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秋琴
【摘 要】小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數學活動中產生,是數學活動的產物,是他們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和結果。教師要精心設計、組織好每一個數學活動,讓學生真正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獲得有效的活動經驗。
【關鍵詞】興趣;主動;經歷;經驗
一、以趣促動,從“被動經歷”到“我要經歷”
一節課的導入設計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整節課的效率。導入應以學生已有經驗為起點,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情境,可游戲激趣,可巧設懸念,可故事啟發等等,只要能充分激發探究欲望,調動學習需求,促使他們能積極主動去經歷新知的探究過程,課就成功了一半。
【片段一:導入環節】
教師A:舊知引入,喚醒已有經驗
師:口算1×9、2×9、3×9…
生:9、18、27…
師:這些算式有什么特點?
生:都是乘9的。
師:積呢?有特點嗎?
生:積的個位、十位的和都等于9;積每次都多了9……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趣的乘法計算。
教師B:比賽激趣,調動學習動機。
師:上課之前,咱們來個比賽,怎樣?(課件顯示:11×25 36×11 48×11)
生:老師,這個有規律的。我會!
師:275、396、528。
生:啊?算完了啊?
師:難一點的,行嗎?(課件出示:26×24 52×58)
生:這個要列豎式了。
師:(還沒等學生算完一個)我算完了,624、3016。你們出題吧,隨便哪個兩個數乘兩位數,我都行。
生:38×25、74×59(板書)。
師:950、4366。
生:(學生鼓掌)老師,好快啊,肯定有規律的。我也想學!
師:好,滿足你們!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有趣的乘法計算”。
對于“探究規律”,學生是不陌生的,可以說已經具備一定的“找”的經驗。從一年級開始學習計算,老師們都已重視讓學生發現算式中的規律,掌握一些方法,滲透一些數學思想。因此, 教師A能通過舊知的回顧,9的乘法計算中的規律,來喚醒學生已有的經驗。但這樣的導入只是一塊“敲門磚”,開門見山,速度快,還沒等學生進入狀態,課卻已經開始新知探究環節了。學生探究的興趣沒有被激發,一切的學習活動都在“被經歷”中進行,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而教師B的導入從一個“師生計算比賽”開始,抓住一個“趣”字,抓住學生爭強好勝的年齡特征,在較短的時間里就吸引了全班學生的注意力。
二、以動誘思,從“單一粗疏”到“多樣細膩”
【片段二:探索規律】
師:24×11=264,53×11=583,16×11=176(投影展示學生的豎式計算過程)
師:仔細觀察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點?【板貼:觀察】
生:它們都是兩位數乘11。
師:那一個兩位數與11相乘的積又有什么共同特點呢?
(小組合作交流)
師:先要做什么?【板貼:比較】
……
師:哪一小組來匯報一下你們的發現?【板貼:發現】
生1:我們小組發現了,積百位和個位上的數就是原來的兩位數,積十位上的數是原來兩位數個位和十位上數的和。(學生舉例說明)
生2:我們小組發現,只要把兩位數的十位和個位分開,再把它們相加的和寫在中間就可以了。
……
師:是所有的兩位數乘11,積都有這樣的規律嗎?是純屬巧合吧?這只是一種猜想。
【板貼:猜想】
生:老師,不是的,真有規律。我們再隨便出幾題試試……
師:好,自己出幾題考考你的同桌,再用豎式驗證一下。
【板貼:驗證】
……
師:用你們發現的規律,現在能很快進行口算了嗎?來吧
(課件出示:25×11 ?11×43 ?59×11)
生:275、473、……
師:59×11有問題嗎?
生:5+9=14,滿十了。
師:十位滿十了,那該怎么辦?
生:向百位進一。
師:你們真了不起啊!
三、以思激說,從“感性經驗”到“理性經驗”
《有趣的乘法計算》中要探究的第二種特殊情況是“同頭尾合十”。這類乘法算式的特點及積的規律不像兩位數乘11的情況那么明顯,學生探索的道路會比較艱辛,而且即便能感悟出一些隱藏的規律,卻也難于把它表達出來。但教師不能包辦代替,把成人總結好的規律交給學生,我們只能慢慢引導,“積的末兩位是怎樣算出來的?末兩位前面的數呢?”,逐步幫助他們總結出規律:積的末兩位上的數,剛好是兩個兩位數個位數的乘積;末兩位前的數,是兩位數十位上的數與比它大1的數的乘積。只有這樣,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中所獲得的豐富直觀的感性經驗,經過自己的提煉歸納,才能提升為數學抽象的理性經驗。
四、以說導省,從“積累經驗”到“內化經驗”
在探索乘法計算規律的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探索和發現規律的整個過程,交流在經歷過程后的收獲和感想。這個“引導”不是簡單的一句“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這樣寬泛的、沒有目的性的總結,而也應該進行精心設計,指導學生系統的、有條理的反思自己所獲得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在“趣”字上下功夫,只要激發了學習興趣,學生有了學習的動力,一切學習活動將會變得主動、有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新區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