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安娜
【摘要】朗讀是英語學習的一項重要能力,直接關系到英語水平的高低。在小學時期加強英語朗讀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培養英語語感,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寫作能力。然而,目前小學英語朗讀教學缺乏趣味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過于表面化,難以真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英語 朗讀能力 提高
在小學英語的學習中,朗讀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手段。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能夠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英語朗讀習慣,加強英語語感,為今后的英語學習提供幫助。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努力培養小學階段的英語朗讀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朗讀在小學英語學習中的意義
1.有利于提高記憶力。研究表明,不同感覺方式接受到的信息在人大腦中的記憶程度并不一致。因而人在學習中,不同感覺方式獲取的知識比例也不相同。其中通過視覺獲得的知識約占83%,通過聽覺獲得的約占11%,通過嗅覺獲得的約占3.5。任何一種單一的接受方式都不能很有效地記憶信息。在小學的英語學習階段,朗讀過程中能夠充分調動起人聽覺、視覺這兩種最有效的記憶感覺,形成綜合記憶效果,有助于提高對英語的記憶能力。
2.有利于培養英語語感。在語言學習中,形成一個好語感對于學習具有重大意義,直接聯系到聽和說。因此,在小學階段加強學生朗讀能力訓練,對于語感的培養有巨大作用。學習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能注意到節奏,體會到單詞音的變化特點。長久的鍛煉無論是對于節奏還是發音都有巨大幫助。
3.有利于提高英語閱讀能力。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英語朗讀過程中,學生剛開始只是簡單的感受語句,對于單詞、句子的具體意思不甚了解。但是通過不斷的訓練,可以不斷了解語句的含義,做到閱讀同步。因此朗讀能力的提高對于閱讀能力的提升具有幫助作用。
4.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英語朗讀有助于小學時期便接受較多詞匯和句子的積累,為自身的英語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也有助于從小培養英語思維能力。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能促進口語、聽力的進一步提升,同時也能夠充分地提高英語寫作水平。
二、小學英語朗讀教學的現狀
教師在進行小學英語的教學時,往往是以展示圖片或實際物體來引入新的詞匯,而后進行多量的訓練。也有教師在課堂中開展游戲、表演等活動進行英語的教學。然而在進行詞匯練習時大都只有畫面而缺少單詞,即使有也因字跡過小而難以辨認。課堂的活動也留于表面,未能做到將娛樂和英語認讀結合起來。這樣的結果是導致學生在認詞和朗讀方面訓練不夠,難以達到要求。
三、提高小學英語朗讀能力的方法
1.激發學生的朗讀樂趣。心理學表明,小學時期學生的注意力無法長時間持續,容易走神,而且對于某一類知識的興趣也常常不穩定。如果英語朗讀學習缺乏趣味性,學生便會感到興味索然,朗讀效果也嚴重降低。要在英語的朗讀教學中充滿趣味性,教師首先要做到語音純正,發音標準。在進行示范時結合表情動作,聲情并貌,更能產生感染力,抓住學生注意力,進而激發學生模仿、朗讀的欲望,達到教學目的。
2.提供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小學生活躍好動,愛表演,教師可以基于這點采取一些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來引導學生產生朗讀英語的興趣。如在朗讀單詞或語段時,針對小學生喜歡相互“較量”的心理,采用比賽朗讀的方法,讀的好的給予一定表揚,受到表揚的學生也會對英語朗讀產生更大的興趣與學習動力;對于愛表演的學生,可讓其以帶感情的形式進行朗讀,歡快的、憤怒的、悲傷的等等,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達到了朗讀訓練的目的。朗讀形式的多樣化使英語朗讀學習的趣味性得到明顯提高,比普通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更具有效果。
3.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朗讀習慣。錯誤的學習習慣往往使學習進入誤區,嚴重影響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在激發學生對英語朗讀興趣的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其良好的朗讀習慣。在朗讀英語時,應采取大聲朗讀的方法。大聲朗讀能夠加強聽覺記憶,也有利于增強英語朗讀的自信,提高英語口語能力。為了盡可能使發音標準,應讓學生盡可能多地聽英語原聲發音,先從簡單的錄音開始,學生跟著錄音朗讀。由易到難,逐漸提升英語朗讀能力。此外,語言的學生離不開反復訓練,英語朗讀能力的培養同樣如此。應當讓學生做到每天堅持朗讀英語,不斷強化記憶、增強聽、說能力,多方面促進朗讀能力的提升。
小學英語朗讀教學是一項困難較多的工作,需要教師保持教學熱情、掌握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程明明.淺析如何提高小學英語朗讀能力[J].新課程學習·中旬,2014(9):133-133.
[2]邱海燕.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探究[J].新課程導學,2013(9):69.
[3]趙倩倩.如何加強小學英語的朗讀教學[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3(12):84-84.
[4]付雪紅.讀出味道,讀出樂趣——淺談小學英語朗讀教學的有效方法[J].時代教育,2013(22):264-264.
[5]張偉琴.小學英語朗讀教學初探[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 2007,30(9):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