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林
【摘要】為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本文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人文關懷、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開展班級讀書會、建設讀書環境、開展親子讀書活動等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閱讀教學;語文教學;提高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是母語教學,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課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為大課堂。在“大語文觀”的指引下,語文教學必須立足于課堂的同時,著眼于課外,以賞、品、背、評等多種學習方式作為紐帶,讓學生全方位地觸摸言語,感受言語,實踐言語,水到渠成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從小養成讀書的習慣與興趣。
一、重新審視語文學科的性質,立足課堂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語文課堂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有它自己的特點,最主要的就是它必須注重感情的交流和個性的發揮。課外閱讀決不僅是語文課之外的事情,倘若課上沒有對學生語感的熏陶,不能激發學生對名家名篇的熱愛、想往之情,又怎能單純要求學生的課外閱讀呢?走進語文屆泰斗賈志敏老師執教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課堂教學不妨看出,賈老師扎實按照“讀好課題——讀好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讀好對話——說好故事”的思路培養學生讀好、讀懂文本進行導讀。整堂課沒有用多媒體,沒有眼花繚亂的環節,也沒有外加的“滲透”,對于體現教學價值的核心語段,“咬定青松不放松”,讓學生讀通、讀熟、讀透,讀了還要說,說了還要背。語感就是這樣培養起來的,學生的精神和人格就是這樣得到升華的。這樣的語文教學可謂簡約、樸實、高效,舉重若輕,大雪無痕。
然而,當前的一些語文課卻恰恰忽視了這一點。將原本生情并茂的文章肢解得支離破碎,硬是不顧作者的初衷、學生的審美賞析特點,從中挑出所謂的重點段、句讓學生反復說體會、討論,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不說,把學生搞得疲憊不堪。有的就一個比喻句就可以生出若干種習題讓學生訓練。相當一部分同學很少有機會在課上朗讀課文,還有的學生從來沒有在課堂上單獨朗讀過課文。這樣把以美文鑒賞、朗讀品味、感悟升華的語文課堂教學搞成知識點分析,重點段落誦讀課,弄得學生索然無味,自然也就失去學習語文乃至讀書的興趣。
二、更新教育觀念,增加人文關懷
受應試教育和社會上一些急功近利的辦學風氣的影響,許多家長、學校將成績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視小升初擇校率為學校的名片,而家長更是把升入重點中學作為初戰告捷。為考而教、為考而學成為共同的使命。為了保成績,追排名,學校成為學習訓練場。教師需要應對月考、單元檢測、逐級質量監控,儼然成為流水線上的操作工,無暇研讀教材,更沒有任何創造空間。學生則成為應對題海戰、考試的機器人。許多家長則淪為陪讀,喪失了他們自己的生活色彩,使得原本生動、活潑的語文教學、怡情益智的課外閱讀黯然失色。
三、變生硬、頻繁的質量監控為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
語文本身同生活一樣,豐富多彩,燦爛絢麗,同時它又是無處不在的。筆者身在一線,切膚之痛地感到語文教師的無奈。需要我們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學主管進一步把更新教育觀念落到實處,把單純而又頻繁的考試、質量監控轉化為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姑且不談考卷出得水平如何,頻繁的測試不僅擠占了大量的教學時間,而且給學生、教師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語文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其教育效果也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這正應驗了我們許多中文系的本科生寫不出像樣的論文的現象。由此看來,考得好,其語文也未必真正學得扎實。倒是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開啟讀書的大門,引領他們多讀書、讀好書,比如故事會、辯論賽、課本劇表演、名篇誦讀、演講比賽、童話故事續寫、評選讀書小狀元等。有了空間,有了引領,學生勢必有選擇性地開展課外閱讀,教師自會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指導學生閱讀上來。
四、開展班級讀書會
班級讀書會是我國從臺灣引進的一個概念,它是國際兒童閱讀潮流推動的結果。其定義是以班級為單位,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在語文課堂上開展的閱讀活動。它沒有固定的模式,大致環節是:選書——閱讀——討論(延伸活動)。比如,就《綠野仙蹤》一書而言,可以組織學生根據選擇的人物結合成相應的讀書小組,找出該人物的特點及相關證據。如:圍繞小膽獅,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小膽獅真的膽小嗎?請具體說明理由。再比如你認為書中的奧茲是個怎樣的人?孩子們有的認為他很虛偽,是個善于偽裝的人;有的說他是個外強中干的家伙;還有的學生認為他是個說話算話的人,因為他畢竟達成了大家的心愿……討論的過程就是孩子們深入思考的過程,也是他們繼續研讀文本的動力。由此看來,班級讀書會確實能夠改變語文課堂的低效率狀況,它促使教師跨越一本教材進行教學,讓學生對語文、對閱讀保持興趣。
五、建設讀書環境,凈化學生心靈
“選擇讀書猶如選擇人生”。兒童正是打基礎的時期,也是記憶力最佳時期,因此要為兒童創建讀書的環境使他們有書讀,有好書讀,有好心情讀書。為此,可設立班級圖書角和學校圖書走廊。實行同學捐書,按期輪換圖書的辦法,同時設立相應的圖書管理員,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讓學生走進校園就被圖書所包圍,這樣勢必使他們走進知識的殿堂,為儒雅人生奠基。
六、開展親子讀書活動,營造家庭文化氛圍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有了前邊一系列的觀念轉變和減負工作,親子讀書就成為可能。親子讀書首先鼓勵家庭擁有一定的藏書量,學校可開展家長和孩子同讀一本書,同讀一位名人或大作家的書,進而延伸到評選故事爸爸、故事媽媽等活動,牽動家長捧起書本,與孩子共同成長,不失為一種陶冶他們情操,增強其交流能力的途徑。
小學三年級之前必須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這是未來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閱讀是教育的核心,人只有一生,但讀書可以讓你擁有兩生、三生。為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而提高整個國民的文化素養,學校、家庭、社會應該協同努力,為學生讀書創造一切條件,讓讀書成為他們的習慣,讓讀書這一傳承人類文明的方式繼續發揚光大。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