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語》是華夏文化的源頭,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魂,在西方歷史和文化的發展歷程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法國也不例外。此文將從緣起直至今朝,梳理《論語》在法國的譯介歷程以及產生的巨大影響,為后來的《論語》法譯研究者提供一定可參考資料。
【關鍵詞】論語;翻譯;影響
《論語》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的思想不僅影響了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而且還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聯袂發表宣言:“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見,孔子的影響在西方是很大的,孔子思想也在近幾個世紀傳入西方,傳入法國。《論語》在法國的譯介,有以下四個階段:
一、十七世紀:初期(傳入法國)
孔子《論語》最早的西文版本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即拉丁文的《中國哲學家孔子,用拉丁文解釋中國人的智慧》(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 sive Scientia Sinensis Latine Exposita),書中附有一段簡短的向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致謝詞,感謝國王對該書出版的支持。1684年,該書編者之一柏應理帶著沈福宗去凡爾賽宮覲見了太陽王路易十四,這一恰當行徑自然增加了國王對此事的重視。
除了1687年的完整拉丁文版本,要想了解《論語》的精妙之處,只有是阿姆斯特丹出版的法文月刊《世界和歷史文庫》(Bibliothèque Universelle et Historique)的訂閱者了。在該月刊1687年12月這一期上,刊登了新教學者讓·勒克萊爾的一篇關于《中國哲學家孔子》的書評,勒克萊爾對該書的內容作了細致的概括,并在評論的最后附上了他從拉丁文轉譯成法文的《論語》中16段譯文,還附上拉丁文的譯文。勒克萊爾認為耶穌會會士編纂者們模糊了孔子論述本身和在同一段落中出現的評注。使勒克萊爾感到遺憾的還有,書中沒有漢字,使得讀者不能區別正文和評論。
該版本于1688年被翻譯成了法文,并在隨后的年代里譯本有過數次再版。事實上,這個版本不是翻譯,而是拉丁文版本的概要,在概要里被處理成一系列的道德說教,沒有明確的主題也沒有表現出孔子的個性,僅僅有80個簡短而又乏味的“箴言”,任何人讀了以后也都不太會想作進一步的了解。
二、十八世紀:發展(旺盛時期)
《論語》影響歐洲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孔子思想在十七﹑十八世紀歐洲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影響了當時的啟蒙學者,如狄德羅﹑伏爾泰﹑魁奈等。以狄德羅為代表的“百科全書派”成員通過來華傳教士的的譯著和報道,對中國的政治﹑社會﹑歷史﹑法律和思想作了深入的研究,從中國哲學思想中吸取了構建他們“理性主義”的養料。如狄德羅盛贊儒教,說它“只需以理性或真理,便可以治天下。”
此外,儒家思想也影響了啟蒙運動另一個重要派別——“重農學派”。該派的創始人魁奈,在1767年發表《中國的專制制度》,被譽為“歐洲的孔子”。魁奈本人雖然沒有到過中國,但長期生活在熱衷中國文化的巴黎,耳濡目染,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孔學甚為了解。在其著作中很少引用希臘羅馬哲學家的言論,然而卻對孔子的學說推崇備至,大量引用。他曾經撰寫《孔子簡史》,對孔子其人其學進行了高度的評價。他認為《論語》的道德格言遠遠勝過古代希臘圣賢的哲學,實有“相形見絀”之感。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和魁奈一樣,都推崇儒家的倫理思想并贊同以倫理道德而不是宗教和法律來治理國家。由是在歐洲出現了“中國文化熱”、“孔子熱”。法國啟蒙運動的旗手伏爾泰,對中國的歷史和哲學贊揚有加,認為中國“在倫理道德和治國理政方面,堪稱首屈一指”。他大聲疾呼:法國要“全盤華化!”當然,伏爾泰對孔學的贊美雖有言過其實之嫌,但這種對中國文化的高度贊美對法國的啟蒙運動倒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孔子思想的傳播掀起了一波高潮,但譯本的數量略顯貧瘠,《四書》到18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才有2個法文譯本。
三、十九世紀:成熟(法蘭西學院)
1814年12月11日,法國法蘭西學院正式開設漢學課程并設漢學教授席位,標志西方漢學進入了它的成熟期。
從18世紀末期開始,歐洲的儒學迅速降溫,并且經過整個19世紀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上半葉。盡管如此,西方的儒學還在繼續。十九世紀的傳教士和一些西方學者對儒學經典重新譯介。
法國著名漢學家雷慕沙的《四書札記》闡述了孔子和儒家學說,提供了遠比閱讀耶穌會士陳舊膚淺的譯文更為準確的概念。在他那里儒學又一次得到了高估,孔子成了巴黎學者研究的熱點或思想家們關注的對象。雷慕沙之后,其弟子儒蓮的儒學觀點支配了法國漢學界達半個世紀之久。
顧塞芬是19世紀和20世紀法國漢學家中,翻譯和研究中國典籍成績最卓越者之一。他幾乎翻譯了所有中國經典,包括《四書》(1895)、《詩經》(1896)、《書經》(1897)、《禮記》(1899)、《春秋左傳》(1914)、《儀禮》(1916)等等。他通常用雙語(英語和拉丁語)同時對漢語進行翻譯。在詮釋中,他盡量避免個人的解釋和評論,努力忠實于當時中國官方推崇的朱理學派觀點。
四、二十世紀:高峰(譯介高潮)
譯者和譯作呈現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景。其中代表性的譯者和譯本如下:
1.Les entretiens de Confucius. Paris : Seuil, 1981.
Anne Cheng(呈艾蘭):
30余年來,她在法國國家研究中心和法國東方語言學院從事中國思想的教育與研究工作,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儒學、新儒學和當代哲學問題。1997年,發表了《中國思想史》,得到漢學界高度評價。
2.Les entretiens de Confucius / trad. Ryckmans, Pierre. Paris : Gallimard, 1987.
Pierre Ryckman, 皮埃爾·理科曼斯:
筆名西蒙·萊斯(Simon·Leys),翻譯過包括《論語》在內的一些中文著作。1978年,西蒙·萊斯在介紹他翻譯的《論語》時說:《論語》之外,沒有任何一部著作對這個世界人口大國產生過如此持久的影響,而且“不抓住這個關鍵,就無法接觸到中華文明”。
3.Confucius : Entretiens avec ses disciples / trad. du chinois et éd. André Lévy. Paris : Flammarion, 1994.
André Lévy, 雷威安:
法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知名學者和翻譯家。著譯甚豐,主要的有《十六、十七世紀中國白話小說》、《中國古典文學概覽》、《金瓶梅詞話》、《西游記》、《聊齋志異》、《牡丹亭》等,為西方讀者廣泛閱讀,在法國漢學界有較大影響。
4.《論語:漢法對照(大中華文庫)》楊伯峻 今譯;董強 法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北京,2010.
董強:
畢業于北大西語系,赴法留學,旅居巴黎12年。現為北大法語系教授,博導。譯著、專著30余篇,其中包括孔子《論語》。
以上為《論語》在法國的譯介以及影響研究。過往的幾個世紀,《論語》已經對法國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的發展和進步產生巨大影響,希望今后將會有更加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楊平.中西文化交流視域下的《論語》英譯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2]馬祖毅,任榮珍.漢籍外譯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3]安樂哲.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董婷婷(1985-),畢業于大連外國語學院法語系。現于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工作,助理講師,研究方向,法語翻譯。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