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傳統的儒家思想是熔鑄在中國人民族性格里的骨髓,在現代語文教學中所出現的一系列教學方式與思考過程往往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息息相關。本文針對當下中學語文教育的若干問題,從多個角度闡述儒家思想對現代中學教育的影響,在教學出現危機時如何運用儒家思想進行化解以及對當下語文教學中儒家傳統思想的反思與深入分析。
【關鍵詞】儒家;因材施教;知行統一;道德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儒學思想,是以信奉以孔子為先師,以“儒”為共同認可符號,各種與此相關、或聲稱與此相關的思想道德準則,是中華文明最廣泛的信仰構成。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在魯國講學,以“詩、書、禮、樂、易、春秋”之六經為經典,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這其中在教育思想上集中體現在強調因材施教和道德以及后期宋明理學中的知行合一
一、因材施教之道
因材施教是孔子提出的觀點, 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看似非常普通的一句話,可是實行起來卻十分困難,這在一方面是由于當下的大班教學所導致的。當下,因為教育資源的稀缺性,在國內絕大多數班級是采取大班教學,語文教學在眾多學科之中,自然也需要“適應”這一不利的客觀環境,再加上課堂時間有限,課下學生大多數時間也基本不會放在語文上。這也就表明,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是極其不容易的。怎么在短短的一堂或幾堂課的時間是非常考驗教師的基本素質的。
首先,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緊扣教學大綱,在課文的講解中要善于發現相似點,所謂相似點可以根據學生的興奮點來進行分類,有些學生對課文中的英雄主義情節比較感興趣,可以請他上臺為大家朗讀這一段課文帶領大家一起學習,也可以在朗讀后進行適當指點,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學習課文《紅巖》時,就可以選擇這個方法,其他文章的學習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點進行不同的教學方式嘗試,讓學生在輕松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謹記,語文是一門活著的學科,活著的學科有其特有的魅力與靈魂所在,也就意味著很好地利用她可以為學生不同的個性學習提供條件,在日常教學中運用現實帶入法,在課文的講解中注重設計畫面,大部分學生普遍對畫面的感觸要比文字深入,針對這些學生就可以運用這種方法從而獲得這種效果,同時,教師還可以選擇運用多媒體的方式播放相關視頻或音頻,從而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做到針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去面對,也就是做到了因材施教。
二、知行合一之法
所謂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并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并知,認為行便是知。在現實的語文教學之中通常指理論知識與動手實踐相結合,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這也是剛剛在上文提到的語文是一門活著的學科的最佳證明,正因為語文教學以日常使用的母語為載體,所以才具有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的特性。
不過在日常教學中,大多數老師僅僅是在課堂上講授完理論知識就結束了,很少去引導自己的學生去生活中運用語文,實際上,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文寫作就是很好的橋梁,可能現階段的學生很難接觸到嚴格意義上的應用文寫作,但是教師完全可以在這一方面加以引導,例如告訴學生這種技能是在以后生活中必須用到的,也可以通過舉辦一些活動來加以強調,這些方法都可以獲得很好的預期效果。
除此之外,我們都知道,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的存在,當下學生們最頭痛的錯別字問題就可以通過一些恰當的方式糾正,比如可以組織開展學生走上街頭尋找廣告上的錯別字,這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尊心的同時讓他們關注錯別字問題,糾正自己的行為。再比如學習《陋室銘》這篇文章時可以告訴學生這篇文章的現實意義,語文教學的知識點固然重要,可是讓學生發現語文的魅力,激發他們更好學習才是可持續的目的。
三、道德的感召與語文靈魂的回歸
語文教學在大多數教師看來僅僅是教學大綱上所規定的知識點,卻忽視了語文作為母語所具有的重要的教化、熏陶的作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對于現階段的學生來說,直接感知這種文化震撼的載體就是語文。她不僅是我們的母語,更是一種文化精神。在儒家看來,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道德上的完人,雖然在當下,這一目的不一定唯一,可是我們可以嘗試反思一下,在當下諸多教育學科當中,除了語文教學,還有哪一門學科可以擔負培養道德完人的任務?通過學習《岳陽樓記》,我們可以讓學生學習“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通過學習《游褒禪山記》,讓學生知道“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堅持與豁達;通過學習《贈東陽馬生序》,讓學生們知道求學的艱苦;通過學習與深入感知魯迅先生的文章,讓學生感受自己肩負起的民族復興重擔。
語文是一門學科不錯,可是如果僅僅把她當做一門學科來上的話往往會喪失其本真,儒家思想中的至善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文人志士畢生之追求,而當下語文教學追求的也正是這一目的,這種道德所謂召喚也就是語文教學的本真,也是語文教學中與儒家傳統想切合的地方,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只注重成績,而忽視了成績背后更加重要的道德與技能的培養,通過因材施教與知行合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真正理解語文、認識語文,知道語文背后所承載的不僅是一個個冰冷冷的阿拉伯數字,更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延續,這也是語文真正的靈魂所在,在繼承與發展文化的同時運用儒家思想的結晶指導實踐會對當今以及以后的語文教學產生及其深遠的影響。語文教學不能僅停在表面,她不是形象工程,而是澤瑞萬事的豐功偉績,教育學生有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雄心壯志才是語文教學的真正目的與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宋運來,周成平. 語文教學最需要什么[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