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福1,2,余紅劍3
(1.杭州師范大學醫學院,浙江 杭州 310036;2.井岡山大學附屬醫院,江西 吉安 343000;3.杭州師范大學阿里巴巴商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
國內失能老人長期照料模式研究綜述
楊 福1,2,余紅劍3
(1.杭州師范大學醫學院,浙江 杭州 310036;2.井岡山大學附屬醫院,江西 吉安 343000;3.杭州師范大學阿里巴巴商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
對我國失能老人長期照料模式相關研究進行整理,發現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發達國家和地區長期照料模式的介紹、長期照料模式比較、“醫養結合”模式研究等,其中“醫養結合”模式研究成為近年來的熱點。針對現有研究存在的問題提出后續相關研究應當統一對相關概念的認識,繼續深化微觀角度落實長期照料模式研究等建議。
失能老人;長期照料模式;“醫養結合”模式
目前我國的老年人口總數和失能老人人口數都處于全球第一。失能老人群體是老年群體中最需要照顧、對長期照料資源消耗最大的群體。面對我國“未富先老”的特殊國情,必須加強養老服務業的發展。2013年9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號)[1]出臺,各級政府也陸續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國家對老齡問題、老齡產業等領域的關注持續升溫。近年來,國內學術界對失能老人長期照料相關問題從多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本文旨在總結已有研究,找出現存問題,為后續研究者深化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本文綜述的學術研究包括與失能老人長期照料相關的公開發表的期刊論文和優秀碩博士學位論文。文獻來源主要包括CNKI期刊全文、中國優秀碩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萬方數據庫以及讀秀學術搜索等,先以失能老人、失智老人、長期照料、長期照護、長期護理、長期照顧等為關鍵詞進行初次搜索,再以模式、機制、居家養老、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家庭照料、機構照料、社區居家照料等為關鍵詞進行二次搜索,時間限定為1979-2014年11月,剔除重復文獻和非學術性文獻,共得到56篇文獻。本文首先將對失能老人和長期照料相關概念進行解析,然后對我國失能老人長期照料研究脈絡進行梳理,重點對不同長期照料模式中各方主體作用研究、長期照料模式研究等進行分析,旨在找到現有研究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提出相關建議。
1.1 失能老人
失能一般是指因年老、疾病、傷殘等原因導致各種機體功能出現障礙,從而影響個體生活自理能力的一種情況。一般而言,失能包括身體方面及心智方面。老年人失能原因有:意外傷害導致軀體受損,發生疾病(包括慢性病和突發疾病)導致身心受損,最后出現日常活動能力障礙[2]。也有專家認為應該把社會因素考慮進去,也就是要考慮老年人是否能有效進行社會交往活動[3]。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ADL)是老年人失能狀況最重要的評估指標,包括吃飯、穿衣、上下床、上廁所、室內走動、洗澡6項指標。一到兩項做不了的,定義為輕度失能;三到四項做不了的,定義為中度失能;五到六項做不了的,定義為重度失能[4]。我國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對老年人的年齡界限為大于或等于60周歲。一般而言,年滿80周歲以上的稱為高齡老年人,高齡老人往往最容易發生失能。
1.2 長期照料
長期照料又被稱為長期照護、長期護理等。通常而言,長期照料通常用于社會學科類研究,該定義并不著重解決醫療相關技術問題,而關注與失能老人相關的管理學和社會學問題。相對而言,長期照護和長期護理的定義更關注老年人照料過程中的專業護理問題,在國內護理相關研究中較為常見[5]。由于國內學界對于“long-term care”的中文譯法尚未統一,所以在選擇綜述文獻時并未將長期照料、長期照護、長期護理等關鍵詞嚴格區分,以避免綜述內容過于狹窄。
長期照料通常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1)日常生活照料服務。個人生活照料服務包括為老人提供吃飯、穿衣、洗漱等日常生活起居服務和打掃衛生、做飯、洗衣、代購以及出外辦事等工具性服務。(2)醫療康復服務,一般是針對老年性疾病的醫療服務或者康復訓練等。(3)精神慰藉服務包括精神撫慰、心理輔導[6]以及臨終關懷[5]等。長期照料的目標并非治愈老年人的疾病,而是提高失能老人的生活質量,這也是許多發達國家長期照料的核心目標[7]。
長期照料的特點:(1)長期性,長期照料失能老人通常需要花費半年甚至多年的時間。(2)勞動密集性,長期照料的對象多是由于慢性疾病或者是自然老化導致的退行性疾病,病情穩定,其長期照料照護的服務項目往往是長時間的重復性勞動。(3)整合性,長期照料需要提供連續性的服務,可能包含社區醫院、養老機構等,這一過程中往往需要專業和非專業人士的共同參與。嚴格意義上而言,長期照料并不只針對老年人,其對象可以是兒童、中青年等,本研究中約定長期照料的對象均為失能老人。
目前,學術界對長期照料模式的分類方式主要有按服務地點和場所的分類:家庭照料、機構照料、社區-居家照料;按照料人員主體分類有正式照料和非正式照料之分;從長期照料服務三大服務功能來看,可以有不同的“醫養結合”模式(如圖1所示);此外還有按經濟來源和集中程度分類等分類方式[8]。

圖1 國內長期照料模式研究概況(該圖由本研究整理得出)
2.1 發達國家和地區長期照料模式研究
現有幾乎全部經合組織(OECD)國家都建立長期照料體系[9]。根據國外的發展經驗,建立長期照料制度是解決好失能老人長期照料問題的根本途徑。王玉環(2012)對多個發達國家的長期照料制度進行了研究:發現英國政府有一系列針對老年人長期照料的措施,包括提供房屋、健康管理、社會服務等,其中護理津貼作為其特色的社會福利手段,將服務資源優先提供給特定的人群[10];德國在長期照料保險方面較為突出,將其列為國家強制險,覆蓋了總人口的90%,其用意在于擴大居家照料和社區照料支持非正式照料,并盡量減少機構照料[11]。施巍巍(2012)認為發達國家通過促進醫務人員與照料人員的溝通合作,跨學科評估,一站式服務等方式為整合醫療資源和社會照料資源,對我國有一定的啟示[12]。該研究還對發達國家長期照料制度模式進行了分類,總結了各種長期照料制度的特點。長期照料社會保險具有強制性,鼓勵非正式照料,具有很好的公平性。不足之處在于資金需求量大,政府財政負擔沉重;長期照料救助制度模式一般是專門救助社會弱勢群體,但覆蓋面較窄;普享式長期照料制度模式覆蓋面最廣,公平性最好,但同時也造成了沉重的財政負擔;市場長期照料保險制度模式的不足之處在于對弱勢群體的保護不足[13]。
2.2 失能老人長期照料模式研究
從服務場所和服務內容來說,失能老人的長期照料服務供給主要有三種模式,傳統家庭照料、機構照料、社區-居家照料。也有學者根據服務提供主體的不同,將照料模式分為正式照料和非正式照料[14]。本綜述主要對按服務場所和服務內容來劃分的照料模式研究進行綜述。
2.2.1 家庭照料模式
家庭照料模式,是指在老年人在家中主要由老人子女、配偶等家庭成員照顧的照料模式。在我國,傳統家庭照料仍然是主要的照料模式,在農村地區尤其如此。大多數學者都認為老年人在家可以自由暢談,精神有所寄托,心情愉快,能給老人提供精神慰藉[15]。楊團(2009)發現農村高齡老人自我照料和配偶照料占據過半[16]。吳蓓(2007)也發現大部分老人居住在家中,由家庭成員照料。受經濟條件所限,在農村雇傭照料人員的現象則很少[17]。但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長期影響、現代家庭的規模和功能的變化、人口流動、子女工作繁忙、照料人力資源不足、代際沖突、空巢家庭的出現等原因,原傳統家庭照料模式的實用性越來越受質疑。不過也有學者提醒,盡管傳統家庭照料模式受到各種因素挑戰,但其存在是習俗文化和社會經濟共同作用的結果[18],短期內其影響仍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中國農村地區。
2.2.2 機構照料模式
機構照料模式是指老年人居住在特定機構中,獲得由專門人員提供的連續性、專業照料服務的模式。很多學者認為隨著養老機構自身的發展和老年人觀念的改變,機構養老是實現優質養老的有潛質的模式[19]。但目前我國的長期照料機構整體服務水平不高。
另外多位國內學者也同時注意到機構照料模式相對于家庭照料也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王蓮璀(2013)發現機構照料模式容易使老人處在封閉的環境中,缺乏與外界的溝通交流,容易導致其產生抑郁、失落感。社區照料則避免了這一問題[20]。朱曉慧(2012)通過分組對照研究發現,機構養老的失能老人比居家老人更容易產生精神抑郁,健康狀況也不如居家老人[21]。
2.2.3 社區-居家式長期照料模式
社區-居家式長期照料模式是指老年人雖然居住在家,但獲得由社會或社區提供的長期照料服務的照料模式。國內學者注意到社區居家式長期照料模式能夠吸取家庭照料中非正式照料的長處,同時較好地解決了機構照料老年人心理極易抑郁等不足。倪榮(2010)認為社區-家庭式照料模式可以讓老人在社區內接受服務,避免適應新環境,社區-家庭式長期照料模式應當成為長期照料服務體系的核心[22]。張勘(2009)總結發達國家的經驗,認為社區照料服務可以由社區成員完成,也不需要復雜的硬件設施,成本比機構照料更低[23]。劉婕(2012)等人建議成立社區為基礎的照顧機構,讓照顧者獲得一定的放松和休息;同時也為照顧者提供專業培訓[24]。朱世華(2011)認為老年人更愿意在熟悉的環境中,保持原來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能夠就近接受衛生服務,對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尤其有利[25]。還有學者提出通過志趣相投的老人拼住、互幫互助的方式,解決養老遇到的住房不足、子女無時間陪伴、雇傭照料人員價格昂貴等問題[26]。如能建立恰當的社區照料服務組織模式和經濟保障模式[26],社區-居家式長期照料模式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2.3 “醫養結合”模式研究
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分屬衛生部門和民政部門管理,由于缺乏有效的統一協調機制,長期照料人員不得不奔波于家庭、醫院和養老機構之間[27]。面對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形勢,醫院或者養老院已是獨力難支。因此對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資源進行整合,促使資源共享、優勢互補[27],成為全新的課題。
目前,很多研究認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長期照料體系中具備一定的優勢。都全榮(2011)也認為社區衛生服務具有低成本、廣覆蓋、服務全、就近服務的優勢,能夠很好的滿足社區內失能老人的需求[28],并且在醫療機構的主體基礎之上發展養老,比一般意義上的機構養老更關注老年人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層次更高[28]。張嫻(2012)認為失能老人需要的不是急性住院醫療,而是長期照料服務。這就要求不同級別和類型的醫療機構彼此緊密合作,為老年人提供包括社會服務和醫療服務在內的完整的綜合服務[29]。也有學者認為社區衛生服務應該進入社區或者與養老機構合作,上門為失能老人提供康復護理服務;衛生部門和教育部門應當支持醫學院校對長期照料服務人員進行規范培訓[21]。鐘要紅(2012)等人研究發現部分經濟發達地區鄉鎮衛生院具備開展養老服務的條件,并認為可以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議在醫保政策上給予支持[30]。倪榮(2010)通過實地調研提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長期照料模式、社區衛生服務站進駐養老機構模式、社會化居家養老模式,并認為醫療資源結合養老機構資源開展養老服務是未來長期照料服務體系建設的最有潛質的方向之一[22]。
目前國內大部分研究主要從長期照料發達國家和地區經驗、長期照料模式和“醫養結合”模式角度開展研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其失能老人群體的特征和需求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別,因此,在介紹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時也必然存在一定的轉化適應問題。根據養老場所和地點的不同對長期照料模式進行分類,是目前學術界最為常見的分類方法,對家庭照料、機構照料、社區居家照料三種模式的比較研究[23,31]對于科學地進行長期照料服務體系的長期照料服務人力資源布局、資金來源分配都十分有益。同時,“醫養結合”長期照料模式能夠將醫療康復資源、日常生活照料資源、精神慰藉服務資源有機結合起來,正在成為學術研究熱點之一。
在看到長期照料模式研究日益活躍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也必須面對當前相關研究存在的客觀問題,以下是本綜述對現有研究存在問題的建議。
3.1 明確核心概念涵義
“Long-term care”一詞的中文翻譯有長期照料、長期照護、長期護理、長期照顧、長期養護等。雖然在社會科學領域多采用長期照料這一稱謂,但仍然有不少研究者將長期照料、長期照護、長期護理等概念相互混用,這就造成了概念上的混亂。因此筆者建議后續研究者在選用稱謂時,務必明確研究的方向和重點,然后選擇恰當的稱謂。
3.2 注重發達國家和地區經驗內涵和國內特殊國情
率先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歐美發達國家是長期照料模式研究的起源,其先進的經驗尤其是長期照料服務的相關理念值得“未富先老”的中國學習借鑒。2010年以來,國內失能老人長期照料模式研究在國外先進經驗借鑒研究、國內長期照料模式研究、“醫養結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相對于老齡化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全社會資金、制度準備不足的現實,現有的相關研究無論是在研究方法、研究內容還是在現實可操作性上仍然是不足的。目前,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經驗研究往往過于關注具體策略,而忽略其策略內涵和國內特殊國情,在學習他人經驗的同時忽略了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為其具體策略的實施準備了必要條件。建議后續研究者應緊密結合國內不同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民族和風俗習慣差異等具體條件,繼續深化研究不同長期照料模式。
3.3 結合長期照料發展的現實,注重研究成果的實用性
目前大部分相關研究都還停留在宏觀數據分析和理論探討上,而緊密結合實際的案例研究或從具體參與主體角度的研究卻很少。然而,從實地調查和相關新聞報道來看,國內長期照料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管理問題、法律問題,這就要求后續研究者必須密切結合現實,在研究的過程中深入養老機構或醫療機構,掌握第一手的可信材料。隨著國家對老齡問題、老齡產業等領域日益關注,長期照料模式研究將會逐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期待后續研究者更加關注長期照料服務發展過程中的現實問題的解決,聚集管理學、老年學、社會學、護理學、運籌學等多方面學者,繼續借鑒國內外長期照料研究的相關經驗緊密結合國內實際,為長期照料模式研究繼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號)[EB/OL].[2014-05-01].http://www.gov.cn/ zwgk/2013-09/13/content_2487704.htm.
[2] 黃成禮.中國老年人口的健康、負擔及家庭照料[J].中國衛生資源,2006,(5):208-210.
[3] 徐麗萍,王小林,尚曉援,等.中國老年人失能相對成本估計[J].中國人口科學,2011,(2):85-92.
[4] 宋愛芹,郭立燕,梁亞軍,等.老年人生活活動能力評定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2,(12):17-20.
[5] 婁方麗,尚少梅.“Long-term care”概念辨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2,(22):2035-2037.
[6] 王 慧.城市失能老人長期照護服務問題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7] 宋懷寶,徐青松.打造符合國情的老年長期護理模式的新思考[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3):370-371.
[8] 張春艷.居家養老研究綜述[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61-64.
[9] 李冬梅,王先益,戴小青.OECD國家長期照護服務現狀分析[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13-117.
[10] 魏星臨,劉建宇.國內外老年人長期照護的先進經驗[J].科學之友,2013,(6):119-120.
[11] 王玉環,劉素香.福利多元主義視角下老年人長期照護政策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2,(5):93-96.
[12] 施巍巍.發達國家醫療照護與長期照護資源分割的原因分析及其啟示[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46-151.
[13] 施巍巍.發達國家長期照護制度比較與路徑選擇[J].新遠見,2012,(4):42-48.
[14] 熊 波,石人炳.長期失能老人照料決策研究——以個人資本為視角[J].南方人口,2012,(5):17-23.
[15] 姚 遠.從宏觀角度認識我國政府對居家養老方式的選擇[J].人口研究,2008,(2):16-24.
[16] 楊 團,李振剛,石遠成.融入社區健康服務的中國農村老年人照護服務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09,(1):46-55.
[17] 吳 蓓,徐 勤.城市社區長期照料體系的現狀與問題——以上海為例[J].人口研究,2007,(3):61-70.
[18] 倪 榮,劉新功,朱晨曦.城市失能老人長期照料現狀及對策[J].衛生經濟研究,2010,(7):39-41.
[19] 吳莉莉.中國城市失能老人長期照料的模式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20] 王蓮璀.城市失獨家庭養老及長期照料問題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3,(5):32-33.
[21] 朱曉慧,余昌妹,楊曄琴,等.不同居住方式對失能空巢老年人社會支持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2,(14):1264-1266.
[22] 倪 榮,劉新功,朱晨曦.社區衛生服務在城市失能老人長期照料體系中的作用研究[J].全科護理,2010,(13):1134-1135.
[23] 張 勘,董 偉.上海城市社區失能老人長期照料的現況和政策建議[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09,(9):48-52.
[24] 劉 婕,樓瑋群.完善上海居家高齡失能老人親屬照顧者的社會支持系統[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19-25.
[25] 朱世華,袁新茂.居家養老與社區醫療機構關系的現狀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1,(14):1705-1732.
[26] 況成云,況 麗,鄧平基,等.失能老人照護服務模式構建的倫理學視角[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2,(6):732-735.
[27] 楊景亮.醫院與養老院攜手走進老齡時代[N].中國勞動保障報,2012-10-16.
[28] 都全榮,石玉國.社區衛生服務與居家養老結合措施的探索[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1,(S1):18-19.
[29] 張 嫻,俞 群,徐東浩,等.社區失能老人一體化長期照料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全科醫學,2012,(34):3942-3944.
[30] 鐘要紅,陳定灣,王國放,等.經濟發達地區鄉鎮衛生院開展養老服務的可行性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2,(7): 704-707.
[31] 李朝靜,唐幼純,黃 霞,等.上海老年長期照料服務實證分析[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2,(11):42-45.
(本文編輯:何慶節)
Research overview on long-term care pattern for disabled elderly in China
YANG Fu1,2, YU Hong-jian3
(1. Medical College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36, China 2.Affliated Hospital of Jingganshan University,Ji’an Jiangxi 343000,China 3. Alibaba Business School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1121,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ong-term care pattern researches in China, this paper finds that most researchers were centered on“Medical-Nursing” combined care mode, comparison of long-term care pattern and introduce the experience of long-term care patter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Medical-Nursing” combined care mode has become one of the trends. Finally, the paper summaries main problems and makes appropriate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ly: unifying some clear understanding of relevant concepts, continue to deepen the study of long-term care pattern from the microscopic point of view.
disabled elderly, long-term care pattern, “Medical-Nursing” combined care mode
C913.6
A
1003-2800(2015)07-0419-04
2015-03-09
2009年浙江省醫藥衛生科技計劃A類項目(廳級)(2009A159)
楊 福(1988-),男,江西上猶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養老保障與衛生政策研究。
余紅劍(1974-),男,江西余干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養老保障與衛生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