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新
摘要: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想讓文本走進學生的心靈,就要通過教師智慧的課堂設計,層層設疑,體會人物描寫;創設情境,感受構思的巧妙;說寫結合,拓展思維空間,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課堂的主人,才能構建高效課堂。
關鍵詞:文本 設疑 情境 高效
《最后一片葉子》是北師大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是短篇小說巨匠歐·亨利的作品。閱讀時,既要抓住一般小說的特點展開閱讀,又要抓住歐·亨利小說的獨特藝術特點,即“含淚的微笑”和結局的“出人意料”。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我想,只有讓文本走進學生的心靈,通過教師智慧的課堂設計,激發情緒,才能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精彩世界。
一、層層設疑,讓學生回歸文本,體會精彩的人物描寫
七年級學生認知水平較低,理解能力較差,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引導學生質疑,循序漸進地提出一些問題,才能引導學生回歸到文本本身,去體驗、去思考、去涵蘊,領悟文字散發出來的魅力,體會小說中對人物形象的精彩描寫。下面結合具體的教學片段來說明。
片段一:
教師引入:同學們,假如我們要把這篇小說拍成一部電影,老師聘請你們當導演,你在以下幾名候選演員中,會選誰來演貝爾曼?(選了四張長胡須的老人的頭像,四人各有特點,把他們放在一起,讓學生來選)
當學生通過對原文的理解選出最合適的頭像時,教師提問: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對人物進行了成功的描寫?
生:外貌和神態。
教師舉例引導:一對長相一樣的雙胞胎,在出生后就分開,在不同的家庭生活,20年后,他們的長相一樣,什么會不同呢?
生答:個性氣質。
教師引導:是的,一個人的經歷會影響一個人的氣質,所以在觀察人物時,一定要注重人物的神態氣質。
師問:在貝爾曼當完模特回去的夜晚,他的內心做了怎樣激烈的思想斗爭?
生答:去還是不去。
師問:去了會怎樣?不去又會怎樣?
生答:去了自己會有生命危險,不去喬安西有生命危險。
師問:這個抉擇是一個怎樣的抉擇?
生答:生死抉擇。
師問:最后他做出了怎樣的選擇?
生答: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
二、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興趣,使其感受文本構思的巧妙
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是語文教學的至高追求。通過對話,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讓他們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首先要喚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努力創設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環境,引導學生在有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感受語文的美麗;更需要教師創造一個師生、生生與文本互相對話的交互情境,讓學生走進文本,讓文本進入學生心里,讓閱讀教學變成一個雙向的對話交互過程。
片段二:
教師引導: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篇小說,就是通過貝爾曼的死亡來震撼人心,來喚醒一些冷漠、麻木的靈魂。
教師提問:貝爾曼是作者贊美的對象,作者為什么還要寫他那么多的缺點和不完美?
明確:生活中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而文學又取材于生活,這樣才能使人物有血有肉,更真實。
教師質疑:貝爾曼畫最后一片葉子,確實出人意料。但細心的同學又會發現,他做這件事又在情理之中,為什么能做到這樣呢?
引導明確:因為前文有暗示,貝爾曼會采取行動幫助喬安西。
教師提問:那么,哪些暗示預示著貝爾曼可能會去拯救喬安西呢?
明確:自詡為保護樓上兩位姑娘的看家猛犬;看著窗外最后一片藤葉,他們的心中禁不住害怕起來。
教師提問:同學們,貝爾曼做的最感人的事是什么事呢?
生答: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畫出最后一片葉子。
引導:同學們在課文中找一下。(學生找不到)
教師質疑:這么感人的事,作者為什么不把它寫出來呢?
引導:如果要寫出來,應該在情節的哪一部分寫出來?
生答:在當完模特,回家后。
教師質疑:如果在那寫出來,會怎樣?
生答:讀者提前知道事情的真相,也就沒有了懸念,結尾也就不出人意料了。結尾不出人意料,故事也就不能震撼人心了。
教師明確:這就是小說的“留白”藝術。其實不寫出來,更能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更耐人尋味。
三、說寫結合,挖掘文本的意蘊,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
優秀文本的共性是有張力,存在更有意義的拓展點。發現這些可以拓展的空間,可以喚起蘊藏在學生心中的豐富情感,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思維。我在上課時就特別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拓展點。
片段三:
引入:同學們,不管我們是名人還是普通人,只要在他人陷入困境時,我們能挺身而出,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那么這樣的生命就是最美的生命。那么,回顧一下2012年的中國,有哪些最美的生命感動過你呢?
學生討論。發言。
教師地:同學們,在2012,曾有一個人深深感動了我,那就是“最美司機吳斌”,他獲得201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你們也來說說學校、班級中的最美同學吧?
學生討論。
教師提問:同學們,這件事如果發生在2012年的中國,你愿不愿意在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的評選中,為貝爾曼投上一票呢?為了表達我們的敬意,請你為已逝的貝爾曼寫一份最美畫家的頒獎詞。
學生寫。
教師當堂展示學生寫的頒獎詞。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學生的學習始終緊扣文本,讓語文課堂充滿語言文字營造的情感意境,有效地提升了語文素養。與文本對話,與人物對話,會使課堂充滿真情實感,充滿智慧與心靈的激情碰撞。當學生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內心世界和文章巧妙的構思時,也體會到了語文課堂的美好,在洋溢著情感色彩的語文教學中,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當中,各有所悟,各有所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不斷學習,積極進取,做智慧創新型教師,不斷摸索文本閱讀的方法,不斷修煉文本研究的“功力”,在課堂教學中才能隨機應變,演繹精彩,實現課堂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