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方 周蓮
摘 要:經濟新常態下,我國處于產業結構升級和調整的關鍵時期,結構性失業是個必然出現的問題。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就業政策,也是我國目前解決就業問題的新思路,但是在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業也發生了變化。因此,探析經濟新常態對影響大學生創業動機的影響,可以為激發大學生創業動機提供積極的借鑒意義,同時,大學生創業也可以增加就業的機會,緩解社會的就業壓力。
關鍵詞:新常態經濟;大學生;創業動機
十八大報告提出“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由此可見,黨和國家一直把鼓勵、支持創業放在突出位置。大學生自主創業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產物。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的就業結構勢必會發生變化,大學生要積極轉變就業觀念,自主創業。因此,在新形勢下,對大學生創業動機進行探析研究在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創業方面有重要意義,對于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培養實用性人才,促進大學生就業等方面有積極作用。
一、經濟新常態對大學生企業創業動機的影響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保就業,是中國經濟穩增長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只有就業形勢穩定,中國向著新常態的調整才會有穩固的“托底”,大學生企業創業將成為就業的一支生力軍。因此,鼓勵大學生創業也是中國走向新常態的一部分。那新常態經濟對大學生創業動機的影響如下:
1.大學生創業是經濟新常態下的有利選擇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持續增長創造了巨大的財富,目前全球經濟正在加速進入動蕩期,多年來聚集的各種不利因素的累積效應逐漸釋放,如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加大了社會壓力。中國經濟呈現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企業對高端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強烈,但同時為了降低運營成本,盡可能減少人員的招募和使用,這樣調整的結果就是使新增的勞動力面臨就業困難。在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也要進入“新常態”,跟上當前的新形勢,尋找機遇,積極創業,從而更順利的實現就業。
2.大學生創業是高校擴招的結果
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在校大學生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據統計,2009年到2013年間,各年需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分別為611萬、631萬、660萬、680萬、700萬。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大學畢業生達到727萬,較2013年增加了28萬,畢業人數再創新高。不僅如此,2014年我國還迎來了史上最大的歸國潮,是中國30多年來最大一次“海歸歸國潮”,預計將突破30萬人,“最難就業季”遭遇“最大歸國潮”,使2014年大學生就業形勢變得更加嚴峻。大學生人數急劇增加與社會就業崗外的容量有限形成鮮明的對比,越來越大的大學生被推上了自主創業的道路。
3.大學生創業是追求自身發展的選擇
《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研究成果報告》顯示,全國大學畢業生每年真正創業的人數只占到1.94%,而想要創業的大學生創業者比例卻高達75.22%。在新常態經濟背景下,大學生自主選擇創業之路,但創業的出發點各不行相同:基于生存而創業的核心因素為:解決個人生活來源,幫助家人改善生活境遇;就業困難等;基于發展而創業的核心因素為:提高實踐能力和社交能力等,了解和適應社會等;基于成功而創業的核心因素為:實現自我價值,追求自由等。而隨著時間的發展與創業經濟狀況的改善,創業動機的轉型也在從“生存型”轉向“發展型”“成就型”。而這三型之間是同時并存甚至相互激發和促進的關系。
二、高校大學生創業動機的現狀
通過查文獻等方法了解到,我國大學生創業的比例與歐美國家相比是非常低的。在2010年的“全球創新型經濟高層論壇”上,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吳江教授指出,“中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創業比例不足2%,而歐美的這個比率達到20%--30%,同時我國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偏低,約為1%”。通過問卷調查法了解到我校大學生創業動機的現狀,整理如下:
1.男大學生的創業動機顯著高于女大學生,并且存在年級效應
據統計,在性別方面,男生的創業動機比女生高很多,因為性別角色在社會化中對女性選擇職業方面的影響根深蒂固。社會大眾普遍認為女性則應該選擇穩定的工作,兼顧家庭事務。而在創業方面男性比女性更有優勢。
大一年級的學生對創業的想法不太強烈,這可能由于大一新生對社會處于適應階段,而大二、大三等高年級的學生已過了適應階段,對周圍環境的熟悉,同時由于溫州這片地域創業的氛圍非常濃厚,大學生對未來充滿期待,處于“展望,奮斗”階段,有著強烈的創業動機。
2.大學生中經濟狀況較差的創業動機高于經濟狀況較好
家庭較貧困的大學生可能更加迫切的想通過創業成功來改善家人的經濟狀況及自己的命運。據調查,家庭經濟狀況很差的大學生的創業動機水平顯著高于家庭條件好的大學生。并且經濟條件越差的學生其創業欲望越強烈。
3.接受創業教育培訓的大學生的創業動機要顯著高于沒有接觸培訓的
部分高校生接受系統的創業教育培訓后會對自己的創業動機進行一個合理的分析與評價,并且對創業條件進行較為全面的評估。這里的創業教育培訓包括創業精英班等創業實體培訓形式。這之后的創業動機水平要顯著高于從未接觸創業教育的學生。這可能是由于創業課程的學習使大學生掌握了新的知識與技能,促使其能夠更全面正確的認識自我,進一步聯系實際,整合有利于自我創業的資源,從而大大提高大學生的創業信。
三、高校在經濟新常態下激發大學生創業動機的措施
創業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大學生創業不僅可以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而且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因此高校要為激發大學生創業動機采取積極的措施。
1.凝練創業人才培養理念,因勢利導激發學生創業激情
浙江省提出了“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的發展戰略,溫州市也提出了要繼續推進創業型社會全面發展。我校凝練溫州精神即善于思考、敢于進取、敢于創新、敢于競爭的重實際、講實利、求實效的思維方式,來影響大學生,激發他們的創業動機,鼓勵他們用“敢為天下天”的精神找市場、創事業。溫醫大學子在溫州地域文化與精神的熏陶中成長,本來就有 “闖”的意識和“創”的激情,學校因勢利導,開展在校大學生的各種創業教育,激發起強烈的創業欲望與激情。
2.堅持整合教育資源,構建創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全力整合校內教育教學資源,為提高大學生創業動機水平構建最新模式。溫州醫科大學積極開展各種與專業緊密結合的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創業的積極性。典型代表為溫州醫科大學碩士生陳航組建的“柯來視創新創業團隊”,代表中國參加2014年的GSVC全球社會企業創業大賽全球總決賽。
3.搭建遞進式創業平臺,增進創業教育的時效性
為提高學生創業動力水平,強化創新創業意識,激發大學生的創業動機,學校積極構建“學生創業工作室、學院創業中心、學校創業園”等三級遞進式的創業教育平臺。學生創業工作室是由學生自愿組合,自發組建的,以專業為依托的;學院、學校層面的則為大學生創業的孵化與提升提供服務與平臺。這樣有利于有限的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合理分享。使各年級大學生在不同平臺上均可發展,同時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有地方可以求助。
4.營造濃厚的創業教育文化,激發大學生創業動機性
聘請成功的創業者、企業家、投資人等指導大學生創業,為大學生創業做好護航工作。學校積極開展第二課堂,作為大學生企業創業的拓展基地,努力營造一種富有創業氛圍的校園文化環境。如,學校開展豐富多樣的創業比賽,起到“以賽促學”的效果;設立學生創業科研的專項經費;為了滿足創業的資金需求,可以在校園里引進天使投資等創業企業融資模式,還可以采取學校和學生合作的方式。我校充分利用各種社會實踐平臺,強化對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曾要求,建立健全創業成果和學分轉化教學管理制度,實行彈性學制,支持大學生休學創業。總而言之,在經濟新常態下,國家、省市地區政府部門應積極出臺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從資金、場地、行政管理、稅收等各方面為創業大學生解決一切后顧之憂,創造了良好的創業氛圍,從多個方面著手,改變大學生的就業理念,激發大學生的創業動機,鼓勵其積極參與到創業浪潮中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于蘊燕.大學生創業心態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2:23
[2]周麗.大學生創業動機的多元共生現象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
[3]韓力爭.大學生創業動機水平調查與思考[J].江蘇高教,2005:2.
[4]陳建輝.大學生創業的困境和出路[J].中國人才,2010:4.
[5]夏春雨.秉承“溫州精神”構建大學生創業教育新模式[J].中國青年科技,2008:29
[6]高文兵.靈活就業:市場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業新解讀[J].中國高等教育,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