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秀河北省安平縣第二中學
新課標下的初中古典詩詞教學方法初探
彭秀
河北省安平縣第二中學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淵源流長,名家輩出,名篇佳作浩如煙海。優(yōu)美的詩歌作品,往往蘊含著豐富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精煉優(yōu)美的語言,生動多彩的形象,都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因此上好古典詩歌欣賞課,對培養(yǎng)初中學生的審美興趣和審美能力,提高語文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有些老師說,“詩歌雖短小,但并不好教”。的確是這樣。由于相隔年代久遠,古典詩歌中的措詞用字及句式,在很大程度上不為今天的學生所熟悉,因而也給學生的閱讀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果教師教學中也只限于對字訓詁,課堂必定陷于枯燥,味同嚼蠟,索然無味;必定使學生產(chǎn)生“厭倦”之情,這樣又何以“樂學”?古人講過“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因此,本人認為對古詩詞教學的探討極有必要。那么,如何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熱情,并從中得到思想啟迪,情感共鳴和美的陶冶呢?下面我在新課標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個人的看法。
古典詩詞的教學要注意誦讀,這是無可置疑的,大多數(shù)教師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有些教師只一味地要求學生讀啊讀,缺乏層次,高耗低效;有些教師每讓學生讀一次,都要花上比讀多出幾倍的時間來評,請A評,請B評,還要請C、D、E評,評得興味全無;還有的教師對背誦缺乏必要的指導,要求學生勉強為之。這都是不足取的。我認為,讀要體現(xiàn)出訓練層次,評要點到為止,誦要水到渠成。
讀如何體現(xiàn)出訓練層次呢?一般來說,讀有多次,一讀,要讀準字音;二讀,要讀準節(jié)奏;三讀,要讀出感情。 “讀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隨著對課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層次的,這就要求在理解的過程中穿插朗讀,在理解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對朗讀的要求。
朗讀,在理解的基礎上提升,也能反過來提升對詩歌的理解。如分析完杜牧的《赤壁》后,可將學生分成兩個大組,一組讀敘事部分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另一組讀議論部分“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以此再次明確此詩的表達方式及層次結構。又如分析完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后,可由一位學生領讀總起句“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然后全班學生讀出具體寫其“狂”的詩句,以此再次加強對本詩總分結構及詩人感情的理解。又如學習了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后,可讓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提示讀出有關語句,“本詩的線索是 ‘春行’二字,春行之起點是……春行所見之動物是……春行所見之植物是……春行之結點是……”借此對詩歌再作一次梳理。這樣梳理之后,背誦就顯得輕而易舉,順理成章了。
理解詩意當然包括對詞義句意的解釋梳理(類似于翻譯),但理解詩意的關鍵在于使學生感受到美。
如何使學生感受到美呢?我們的同行作出了許多探索,但有些教師教學詩歌時分析過于理性,流于瑣碎,解來解去,卻解掉了詩歌的神韻,這是有違詩歌欣賞原則的。 “傾國宜通體,誰來獨賞眉?”要使學生感受到美,就必須遵循一個原則——保持詩歌意境的完整性。方法很多:
1.風景再造品詩境。
所謂風景再造,即學生根據(jù)作者的描述,動用自己已有的經(jīng)驗積累,啟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種方式展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寫景抒情類的詩歌,可將其改成一則優(yōu)美的散文,如王維的《過故人莊》,辛棄疾的《清平樂·茅檐低小》等。情節(jié)性強的詩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劇,如杜甫的《石壕吏》、樂府歌辭《陌上桑》等。多數(shù)詩歌可以擬拍成電視精品,擬制成網(wǎng)頁,配上畫面,輔以音樂。也可以有其他的表現(xiàn)形式,如有兩名學生是這樣用舞蹈來表達他們對《關雎》的理解的:暖暖的音樂從錄音機中流出,間或幾聲水鳥的和鳴,一切是如此溫馨詳和。一位少年邁著芭蕾舞步在音樂中舞蹈,他側耳傾聽水鳥的和鳴,眼里滿是羨慕與深情。在遠遠的前方,是一位美麗的少女,也在微風中踏著芭蕾舞步,她在勞動。音樂轉向纏綿,少年變得略帶憂傷,他向少女每靠近一步,少女就后退一步,始終在遠遠的前方。音樂再轉輕快,少年抱出了他的土琵琶,邊彈邊唱,少女露出陽光般的微笑,在驚喜中逐漸靠近,最后兩人在微風中沿著溪邊舞蹈。這時,音樂中適時地又傳來幾聲水鳥的和鳴……這就是風景再造,這個過程,既需要學生“入乎其內”,又需要學生“出乎其中”,從總體上把握詩歌,并且把握的是詩歌的精髓,再現(xiàn)的是詩歌的神韻。同時,它以靈動的思維靈動的形式保持了詩歌的靈動性,學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
2.抓住詩眼巧引導。
文有文眼,詩有詩眼。詩眼,是詩歌的提綱挈領,也可以成為詩歌教學的提綱掣領,抓住了詩眼,也就抓住了關鍵,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之妙。抓詩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學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易難》時,可請一名學生朗讀,讀后請大家評一評:“大家覺得他讀得怎樣呢?……好在哪里?”若學生答好在讀出了感情,教師就可以順水推舟問:“你覺得他讀出了哪種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個詞概括呢?”明確是“別”字后,教師就可用“別”字來繼續(xù)引導:“作者通過哪些‘別時景’來表現(xiàn)‘別時人’之‘別時情’呢?讓我們一起來細品。”又如教學崔灝的《黃鶴樓》時,教師可以說:“有人認為,這首詩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聯(lián)都寫了一個‘空’,對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導學生體味首聯(lián)所嘆之“樓空”、頷聯(lián)所寫之“天空”、頸聯(lián)所繪之“洲空”、尾聯(lián)所愁之“家空”,觸摸作者空虛、惆悵、傷感的心境。以上抓詩眼的過程是教師有意為之。
教學是一門藝術,古典詩歌的有效教學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隨著我們對詩歌價值的重新認識,將會有更多、更有效的詩歌教學方法精彩呈現(xiàn)于眼前,讓古典詩歌教學煥發(fā)出更多的生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