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華
摘 要:食品安全問題關系國民齒間的安全,食品安全犯罪作為嚴重的刑事犯罪需要刑法的嚴厲打擊,反觀我國現行刑法對食品安全犯罪的規定存有諸多不足。在文章中,我用歷史分析、規范分析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具體從食品安全犯罪刑法在體系定位、罪名設置以及刑法處罰三個方面指出食品安全犯罪法律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規制;不足
1 問題的提出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1]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食品的安全性問題。由于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特定的時空條件下食品安全問題特別突出。刑法作為社會防衛的最后一道防線,在此時理應對食品安全犯罪問題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
刑法自身存在諸多問題顯然無力應對。刑法第143條、144條分別規定了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立法者通過《刑法修正案(八)》新增了食品監管瀆職罪等罪名,效果斐然,但是立法存在的缺漏以及新修訂刑法所派生出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本研究主要立足新的食品安全犯罪法律,深入剖析其在立法層面存有的問題,以期對食品安全犯罪法律的不足有全面的認識。
2 食品安全犯罪法律之不足分析
2.1 罪名定位的不合理
我國刑法主要通過分則第三章的第143、第144條以及分則第九章的第408條第二款來調整食品安全犯罪并形成了自己的調整機制。
學界對143以及144條的體系定位存在爭議。部分意見認為,由法律文本可知立法者主張食品犯罪破壞的主要犯罪客體是食品的安全監管制度。所以,食品安全犯罪應被界定為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類犯罪。部分意見認為,食品安全犯罪應歸類為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筆者贊同后一種觀點。食品安全犯罪侵犯的是雙重犯罪客體,所以法律面臨著國家法益與社會法益保護何者為先的兩難選擇,筆者認為在法的規范層面上給予社會法益優先保護更能獲得正當性解釋:首先,我國正在建設法治國家,在法治社會“權利本位”成為主流,權利保護成為國家存在的目的。其次,從刑罰效果來看,將食品安全犯罪的規定前置顯然能夠更加明白的表明此類客體的重要性以及該罪所對應的刑事責任的嚴厲性,利于增強對該類罪的刑罰懲罰和刑罰威懾。
2.2 罪名設置涵蓋性不強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將法治定義為:已制定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人們所服從的法律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2]筆者此意在于強調制定完善的法律對于法律實施的意義。我國食品安全犯罪法規的實施不夠理想,故而,筆者主要結合刑法143條、144條以及408條第二款三罪名從犯罪構成要件的視角展開分析,探求個中原由。
1.食品安全犯罪調整的犯罪對象不足
作為犯罪客體的內容,犯罪對象必須全面、充分的反映犯罪客體的范疇,而刑法對于食品安全犯罪的犯罪對象的規定存在明顯的漏洞。刑法第143條、144條單單規定“食品”作為該罪的犯罪對象,比如刑法第143條規定,“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根據語法的規定,修飾性成分是“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而中心詞是“食品”,再無其他。而通過對食品安全犯罪客體的分析會發現如此規定大大縮小了此類犯罪的犯罪對象,使得本該受到追訴的行為非罪化?!妒称钒踩ā芬褜⑸婕笆称钒踩闹T多對象納入其規制的范圍,其規制的對象不僅有食品,而且涵蓋了與食品相關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等。刑法本應對自身做出迅速調整以適應《食品安全法》的變化。但當現實中發生違反《食品安全法》的特別嚴重情形時,會出現刑事執法者無法可依的尷尬局面。
2.食品安全法律對犯罪行為與主體的規定過窄
刑法具有行為導向的功能,它通過公開的形式告訴人們行為的自由以及自由的界限?,F行刑法通過食品安全犯罪法規將可能的針對食品的犯罪行為限定為“生產”、“銷售”兩種行為方式。此類行為是食品安全犯罪中存在的極典型的兩種行為方式,而更多的似乎不那么典型但是在食品安全犯罪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的栽種、養殖、運輸、儲存等行為卻被遺漏了。
食品安全犯罪(此處僅指刑法143、144條)行為方式的簡單化已經決定了主體的單一化。刑法143條、144條確定了該罪的行為方式僅包括“生產”和“銷售”兩種,由此決定了食品安全犯罪的犯罪主體僅限于食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這兩類人,其弊端直接導致了發生在生產、運輸以外的違法犯罪行為人無法可依。此外,主體的涵蓋性不足的問題同樣存在第408條,依據該條的規定,當在行政委托或者行政授權執行食品安全監管職責的情況下,受托人或者被授權人在執法中出現的瀆職行為構成何罪?法律并未明定。
2.3 食品安全犯罪在設置刑罰上的不合理
刑罰是指國家為了防止犯罪行為對法益的侵害,由法院根據刑事立法,對犯罪人適用的建立在剝奪性痛苦基礎上的最嚴厲的刑事措施。[3]犯罪必然要求對應刑罰,針對食品安全犯罪,我們既有較輕的拘役刑、罰金刑,也有較重的徒刑和死刑,但如此設置仍存有不足之處。
1.食品安全犯罪沒有設定資格刑
刑法第143、144以及408條設定了拘役、徒刑、罰金以及沒收財產等,但惟獨缺少資格刑。食品安全犯罪事實上是一種貪利性犯罪,是一種真正的作為犯罪。筆者以為,出于對此類犯罪的本質的把握,基于下列原因,對此類罪設定資格刑實有必要。原因:(1)剝奪其犯罪能力。食品安全犯罪設置資格刑可以使行為人喪失從事食品行業工作的機會,可以最大限度上減少或者杜絕食品安全犯罪者再次實施食品安全犯罪。(2)來自域外法律的啟發。域外法對于此類罪行規定了禁止其在一定時期內從事此類工作的刑罰,如此規定,利于減少再犯,而且,對普通大眾的警示效果也是直接而有力的。
2.食品安全犯罪在設定罰金刑上存在問題
罰金刑,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對行為人處以金錢上的處罰以達致懲罰的目的。[4]處于社會轉型期的當下,人們對于法院通過判處罰金刑來代替其他刑罰格外敏感,因此,司法者也有意回避罰金刑的適用。但實際上,食品安全犯罪作為一種經濟犯罪,行為人的犯罪動機在于獲得經濟利益,所以,在所有刑種里,對經濟類犯罪適用罰金刑是符合人性趨利避害的本能的。
此外,刑法第143、144條設定的罰金刑在數額上缺乏詳細規定。刑法修正案出于嚴懲食品安全犯罪的初衷,取消了對罰金刑的限制,交由法院自由裁量。此做法有利于法官視情況實施重罰,實現罪行相當,但是不利于法制統一,可能造成同罪不同罰,有損罪行相適應原則,也易出現司法腐敗。
3.食品安全犯罪在設定沒收財產刑上存在的問題
沒收財產就是把被告人個人的合法財產通過強制手段收歸國家所有的刑罰方式。針對食品安全類犯罪,對于情節嚴重的情況,適用沒收財產是非常有效的,它不僅可以阻斷行為人再次作案的物質基礎,也可以起到強大的威懾作用。刑法143、144條在第三檔量刑中均規定了沒收財產刑。此處規定的“罰金”與“沒收財產”是表面來看是一種并列關系,但是無形中給人這樣一種印象,即適用時應當優先適用罰金,而后才考慮適用沒收財產,現實中也是這樣操作的,所以導致的結果是沒收財產刑在食品安全犯罪中的適用率過分偏低,不利于對行為人犯罪后的矯正也不利于對社會民眾的教育和警示。
參考文獻
[1]陳成吒.先秦老學考論[D].華東師范大學,2014.
[2]吳曉蓉.法治實踐中的德性研究[D].中南大學,2011.
[3]陳興良,周光權著.刑法學的現代展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劉凱.罰金刑若干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