目越來越多、在宿遷落戶的上市企業越來越多、在宿遷創業的粵商與浙商越來越多、在宿遷投資的臺資企業越來越多。
2.3.2 宿遷城市發展的主要劣勢
2.3.2.1 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市內基礎設施和城市公用設施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提高,如為生產服務的交通通訊供電供水等公共設施;為生活服務的醫療衛生公園廣場等公共設施;為生產要素發展服務的教育社會保險人才市場等公共設施。
2.3.2.2 腹地缺乏發展依托
江蘇省的幾條戰略發展帶均與宿遷無關:其北部的隴海產業帶包括徐州和連云港,東部的沿海產業帶包括連云港和鹽城等,南部的沿江產業帶覆蓋揚州和泰州,而宿遷則位于三條產業帶圍合而成的洼地之中。
2.3.2.3 工業基礎相對薄弱
工業經濟是一個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基石,宿遷市委、市政府舉全市之力突破做強工業產業,工業經濟實現了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雖然增速上連續9年保持全省第一,但與全省其他地級市相比,工業基礎總體上來說還是較為薄弱的。除釀酒產業比較發達、玻璃制造業有一定實力外,其它產業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優勢企業數量相對較少。
2.3.2.4 高等教育后勁不足
南京、蘇州等地都有全國著名大學、大學群及大量的科研機構,而宿遷僅有宿遷學院為本科院校,就發展后勁來說,這是宿遷高等教育上的一項軟肋。
2.3.2.5 知名度影響力不強
由于建市時間短,城市規模較小,在國內城市中缺乏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如在2014年《江蘇省13城市全國知名度排行榜》中,省會城市南京以“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為由摘得桂冠,而宿遷市卻墊了底。
2.3.3 宿遷未來發展面臨機遇與挑戰
2.3.3.1 產業轉移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從江蘇產業轉移來看,蘇南經濟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升級步伐進一步加快,從而加速了服務業發展,提高了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制造業發展水平,緩解能源、環保、用工等方面的壓力,使得資本及產業向蘇北欠發達地區轉移速度明顯加快,投資客商由過去的單體個別行動轉變為集群聯動。作為蘇北欠發達城市、新興城市,宿遷贏得了加速發展的難得機遇與挑戰。
2.3.3.2 良好政策環境帶來新機遇與挑戰
江蘇省委、省政府實施區域共同發展戰略,多次為宿遷發展帶來良好的政策環境。如“繼續加大對蘇北的支持力度,重點加大對宿遷的扶持,下大力氣幫助宿遷實現突破”;要“重點加大對宿遷市的扶持力度,允許和扶持宿遷市在不違背國家政策法規的前提下,采取更加靈活的政策和做法,探索加快發展的新路子”等。宿遷是江蘇省唯一的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改革試點市,為宿遷市發揮后發優勢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
2.3.3.3 經濟轉型升級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宿遷早已由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進程邁進,經濟社會結構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凸顯,優勢和劣勢交織,機遇和挑戰并存。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孕育新的調整和突破。從國內環境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向縱深發展,經濟結構轉型不斷加快,市場需求潛力巨大,體制機制活力顯著增強,積蓄了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強大后勁。
2.4 制約宿遷城市發展的“瓶頸”問題
2.4.1 集聚能力較弱制約城市發展
宿遷市區基礎設施到位的城區規模為220km,市區人口約70萬人。從市區人口、經濟規模、零售額等各方面看,宿遷目前的城市規模都很小,市域內城市結構分散,影響宿遷中心城市的快速集聚能力。
2.4.2 城際交通不便制約城市發展
宿遷境內沒有機場,對城市的招商引資和對外營銷不利?,F有鐵路從宿遷境內穿過,僅經過沭陽和宿遷中心城區南部,且僅為支線鐵路,雖對宿遷的交通條件有幫助,但難以根本改變宿遷中心城在蘇北地區鐵路交通相對落后的狀況。
2.4.3 通行能力落后制約城市發展
城區交通路網通行能力落后于目前的交通需求,交通擁堵現象也時有發生。交通不便將嚴重影響宿遷市民的出行與城市內各產業間的交流。
2.4.4 土地資源浪費制約城市發展
為了加快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宿遷對外引資的力度一向很大,但由于曾有過一些項目盲目上馬,待廠房建成后,因無法正常生產,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或閑置。
2.4.5 社管任務繁重制約城市發展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社會就業壓力加大,保障體系不夠完善,社會管理任務較為繁重,加之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相對滯后,民主法制不夠健全,維護社會公平的壓力也相應增大。
2.4.6 體改任務艱巨制約城市發展
制約宿遷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的體制機制矛盾仍然存在,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用改革的辦法破解矛盾,推進城市的健康發展。
2.5 宿遷城市未來發展定位
宿遷市委提出,將宿遷放在全省、全國的大局中來定位,放在全球的大勢中來考量,在新常態下打造新優勢,緊緊抓住江蘇沿海大開發的戰略契機,啟動實施東向出海、接軌上海、融入沿?!叭鹇浴?,構建宿遷公、鐵、水、空綜合交通優勢,切實融入東隴海經濟圈和以上海為中心的3h經濟圈,切實將宿遷納入到國家和全省的發展戰略中去,打開宿遷的發展空間。在城市發展定位上,將宿遷打造成沿海開發承東啟西的重要門戶和長三角北部的中心城市之一。[7]
3 提升宿遷城市競爭力應遵循的原則
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核心在于提升城市價值,而城市的比較優勢、競爭優勢、領先優勢等分別從不同維度影響城市價值體系。為此,提升宿遷城市競爭力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3.1 遵循強化比較競爭優勢原則
強化宿遷城市比較優勢,有利于形成有別于其他城市的競爭優勢,從而在城市區位、資源、環境等方面形成特有的競爭力。如宿遷擁有“一江、一河、兩湖”優勢,即宿遷自古便有“北望齊魯、南接江淮,居兩水(即黃河、長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稱,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洪澤湖、駱馬湖兩大湖泊鑲嵌南北;區位優勢(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區,是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旅游產業優勢(系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境內有世界文化遺產的京杭大運河、洪澤湖國家級濕地、項王故里等著名旅游景點);新型城市優勢(系國家級園林城市、中國金融生態市、聯合國環保節能新型示范城市);酒都優勢(宿遷是中國白酒之都,洋河、雙溝兩大名酒出產于此)。通過發揮上述比較競爭優勢,提高由資源特色、城市特色轉變為產業特色、市場特色的能力,形成旅游、科技、名企等特色經濟,加速構建現代化城市和大工業框架體系的進程,全面提升城市競爭力。
3.2 遵循強化城市競爭優勢原則
要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找準自身的優勢,構建起獨特的城市競爭優勢,以優勢的率先突破帶動面上發展的整體飛躍,從而全面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強化宿遷城市的競爭優勢,有助于形成城市領先優勢,有助于實現后發快進、彎道超越、快速崛起。今天,“長三角的區位、大西部的政策、新宿遷的成本”已經成為外界熟知、宿遷特有的競爭發展優勢。例如,宿遷自建市以來,堅持實施名牌戰略,現已擁有較多名牌企業和名牌企業群,構筑了洋河藍色經典、江蘇箭鹿毛紡等以名牌產品為核心的支柱工業體系,成為了宿遷突出的競爭優勢,有助于提升宿遷的城市競爭力。同時找準城市新的優勢,切實圍繞優勢做文章、發揮優勢求發展、依據優勢創特色,把具備的城市競爭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彰顯出宿遷的核心競爭力,從而推進宿遷實現新的更大發展。
3.3 遵循挖掘城市潛力優勢原則
與宿遷城市軟實力有關的政府管理、城市軟環境等方面,還有很大潛力可挖,這些會極大降低城市運作成本、創業成本,通過差別化競爭等方式挖掘城市潛力。如宿遷在引進格力電器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后,有望成為繼順德、合肥、青島、蕪湖之外的全國白色家電產業第五大生產基地;沭陽花木種植面積全國第一,木材加工產業是江蘇省唯一一家木材特色產業集群;泗陽已是全球汽車業界關注的“輪轂高地”,其國家級輪轂產業園呼之欲出……再如,宿遷建設用地占國土總面積比例僅為16%,而江蘇省平均水平為20.6%,蘇南地區平均水平達到了27.6%。從這方面來說,這些潛在優勢,必將會為宿遷下一步經濟增長提供巨大的發展潛力與成長空間。
3.4 遵循轉化城市劣勢要素原則
城市的劣勢要素特別是一些制約城市發展的“瓶頸”環節,對城市綜合實力提升的制約性最強,宿遷城市劣勢因素的轉化或“瓶頸”制約因素的解除,將會大大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
當前,經濟社會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經濟國際化的快速推進期。從宿遷發展的態勢來看,在有效轉化城市劣勢要素后,宿遷將會成為江蘇省乃至長三角發展潛力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
4 宿遷城市綜合競爭力提升策略
4.1 轉變政府職能,提供寬松政策,提升城市政府公信力
積極轉變政府職能,積極有序推進政府機構改革,通過調整和完善政府機構設置,進一步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和服務質量,切實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重點做好“調、控、轉”三個方面,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穩定發展,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切實把宿遷打造成行政審批更簡、行政效率更高、發展環境更優、市場活力更強的地區。及時清除各種制約因素和障礙,營造一切為了發展、一切服從發展、一切服務于發展的寬松政策環境,吸引外資到宿遷投資建設,提升城市的吸引力與競爭力。
4.2 培育產業集群,形成支柱產業,提升城市經濟競爭力
一個地區產業群的形成、水平的高低,體現著這個地區經濟實力、綜合技術水平、核心競爭力和未來發展的后勁。作為城市經濟的主體,支柱產業支撐著宿遷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持續繁榮。因此,宿遷立足資源優勢,實行“差別競爭、特色取勝”策略,堅持內培外引并舉,著力打造特色產業園,并先后形成了一批特色產業集群。宿遷食品產業園升級為國家級特色產業園,高新電池、綠色新能源等產業園被評為省特色產業園或特色產業基地。林木加工、泗陽紡織服裝等五個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被確定為省重點培育產業集群,洋河釀酒產業被授予“江蘇省特色產業集群”稱號。宿遷通過大力提升城市產業集聚水平,促進城市經濟實力以及綜合競爭力的全面提升。
4.3 加快創新步伐,建立人才高地,提升城市科技創新力
培育以人才為核心的科技創新力,是城市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因此,宿遷積極推進科技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為加速經濟隆起提供強大動力,為建設創新型城市打下堅實基礎。此外,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充分發揮人才資源開發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決定性作用,努力打造人才高地,形成各種人才創造力競相迸發、智慧和智力競相涌流的良好局面,以人才的培育和創新創造能力的增強,促進城市競爭力的提升。
4.4 進行統籌規劃,促進協調發展,提升城市人文之魅力
宿遷堅持以科學統籌規劃來促進城市協調發展,促進城市經濟系統和城市生態系統協調發展,推進實現城市經濟的高速增長。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提升城市人文魅力,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切實以宜居宿遷、陽光宿遷、誠信宿遷、人文宿遷、幸福宿遷等“五個宿遷”建設為統攬,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宣傳城市精神,深化“四德”教育實踐,引導人們知榮辱、講正氣、盡義務,形成扶正祛邪、懲惡揚善的社會風氣。2015年1月,宿遷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城市”,并跨入“國家級提名城市”行列。
4.5 發展文化產業,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化競爭力
城市新一輪競爭實際上就是城市文化的競爭,文化“軟實力”成了現代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宿遷大力培育以英雄項羽為核心的西楚文化、以東方人類發祥地為核心的下草灣文化、以河湖水韻及綠色濕地為核心的生態文化、以洋河與雙溝為核心的酒文化等具有個性特色的城市文化,建設富有吸引力的城市形象文化,充分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注重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培育,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著力培植一批龍頭企業、形成一批主導文化產業、培育一批特色產業區域、建立一批文化產業園,全面提升城市文化競爭力。
4.6 重視生態旅游,打響旅游品牌,全面提升城市吸引力
宿遷始終堅守著“生態優先”的方針,以“森林式、環保型、園林化”定位城市的座標,大力塑造生態旅游城市品牌。近年來,圍繞打造“英雄美酒生態好、暢游宿遷深呼吸”旅游品牌形象,對文化旅游、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等項目進行了全方位打造,項王故里、乾隆行宮、克拉嗨谷、動漫王國、中國水城歡樂島等旅游“熱點”廣泛吸引了全國游客,有力推動了宿遷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增強了宿遷中心城市的區域影響力。以2013年為例,宿遷實現旅游總收入100.69億元,同比增長49.13%,高于江蘇省平均增幅35個百分點;旅游總人數1002.39萬人次,同比增長24.02%,高于江蘇平均增幅13個百分點,主要指標增速已連續三年位居全省第一。[8]2014年1~11月份,宿遷接待國內外游客1252.7萬人次,同比增長21.4%,實現旅游總收入136.5億元,同比增長26.8%。
4.7 完善傳播渠道,推廣城市品牌,全面提升城市影響力
電視、報紙、廣播及網絡是一個城市的重要宣傳手段,也是與其他城市交流溝通的重要紐帶。為此,宿遷充分發揮地方報紙、廣播、電視傳播優勢,借助強勢傳播渠道,提升宿遷的城市競爭力;加大網絡資源整合力度,并通過政府打造的網上宿遷、速新聞等互聯網平臺進行強勢宣傳,打造體育、文化、旅游、美食、生態網絡系統,全面提升宿遷城市對外影響力;作為一個正在飛速崛起的蘇北城市,宿遷切實以開放的姿態承辦全國大型體育賽事,積極通過舉辦大型活動為城市造勢,彰顯城市魅力。以2014年為例,中國生態四項賽、中國乒乓球超級聯賽、世界搏擊聯合會中泰搏擊爭霸賽、江蘇省第十一屆定向錦標賽等大型賽事都是由宿遷承辦的,向全國乃至世界展現了宿遷城市的獨特魅力和勃勃生機。
5 結語
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實踐過程。城市政府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牢牢把握國際國內的發展趨勢,不斷加強城市競爭力的研究和實踐,努力提高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文化凝聚力和人才創新力,使得城市在全球化的城市競爭中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和影響力,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歐陽東,羅紹榮.百色市城市競爭力分析評價與提升策略研究[J]廣西城鎮建設,2011(6).
[2] [4]百度百科.宿遷[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769.htm
[3] 孫朝暉.經濟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路徑選擇——以江蘇省宿遷市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2(6).
[5] 宿遷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宿遷調查隊.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宿遷日報,2014-3-13(A7).
[6] 趙香.宿遷市四屆人大四次會議隆重開幕[N].宿遷日報,2015-1-17.
[7] 房慶忠.認識新常態謀劃新發展[N].宿遷日報,2014-11-12.
[8] 百度快照.宿遷市旅游主要指標增速連續三年位居全省第一[EB/OL].中國江蘇網:http://js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4/01/26/0200992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