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銀立
摘 要:加強高校大學生國恥教育攸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社會分層深刻影響著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整個社會的心態、價值觀念的變遷,影響了大學生國恥教育的開展?;凇爸袊F代史綱要”課教學實踐,探討大學生國恥教育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其成因,從新的視角指出加強大學生國恥教育的路徑選擇和對策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分層; 國恥教育; 現狀;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 D641;G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5)01-0070-05
國恥教育指用國家、民族發展史上因落后挨打而遭受欺辱的羞恥史實來對國民進行教育,以達到警示民眾勿忘國恥的目的。社會轉型期的社會分層加劇了社會分化、階層斷裂,深刻影響著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整個社會的心態、價值觀念的變遷,影響了大學生國恥教育的開展。大學生國恥意識的消弭和缺失是當前高?!爸袊F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教學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對歷史的忘記即意味著背叛。毛澤東曾指出“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多次倡導“學一點歷史”。鄧小平則要求“要懂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并且提出“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1]2011年習近平強調指出領導干部要學習歷史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提出要“深入了解我們偉大祖國經歷的刻骨銘心磨難”[2],旨在說明通過學習中國近現代史以達到知恥、明恥和雪恥目的的重要性,同時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確了方向。有針對性地通過兼具歷史與思想政治教育雙重特點的“綱要”課對大學生進行國恥教育,探析大學生國恥意識的缺失及其成因,剖析社會分層對大學生國恥教育的影響,提出大學生國恥意識培養的路徑選擇和對策建議,是“綱要”課教學研究的題中之義。
一、大學生國恥意識缺失的基本現狀
當前大學生的思想主流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狀態。[3]大學生普遍表現出較強的民族認同感和強烈的愛國情懷,但部分大學生身上也表現出明顯的國恥意識的淡漠和缺失。
1.大學生對“綱要”課的學習興趣相對不足
有學者指出,教育是學習的產物,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礎便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4]而大學生對歷史學習缺乏興趣是當前高?!熬V要”課教學中的普遍問題。首先,相當多的大學生缺乏歷史基礎知識,對相關歷史常識一知半解甚至聞所未聞。其次,相當多的大學生缺乏學習歷史知識的欲望,認為歷史知識的學習無足輕重。再次,部分大學生對歷史知識雖有一定興趣卻難以將學習引向更高層次,表現出一定的盲目性、隨意性。如部分大學生過于關注八卦歷史和另類野史,“喜歡歷史,但是不喜歡歷史課,尤其是恐懼歷史考試”[5]。
2.大學生的國恥意識消弭、國恥認知欠缺
天津教育報的記者曾經于2007年9月18 日在天津市的幾所高校做了一次關于“九一八事變”的隨機問卷調查。有大學生對記者說:這些歷史知識是為了應付考試才學的,現在早就忘了。“我們又不是歷史系的學生,誰還記得那些歷史事件?”[6]作為中華民族的國恥日,“九一八事變”值得中國民族刻骨銘心記憶,而作為我國青年群體精英部分的大學生,其歷史知識卻如此匱乏,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極不正常的社會現象。一個民族歷史上經歷的災難和恥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這個民族的國民沒有從中汲取教訓以避免悲劇重演。
二、大學生國恥意識缺失的成因分析
當前大學生國恥意識缺失現象是由社會大環境和大學生自身等主客觀多方面因素的合力導致的結果。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世情方面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的恢宏背景掩飾了國恥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并削弱了國恥教育的力度。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極力推行“和平演變”政策,持續通過影視、書籍、互聯網和游戲軟件等途徑和方式對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完全成型的青少年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國人對上述現象的危害程度缺乏足夠警覺和重視,從而導致國恥教育的力度被削弱。
另一方面,國際局勢的長期和平態勢使國恥意識日漸淡薄。青年大學生處于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社會環境中,對中華民族屈辱史的感受僅僅來源和存在于書本和影視之中,他們對于中華民族屈辱歷史的認知遠未有親身經歷過那段歷史的老一輩人感覺深切。當代大學生出生于改革開放以后,從小到大受到多方呵護與關愛,其生活環境安逸舒適,基本上沒有經受過艱苦生活的磨煉,由于缺乏治亂安危和新舊生活的對比感受,因而導致其國恥意識日趨淡薄。
2.國情方面
首先,社會分層導致民眾過度追逐經濟利益而漠視國恥教育。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經濟福利而來的社會分層加劇了社會分化、階層斷裂,深刻影響著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整個社會心態、價值觀念的變遷。每個社會成員都努力致富而避免使自己淪入貧困階層。因此,追逐經濟利益、追求物質享受成了普羅大眾的普遍心態,民眾的道德、價值觀念發生嬗變,部分人甚至出現道德滑坡,更遑論重視國民的愛國教育,即便是令人刻骨銘心的國恥教育。譬如,由于“九一八”諧音“就要發”,不少商家仍然選擇在9月18日開張營業。2002年,市民辜先生以佛山某汽車貿易有限公司專賣店在報紙刊登“9·18是一個開心的日子”的開業廣告傷害了自己感情為由,將其告上法庭,表示要運用法律手段喚醒一些商人的愛國意識。[7]又如2006年鄭州一家廣告公司為了趨利而進行國恥娛樂化,導致其店慶事件炒得沸沸揚揚。[8]更有甚者,安徽黃山市一景區推出“鬼子進村”的所謂旅游項目,即讓游客扮作侵華日軍并手持“三八大蓋”押著“花姑娘”這一“消費國恥”的極端行為。[9]浙江溫嶺則驚現身著日軍服飾裝作調戲新娘子鬧洞房的“奇葩”方式,而周圍的親朋好友則笑作一團。[10]事實上,上述以消費民族歷史、調侃民族苦難的所謂紀念國恥來獲取經濟利益或“娛樂國恥”的鬧劇不僅關乎私德問題,而且凸顯了歷史認知的荒漠化與倫理價值的喪失,已經構成對國人愛國之心的嚴重踐踏。
其次,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導致全民教育中國恥教育的力度不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迅猛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和威望日益提高。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社科文獻出版社發布的《國際形勢黃皮書》,其在《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2010)》中對包括西方七國和金磚四國在內的11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進行了評估分析,中國排名第七。[11]社會各界多強調中國的發展壯大和國人的民族自豪感不斷增強,而近代以來中國的國恥卻被逐漸淡忘,“和平鴿和橄欖枝擋住了人們的雙眼,天下太平無戰事”,因此,更要注意從居安思危的角度來看待國恥教育的緊迫性。[12]
再次,國家層面國恥教育宣傳的力度欠缺。當前國恥日紀念尚未納入國家的層面。人們普遍重視包括情人節、感恩節、圣誕節等在內的西方節日,或者一些演藝明星的生卒日期。記者對天津若干中學進行九一八國恥日調查時,有學生就表示青年學生大多關注當紅明星的出生年月日。[13]一直以來,社會各界對很多知名人士通過各種途徑倡議設立法定國恥日[14]的反響不甚強烈且支持力度微弱。當前國恥教育工作的宣傳力度小、形式單一、經費緊張、工作不到位,對民眾缺乏足夠的吸引力,而一些地方領導則對其關心重視不夠,從而直接降低了國恥教育的宣傳效果。
3.國恥教育的主體方面
第一,高校歷史教學中對國恥教育的淡化?!熬V要”課常規教學中仍然難以跳出背景、原因、過程和結果等條框式教學的窠臼,尚未真正體現三維目標中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國恥教育也未能真正實現。究其原因,重要的一點就是“國恥國難教育在有些地方被淡化、在消失”[15]。高校歷史教學環節存在的諸多問題和高校尚未形成良好的國恥教育的氛圍,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多數高校在國恥國難教育方面開展的活動寥寥無幾,即便有所活動也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蚴浅鲇趹遁浾摰膽爸鳎蚴莻€別學生的專利。部分高校在重要國恥日前后難以組織相關國恥紀念活動,即便是“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等重要國恥日前后,就連小型活動諸如征文、演講、手抄報之類的活動也難以組織,至于其他國恥日則更未受到關注。
第二,社會分層下的大學生普遍熱衷于就業、職業等問題而漠視國恥教育。社會轉型期舉國上下追求經濟發展成為一致的最高目標,社會分層下不同階層之間經濟、社會地位的差距深刻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判斷與理想追求。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追求日趨功利化,過多關注自身的利益得失,對社會、國家的責任感與奉獻精神缺失。據云南省教育廳對云南26所高校1702名在校大學生進行的調查統計結果顯示,社會治安、大學生就業、腐敗、人口素質和貧富差距問題成為大學生最值得關注的前五類社會問題。[16]而精神層面的愛國主義教育已經不再屬于大學生關注的焦點,國恥教育則更是被有意或無意地置于次要位置。
第三,大學生的政治和社會生活經驗缺乏、心理素質尚未健全。長期生活于和平環境的人們容易忘記國家曾經遭受到的恥辱。而青少年因為政治和社會生活經驗的缺乏,不善于把新、舊中國加以比較,無法深入了解我國人民經歷了何等千辛萬苦的斗爭才結束了半殖民地的狀態,無法深入了解“建立一個美好的社會主義社會要經過怎樣的長時間的艱苦勞動?!盵17]18至22歲的大學生,其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不斷增長,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強烈,邏輯推理的思維能力有所發展,但其思維發展表現出表面性和片面性的特點,全面辯證地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較為缺乏,對社會道德行為的評價容易失之表面化。因此,大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需要由形象思維轉變為抽象思維,由感性認知升華為理性認知,需要系統地重構歷史知識,將其運用于新的學習情境中并對其后學習產生自覺的直接影響。
三、大學生國恥意識培養的路徑選擇
在西方國家企圖通過和平演變戰略分裂或演變中國的國際環境下,要更好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亟需加強大學生的國恥教育,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1.發掘“綱要”課中國恥思想的當代價值和意蘊以彰顯國恥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國恥教育的實質即愛國教育。通過揭露帝國主義列強的對華侵略及其所犯罪行,使大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屈辱史、苦難史,認識到“資本-帝國主義勢力對中國的侵略和本國封建主義勢力對人民的壓迫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嚴重地阻礙了近代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18]。列強侵略是近代中國貧困落后的總根源。以近代國恥為切入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現“知恥而后勇”。在《振興中華》中鄧小平指出:“我是一個中國人,懂得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歷史。當我聽到西方七國首腦決定要制裁中國,馬上聯想到1900年入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歷史……。要懂得一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盵19]“綱要”課進行國恥教育的目的是讓民族悲劇不再重演,喚起大學生的憂患意識,認識到國榮我榮,國恥我恥,自覺弘揚愛國傳統,自覺抵制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政策,弘揚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當前國際局勢尤其是中國周邊亞太地區局勢趨于緊張,美國亞太戰略發生移變,日本右翼勢力趨于抬頭,國際勢力合謀構筑對華戰略包圍圈。通過“綱要”課進行國恥教育,重溫毛澤東“落后就要挨打”和鄧小平的“發展是硬道理”的深刻論述,有助于教育青年學生審視歷史,銘記民族苦難史,激發愛國熱情,弘揚自強不息的傳統民族精神,謹記國人同心共謀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中國古代先哲孕育生成了一整套“恥感文化”,成為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恥感倫理”對個體德性的養成起到重要作用,同時也對國民性格的塑造和民族精神的培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應將其納入國恥教育的范疇。
2.恰當處理國榮、國恥意識的關系
兼具國榮、國恥意識的愛國主義教育是高?!熬V要”課教學的應有之義。長期以來高校歷史教育中重視民族自豪感等國榮意識的培養,卻有意無意地忽視國恥意識的培養?!熬V要”課應當使大學生形成合理的愛國意識觀念。首先,大學生應具備民族自豪感。其次,大學生還應具備國恥意識。國恥意識較之民族自豪感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一方面,“勿忘國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精神動力指引著大學生的成長[21];另一方面,近現代中國的歷史屈辱感使大學生產生了一種不自覺的抵觸或逃避情緒,從而產生近代史“屈辱情結”,對此要給予充分理解。大學生的這種濃郁的屈辱情結感正是其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認同感的體現。對學生的負面情緒要加以正確引導以將其屈辱和憤怒轉化為動力。從這一角度來看,大學生近代史“屈辱情結”恰恰是大學生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的動力和切合點,要將其近代史“屈辱情結”打開,并將這種屈辱和挫折感轉化為勿忘國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精神動力。
3.防止狹隘的民族意識和過于悲觀失望的崇洋媚外意識
要辨別并劃分國恥教育與狹隘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界限。泰戈爾認為狹隘的民族意識是一種席卷當今人類世界并吞噬它的道德活力的“殘酷瘟疫”[22]。教師要傳遞理性的信息,引導大學生牢記國恥但不能將仇恨世代相襲?!皭蹏髁x教育不能成為盲目排外、妄自尊大的教育,歷史課堂也不能成為宣揚狂熱民族主義的陣地。”[23]“綱要”課教學要正確把握好民族主義的“度”,既不能忽視民族主義的培養,又不能過分宣揚非理性的、狹隘的、狂熱的民族主義,灌輸狹隘的民族復仇意識。
近代以來中國飽嘗了各種痛苦和屈辱。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先后發動6次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強迫近代中國的歷屆反動政府簽訂了1100多個不平等條約及協定,就連諸如尼泊爾、剛果等小國也在列強支持下同中國訂立了不平等條約以攫取利益。[24]當代中國依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當今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和市場經濟高度發達,而世界前50個馳名商標中中國仍是空白[25],中國商品的整體國際競爭力仍處劣勢。對此一些大學生會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因此,“綱要”課教學要教育大學生防止在悲觀情境之下產生崇洋媚外心理。
4.國恥教育要著眼于增強大學生改革、發展和穩定意識
國恥教育不是單純向國人展示歷史悲劇,而是在總結歷史的基礎上引導人們著眼現實,開辟未來。改革、發展、穩定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內全黨、全國工作的大局,因此,國恥教育應著眼于增強國民的改革、發展和穩定意識,這既是新形勢的要求,又是國恥教育內容本身的邏輯體現。國恥教育要在分析前恥的基礎上,堅持向國民灌輸改革意識。應當告誡國民,加快發展是避免“落后挨打”命運的當務之急,不發展只有死路一條。抓緊當前機遇,盡快把經濟搞上去是社會主義中國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措施。正是對歷史的深刻反思,鄧小平一再強調:“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中國不允許亂”。[26]國恥教育要從歷史和現實的結合上引導大學生認識到保持社會穩定的重大意義,使大學生珍惜當前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自覺維護社會穩定,確保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
5.增強國恥教育的實效性和時代性
一方面,構建國恥教育的長效機制和穩定的教育形式與渠道。除了獨立教育內容外,還應確定較為穩定的教育渠道和形式。具體地說,一是建立以國恥國難紀念場館、墓地為主體的教育基地;二是確定“國恥日”。引導學生“走出去”。充分利用各地的歷史文化遺產和資源,使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從而提升教學實效性。[27]利用教育基地和國恥日進行國恥教育,既可增強教育的感染力,還能做到長期滲透,從而提高教育效果。要普遍開展國恥紀念活動。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兩個決定,將9月3日、12月13日分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28]2014年7月6日,“國家公祭網”正式上線。[29]2014年12月1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在南京舉行的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并講話指出,南京大屠殺慘案鐵證如山、不容篡改,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30]。學校除了組織青少年積極參加社會舉辦的紀念活動以外,還可以在校內開展主題班會、團會以及演講、文藝、影視、參觀、征文和讀書等紀念活動。還可邀請有關的專家學者、親歷者或其遺屬與青少年座談、交流以獲得更為深刻、直觀的教育。
另一方面,要增強國恥教育內容的時代性。國恥教育應與國俱存,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階段,應調整、充實其教育內容以增強國恥教育的時代性。譬如,盡管當代中國作為整體蒙受恥辱的現實性已不復存在,但個別霸權主義者干涉我國內政,侵犯我國主權并威脅我國安全的現象卻時有發生,少數國人的國格人格喪失,玷污民族優良品德的言行卻不乏其例。通過不斷增加新的教育內容,尤其要把國家獨立、主權、安全、尊嚴與國格等作為教育重點。此外,要大力宣揚新時期涌現出來的為國家和民族做出重要貢獻,爭得重大榮譽的英模人物,使國恥教育的傳統內容與時代特征融為一體。
6.堅持灌輸與滲透相結合的國恥教育方法
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感是通過后天學習而成而非天生和自發形成的。新中國成立以來,為了激發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更好地開展國恥教育,中國共產黨采取了堅持灌輸與滲透相結合的多種教育方法。只有進行中國近代史學理論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灌輸,民眾的認識水平和思想境界才能得到提高,其憂患與危機意識才能得以樹立。然而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增強和社會環境的復雜化以及受教育對象獨立自主性的提高,灌輸性教育的趣味性、時效性問題日益突出,僅僅依靠灌輸教育已不能達不到國恥教育的目的,這就需要采取滲透性教育措施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通過將國恥教育的目標、內容和要求滲透于大學生的社會生活和學習活動中,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國恥教育并激發愛國主義熱情。團中央于2001年發起主辦的“血鑄中華”網站和“民族魂”網站,以及2014年開通的國家公祭網堪稱滲透性教育的成功范例。
參考文獻
[1][19][26]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8,357-358,284-286.
[2] 習近平.領導干部要讀點歷史[N].人民日報,2011-09-02(01).
[3]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15(01).
[4] 羅崇敏.天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4.
[5][13] 齊健,趙亞夫.歷史教育價值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9.
[6] 徐德明,魏穎.八成學生說不清九一八事變[N].天津教育報,2007-09-19(02).
[7] 孫瀟,王曉衛,虞南.云南省大學生怎樣看世界[N].云南日報,2004-09-08.
[8] 馮荊育.勿忘國恥警鐘長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M].沈陽:白山出版社,2005.
[9] 不要在麻木的娛樂中忘卻國恥[DB/OL].[2014-04-26].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6-07/17/content_
4844963.htm.
[10] 時言平.“搶花姑娘”是在消費“國恥”[N].山西晚報,2011-08-04(A04).
[11] 溫嶺男子扮“太君”鬧洞房調戲“花姑娘”[DB/OL].光明網,http://lady.gmw.cn/2015-01/20/content_14572259.htm,[2015-01-20].
[12][21] 曾佑忠,王永生.綜合國力中國排名第七[N].法制晚報,2009-12-24(A15).
[14] 王燕萍,李曉玲.應把每年7月7日定為“國恥日”[N].新華每日電訊,2004-07-8(03).
[15] 魏運享.國恥國難教育決不能淡化消失[N].中國教育報,2007-09-18(01).
[16] 孫瀟,王曉衛,虞南.云南省大學生怎樣看世界[N].云南日報,2004-09-08.
[17] 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6.
[1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
[20] 王曉廣.高校大學生恥感文化建設芻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107.
[22] [印]泰戈爾.民族主義[M].譚仁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23] 周明學.我們應該進行怎樣的愛國主義教育[J].歷史教學,2010(5):19.
[24] 侯中軍.近代中國不平等條約及其評判標準的探討[J].歷史研究,2009(1):64-84.
[25] 世界馳名商標排行榜[DB/OL].人民網,http://ip.people.com.cn/GB/8539617.html,[2008-12-18].
[27] 王燕,翟宇.淺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關鍵——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58.
[28] 中國最高立法機關通過決定 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N].人民日報,2014-02-28(01).
[29] “國家公祭網”昨上線[N].南京日報,2014-07-07(A1-A2).
[30] 習近平.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2-14(02).
[責任編輯:劉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