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茜
【摘 要】文章論述了“中國夢”與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相關概念,并探討了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及融合,最后從四個層面提出了“中國夢”視角下高職院校思政工作建設的對策。
【關鍵詞】“中國夢”;高職院校;思政工作
一、引言
明清后期,鴉片戰爭爆發后,一直是屹立于東方世界經久不衰的最強國的中華民族因閉關鎖國而落后挨打,改革開放后,我國綜合實力逐漸增強,逐漸回歸到強國行列,直到今天,我國要實現偉大復興的愿望延綿不斷,“振興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就成了中華民族所有兒女的宏偉夙愿。這也是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013年帶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現場時,提出的“中國夢”構想。要實現這一夢想,需要強大的精神支柱和發展動力,需要幾代人、各行各業的中國人民為之努力。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的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高職院校大學生人數占比逐年增加,成為高等院校的主要力量之一,要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水平成為關鍵和基礎性力量,成為提高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的重中之重,也只有以“中國夢”為領航,高職院校思政工作才會表現出更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中國夢”與高職院校思政工作融合
“中國夢”是關乎人民切身利益的夢想,是人民的夢,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到當前階段的主題思想和必然產物,最根本的宗旨是關注人的成長和生存。中國夢就是強調有生命的人的存在是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現代高職院校思政工作應注重個人的內在需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把思想政治道德的教育和認知過程中各種非理性因素包括意志、情感、動機等有效結合起來。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應該成為實現社會目標與政治屬性的有力手段,關注社會,成為社會服務進步的工具并促進社會延續,但這種功利價值不能掩蓋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本源關系,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遠離生活,不能遠離人本身的現實需要。
三、“中國夢”視角下高職院校思政工作建設的對策
(一)在思政理論教學中滲透“中國夢”
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著主陣地作用,教師要發揮這門課程的功能,將“中國夢”融入教學過程中,實現“中國夢”進學校、進課堂、進教材。如今,國內外社會意識形態日益多元化,將“中國夢”融入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是一個迫切性話題。教師讓學生知道“中國夢”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要為學生科學解讀實現“中國夢”的具體路徑,只有齊心協力,發揮集體力量,“中國夢”才會在實現過程中迸發出璀璨的光芒。大力宣傳“中國夢”的基本內涵、重大意義和本質要求,需要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從理論聯系實際的角度為學生剖析“中國夢”與其他夢想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使“中國夢”深入人心,讓高職生明白實現“中國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中國夢”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高職生成長成才的重要環境,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對高職生的健康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高職生必須承擔的重要責任,將“中國夢”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有廣泛而深遠的意義。所以,建設優秀的校園文化一直是諸多高職院校不斷努力的方向。要構建優秀的校園文化,高職院校要加強圖書館建設,建設含有“中國夢”的人文景觀,多引入先進書籍洗禮學生的思想,使他們了解國際最前沿的信息,同時借助校園網的力量增長高職生的知識,發展他們的國際眼光,不與社會、國際脫節,掌握時政時事。要堅持正確的辦學思想。
(三)在學生社團活動中滲透“中國夢”
改革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學生社團如雨后春筍般持續涌現,高職院校辦學體制改革日益深入,在高職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借助學生社團的力量弘揚“中國夢”,“中國夢”應該與學生社團活動緊密相連,宣傳“中國夢”。加大資助力度,高職院校要不斷扶持學生社團健康發展,使其真正成為促進高職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陣地。高職院校要根據不同類型的社團,對所有學生社團分門別類,然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們的思想境界,幫助青年高職生深入體會“中國夢”的精神實質,邀請知名專家講解“中國夢”,比如學術社團可以開展關于“中國夢”的理論學習與研討,并開展“中國夢”征文大賽。文體類社團多表演“紅色文化”作品,可以開展大型文藝演出,增強高職生實現民族復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四)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滲透“中國夢”
實現“中國夢”是一個長期過程,光依靠課堂教學,讓學生理解其要義是遠遠不夠的。要將“中國夢”與學生日常教育管理活動有機融合在一起,引導高職生堅定走在實現“中國夢”的大道上,還要使“中國夢”融入高職生的實際行動和現實生活中。高職院校要解決他們的思想問題,切切實實地為高職生服務,做好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資助家庭貧困高職生工作及其他與高職生實際問題緊密相關的工作,在實現個人夢想的同時也要謹記“中國夢”,促使高職生將個人夢想與偉大的“中國夢”聯系起來,為實現“中國夢”貢獻應有的力量。高職院校要大力培養、宣傳優秀高職生代表,充分、及時地挖掘學生身邊的先進典型實例,發揮他們的教育引導和榜樣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宋祖仲.略論“中國夢”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 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16) .
[2]蔣桂芳.中國夢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著力點探析[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3(07).
[3]馮秀軍.中國夢與當代大學生的成長成才[J]. 思想理論教育, 2013(11).
[4]龐桂甲.淺析以“中國夢”統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J].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13(05) .
[5]辛鳴.“中國夢”:內涵·路徑·保障[J]. 理論導報, 2013(04).
[6] 汪玉奇. 中國共產黨人與中國夢[J]. 農業考古,2013(01).
[7]梁麗萍.百年滄桑“中國夢”[J].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3(02).
[8]葉再春. “中國夢”隨想[J]. 前線, 2013(01) .
[9]張玉漫.論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環境的優化[J]. 湖北社會科學, 2013(01).
[10]譚娟暉. 大學生理想信念現狀調查與教育對策——以浙江省為例[J].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