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群
(重慶市實驗中學)
第一次執教的教學案例(簡案)
教學目標:
1.解讀詩歌內容。
2.欣賞李白的詩歌風格。
第一課時:
1.觀看有關李白的視頻資料,了解李白的詩歌風格和人生經歷,介紹李白。
2.學生讀熟課文,結合書下注釋理解課文,提問難詞、難句。
第二課時:
1.學生齊讀課文。
2.整體感知。
(1)概括各段內容。
第一段:由瀛洲引出天姥山之高峻。
第二段:夢游的過程。
第三段:夢醒的感受。
(2)逐段分析。
第一段,提問:作者如何描寫天姥山,使用了哪些手法。
第二段,提問:①“一夜飛度“”送我“”身登”這些詞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心情?(飄飄然,輕松)
②“路不定“”迷花倚石”“,熊咆龍吟“”殷“”栗”“,驚”等詞表明此刻環境具有怎樣的特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眼花繚亂,光怪陸離,驚心動魄)(心情緊張)
③從“日月照耀金銀臺”到“仙之人兮亂如麻”描寫了仙境怎樣的特點。作者此刻是怎樣的心情?(金碧輝煌,熱鬧非凡)(心情驚訝驚奇)
④“忽“”恍“”失”等詞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心情?(失望,失落)
第三段,提問:①“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人生怎樣的態度?
(人生如夢的消極態度)
②最后詩人與友人話別的話表明了什么意思?
(詩人要去尋仙訪道——逃避現實)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句表明作者怎樣的性格和追求?
(表明詩人追求個性自由和蔑視權貴的精神)
3.賞析詩人風格。
(1)該詩主要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寫夢游的經歷?
(夸張、想象)
(2)舉出李白的一些詩句,歸納詩人風格:豪放、飄逸。
4.探討夢境在詩詞中的作用: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境是現實的投射,有時這種投射與現實一致,有時又會與現實相反,這首詩中李白用夢境來表達怎樣的感受?
(詩人用他在幻想世界的遨游襯托在現實世界的失意和碰壁)
自我診斷:
1.從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的契合度來看,達到了王教授所提出的較低標準,即“教學內容與聽、說、讀、寫的常態一致;教學內容與學術界內容一致”;與較高標準“教學內容的現實化——想教的內容與實際要教的內容一致;教的內容與學的內容趨向一致”還有距離。“欣賞李白詩歌風格”的目標基本沒有實現,學生只是接受了老師的結論。
2.從教學目標的設定來看,“了解詩歌內容的目標”偏簡單,課堂設計的知識密度不夠,與課程目標結合不夠緊密。
3.從教學的過程來看,從字詞體會作者的心情的環節從頭貫穿到尾,重點不突出,容易讓學生疲勞。
第二次執教的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1.解讀詩人的寫作意圖。
2.欣賞詩歌的表現手法。
3.欣賞李白的詩歌風格。
第一課時(略)。
第二課時:
1.解題。
關于“吟”的知識;從題目看,該詩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夢游天姥山,留別)
哪些句子照應了留別?
2.梳理課文內容:
(1)夢游部分按照發展可以分成幾部分?
(2)哪些句子寫了由現實到夢境?哪些句子寫了由現實到夢境?
(3)中國名山很多,作者為何單單選定夢游天姥山?結合課文句子回答。
(4)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來表現?找出具體的句子說一說。
(5)隨著詩人夢游的過程,作者的感受和心情有沒有變化?找出相關的句子說一說。
學生思考并歸納,填寫表格。

夢游過程 描寫詞句 感受和心情夢游開始(抓動詞) 飛度、送我、腳著、身登、見聞 輕松、飄飄然登上山頂(抓聲音描寫)熊咆龍吟、水澹澹、列缺霹靂、訇然 緊張仙境(抓色彩,抓場面) 金銀臺、霓 驚訝、驚奇夢醒(抓心理描寫) 忽、恍、長嗟、失 失望
(6)在看到仙境之前的描寫有什么作用?(渲染緊張氣氛,為仙境的出現作鋪墊。)
(7)整個夢游過程中讓你覺得想象最神奇的地方是哪里?(讓學生自由發言,感受李白離奇的想象。)
詩人風格關鍵詞一:豐富的想象
從最初進入仙境的輕松到緊張到驚奇到失望,整個過程詩人經歷了大起大落、大開大合,這也是李白風格的一種體現。
詩人風格關鍵詞二:情感的大開大合。
3.主題探究
有人說夢游仙境的經歷讓李白變得消極,你贊同這種說法嗎?
人生如夢的感慨、游仙訪道的行為的確表現了李白消極的一面,但最后兩句的情感卻是昂揚向上的。
(老師可以引導分析:“折腰”這個詞讓你想到了中國歷史上的哪個詩人?他具有怎樣的性格和追求?李白“不愿失去開心顏“的行為有什么意義?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
詩歌風格關鍵詞三:昂揚的感情
結合前面的三個關鍵詞總結李白詩歌的風格:豪放飄逸。
點評:新的教學設計增加了考綱中要求的一些內容,增大了課堂的容量;將梳理課文內容與體會情感相結合,梳理內容的環節為體會詩人風格的環節作了鋪墊,增加了課堂的流暢性;注意了提問的有效性和關聯性,提問方式的多樣化,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