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瑜 黃小洋
(杭州市良渚職業高級中學)
所謂厭學數學,是指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了厭惡、反感、無所謂的一種心理傾向,主要表現為不愿意上學、無故曠課,即使在課堂上也心不在焉、課后不按時完成作業或者抄襲作業,嚴重者會欺騙老師和家長,甚至離家出走。
中等職業教育的生源質量連年下滑,高一學生厭學數學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如何使學生變厭學數學、苦學數學為愛學數學、樂學數學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本文的研究對象在中職生的基礎上主要針對高一學生這一群體,主要基于兩點考慮:(1)高一學生具有從初中生到高中生角色變換的特殊性。(2)由于高一學生厭學,已經嚴重地影響了高二、高三年級的數學教學。因此,只有高一學生厭學數學的問題解決了,才不會在高二、高三的數學教學中再被此問題困擾。
毫不夸張地說,厭學數學在中職學校高一學生中已經非常普遍,如果不及時尋找高一學生厭學數學的原因和解決辦法,必然會為高二、高三的數學教學埋下隱患,形成惡性循環。
為了尋找高一學生厭學數學的原因,使數學學習能夠輕松、快樂,幫助學生分析、尋找最佳的解決方案。筆者精心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調查對象為我校2014級高一394名新生,調查內容包括社會、教材、教師、家庭、學生個人和班集體等六大方面,共20多個小問題。學生選擇率最高的前五項為:基礎不好,聽不懂;數學太難,學也學不會;太枯燥,不感興趣;老師不管我,學習沒動力;考了職高,學數學沒什么用。所占比例依次為78.3%、69.5%、58.6%、40.1%、35.2%。本文對以上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在眾多導致中職高一學生厭學數學的原因中概括出三類,并針對成因提出對策。
學習基礎差是指學生沒有較好地掌握初中的基本概念、公式、法則和定理,不能靈活運用數學解題技巧,在知識點的理解上一知半解,甚至不能正確計算小學中的加減乘除運算,有一部分學生經過努力之后進步不明顯或者有所退步,沒有引起家長和老師足夠的重視,更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長此以往,導致學生信心不足而情緒低落、自卑。為了解高一學生的數學基礎,筆者對我校2014級高一394名新生的中考數學成績進行了統計,最高分90分(滿分120分),最低分3分。

我校2014級高一新生數學中考成績統計表
據圖表數據顯示,成績在40分以下的學生所占比例約為63%,可想而知,中職學生數學知識甚是薄弱。
學習能力差主要由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方面造成。非智力因素是指學習方法不恰當、解題效率低、缺乏意志力、存在邊學邊玩的不良習慣等。本模塊主要針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開展研究。
通過對我校高一某班的后30名學生進行調查發現,他們中有一半的學生無法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好動貪玩,導致學習跟不上,從而產生對數學的厭學情緒。
由對學生厭學情況調查的結果可知,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多數中職數學教師仍然采用“填鴨式”或者“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未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不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內在驅動力。一堂教師講、學生聽的課堂勢必會使學生反感,導致學生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也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教師和學生是教育的兩大主體。作為主體之一的教師,不僅要發現問題,而且要尋找改善問題的方法。針對學生厭學的現象及成因,筆者將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堂教學的方法相結合,著重從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探索出改善中職高一學生厭學數學情況的對策。
1.鼓勵建立自信,激情開學“第一課”
職高高一學生是一群在初中不被重視、甚至被冷落,心理承受能力低的孩子。因為學習成績差,得不到父母和教師的肯定,缺乏自信。每次教高一的時候,我都會看到那些惴惴不安、心理有一絲絲恐懼的學生出現在我的課堂中,每年高一新生的第一節課我都不講新課,我擔心他們會一下子陷入學習數學的恐懼感中。因此,開學“第一課”我扮演“政治老師”的角色,除講解必要的教學要求外,主要是為學生樹立信心,措施如下:
(1)放大自己的優點。要求學生每個人寫出至少三條自己認為比較突出的優點,大聲讀三遍,每天睡前心里默念三遍。
(2)進行積極地心理暗示。要求學生大聲喊出“我能行”“我可以”“我做得到”,并且每天早晨起床前在心里喊三遍。
(3)告別昨天,重新開始。無論初中是怎樣度過的,充實也好、懶散也罷,步入高中就是全新的開始,讓學生展示全新的自己,腳踏實地、奮勇拼搏。以教師的激情來感染學生,以教師的鼓勵來增強學生的信心。
2.彌補基礎空白,巧設銜接“第一周”
除了心理上的干預之外,基礎知識的查漏補缺是強有力的措施。為使學生更好地進入高中的數學學習中,使知識過渡更加自然,克服學生的恐懼心理,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知識內容的銜接。因此,我把開學第一章命名為“打地基”。
(1)基礎知識銜接,避免知識斷層。會則易,基礎是關鍵,因為初中知識容量比較大,在第一章教學的安排上我主要講解與初中聯系緊密的知識點,具體安排如下:①分數的運算、整數指數冪的運算;②因式分解;③方程與方程組;④不等式與不等式組。
對每節內容配以相應的例題、練習題和作業。方程與不等式的復習又可以為集合的學習奠定基礎。
(2)結合新生“摸底試卷”,有效查漏補缺。從試卷中反饋一些問題,例如,試卷中填空題第18題,展開(x+2)2________。學生的錯誤答案有如下幾種(按出現頻率從高到低排序):①x2+4;②(x+2)(x-2);③2x2;④x2+4x;⑤x+2×4;⑥2x;⑦1,10,44 等等。從學生的答案可以看出很多學生沒有準確掌握完全平方數公式,一部分學生混淆了完全平方數公式和平方差公式,少部分學生對這個公式沒印象。因此,充分利用“摸底試卷”發現學生的薄弱環節,對試卷中的重點題型著重講解,難點題型予以突破,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能使學生的數學基礎更扎實。
3.趣味落實新知,充分利用“第一章”
我校高一數學采用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數學》(基礎模塊)上冊,該教材中的第一章內容是集合。集合的教學內容與初中知識的聯系并不大,在講解本章內容時,充分挖掘生活實例和與專業相關的元素,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教學《集合的列舉法》時,針對男生活潑好動、喜歡體育的特點,舉這樣的實例:
師: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乒乓球隊取得大滿貫的驕人成績。你知道參賽隊員有哪些嗎?
生:(熱情度很高地喊)張怡寧、王楠、王浩……
師:如果把這些隊員作為一個集合,該如何表示呢?
……
再如,在教學《集合的運算》時,我設計的是2013年和2012年杭州市師生技能大賽中我校××專業××項目獲獎學生構成的集合,找到在兩年中都獲獎的學生,得出交集的概念;寫出這兩年中所有獲獎的學生,得出并集的概念。
這種題目的設計使學生對交集和并集的概念感到很熟悉、很貼近生活,印象也非常深刻。將類似的教學實例適用于各個專業,處理起來非常方便。
經過以上的處理,高一學生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厭學數學的情緒得到了緩解,不再認為學習數學是件“苦差事”。
學生的學習活動多種多樣,可以體現在課堂教師的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中,課后的反饋、評價中。
1.在“教”中,設置數學游戲,提高學生“學”的能力
中職高一學生雖然厭學數學,但是對游戲非常感興趣,因為游戲具有其獨特的魅力——挑戰性和刺激性。因此,可以合理處理教材,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根據課程知識結構和難度要求,適當設置由淺入深的“闖關游戲”,所謂“闖關游戲”就是在教學中設計一些由易到難的關卡,逐級通過,每過一關都有金幣獎勵。第一關通過可以得到1個金幣,第二關通過可以再得2個金幣,第三關通過可以再得3個金幣……以此類推,最后匯總金幣總數。
例如,在二次函數的教學中我設計了這些關卡:
第一關,說出二次函數y=2x2+3x-1的開口方向;
第二關,寫出二次函數y=2x2+3x-1的對稱軸;
第三關,求出二次函數y=2x2+3x-1的頂點坐標;
第四關,求出二次函數y=2x2+3x-1與y軸的交點;
第五關,求出二次函數y=2x2+3x-1的單調區間;
第六關,求出使函數y=2x2+3x-1的函數值大于0的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
第七關,若函數y=x2+mx+25圖象的頂點在x軸上,則m=___;
第八關,已知拋物線f(x)=ax2+bx+c(a>0)的對稱軸為x=-1,則比較下列各組數的大小:(1)f(0)___f(-2)(2)f(0)___f(-3)。
合理運用“闖關游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力,使厭學、苦學變成愛學、樂學,進而提高學生“學”的能力
2.在“學”中,生生結對互助,提高學生“悟”的能力
挖掘學生資源,采用生生結對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互幫互助中共同進步。由于學生的主動性不夠,因此,對小組長和組員必須布置相應的任務,包括課堂上、課后和作業中都要進行反饋和總結。筆者以高一××班為例,該班有42位學生,我將其分為7組,結為21對,每對2人。成績好的學生任小組長,中等的任副組長,學困生任組員。采取每月考核制,根據考核細則對整體表現突出的小組和個人給予相應的獎勵。
剛開始,學生把這種形式當成負擔,但是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學生已經養成了一種習慣,有不懂的問題就會請教小組長,數學學習能力和興趣大大提高,成績也明顯提高。
3.在“評”中,對命卷反思和評價,提高學生“思”的能力
(1)自命試卷評價。根據教師教學的重點、平時上課的要求和教材的知識結構,在每章結束后,讓每位學生出一份試卷,試卷結構為選擇題6個、填空題4個、解答題2個。命好卷后讓學生自己做,結對成員相互做,并給予相應評價,使學生在課余時間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意志力。
(2)自我反思評價。學而不思則罔,學習就要有所思。要求學生每周寫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數學學習小結,包括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生生結對的效果等,使學生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情境,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一種能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課堂氣氛。”因此,打造一節學生聽得懂、有價值、感興趣、有活力的精致課堂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1.結合專業特色,設計“有價值”的課堂
佛萊登塔爾認為:“數學源于現實,又應用于現實。”他主張:“數學教育體系的內容應該是與現實密切聯系的數學,能夠在實際中得到應用。”而中職數學教育就是要了解學生的“數學現實”,使得數學教育既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又滿足中職教育的需要。因此,我們可以以教材為依托,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選擇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內容作為重點,幫助學生提高專業知識。
例如,在教學《等差數列的求和問題》時,我結合烹飪專業的專業課教學需求,設計了這樣一道情境題:某冷菜共碼放6層,最上面一層是3個,從上到下每層比前面多1個,試從上到下列出每層的蘿卜條的個數,并求出6層共需要多少根蘿卜條?
這種緊密聯系專業情境的題目設置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能夠體現出數學為專業服務的價值。
2.利用信息技術打造“有趣味”的課堂
教師要注意營造課堂氣氛,力爭每堂課都要充滿趣味性,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快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把抽象的數學符號和邏輯性較強的數學語言用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等多種方式展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例如,在教學《圓柱、圓錐》時,將一些實物的圖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從視覺上和空間上去感覺,利用動畫演示柱體和錐體的形成過程,更立體、更直觀地使學生對立體幾何不再感到陌生和恐懼。

這樣的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和探索欲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動態,帶領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有趣味”的數學活動中去,并發現數學的美。
3.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締造“有活力”的課堂
怎樣讓數學課堂變得更有趣并充滿活力?學生的建議有:“布置具體的任務讓我們自己去完成”“同學之間相互比賽”、“讓我們自己完成一個作品”……學生的建議是多種多樣的,從中可以看到“任務驅動教學”“合作學習”等諸多職業教育的理念。由此,教師要設計“合作學習”的課堂。例如,在《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教學中設計了這樣的環節,讓學生動手實踐和合作探究來完成題目:一只小老鼠在圓(x-5)2+(y-3)2=9上環行,它走到哪個位置時與直線l∶3x+4y-2=0的距離最短,請你幫小老鼠找到這個點,并計算這個點到直線的距離。要求學生4人一小組進行討論,解決問題。
學生非常喜歡這種帶著任務去學習、小組合作研究的教學方法,它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教學的過程,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發展,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的激情釋放在“有活力”的課堂中。
值得注意的是,中職高一學生厭學數學的問題與社會、家庭、自身、教師、教材、教法等多方面緊密相關,每個學生厭學的原因也都不同,都不是單一和一成不變的。而要想徹底解決中職高一學生厭學數學的問題,就應該從社會因素、學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和教學方法、教材運用等多種因素入手,多管齊下,以減少高一學生厭學數學的行為,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對于中職高一學生的厭學數學問題,教師要用心去觀察、去分析這些問題背后的真正原因,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問題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
[1]嚴行方.厭學一定有對策[M].中國婦女出版社,2007(10).
[2]陳玲.中職學校學生厭學的原因分析與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
[3]吳雪莎.中職數學教學現狀及教學策略的實踐探索[D].重慶師范大學,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