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榮光
(甘肅衛生職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中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建設研究
呂榮光
(甘肅衛生職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甘肅衛生職業學院(原甘肅省衛生學校)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依托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課程體系改革,努力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完善院校合作教學模式。經過兩年的努力,中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得到快速而長足的發展,對同類學校的專業建設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中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專業建設
根據醫學檢驗技術職業崗位的特點,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理念及現代社會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在行業專家的參與和指導下,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調研,繼而調整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了課程體系。
1.1.1 明確專業定位,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改革課程體系 中職醫學檢驗技術教育是為廣大農村、社區培養實用型醫學檢驗技術人才的獨立教育層次。在此定位的基礎上,依據課題《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專業課課程體系改革調查研究》的調研結果,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改革課程體系,見圖1。

圖1 依據專業定位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改革課程體系示意圖
1.1.2 多途徑、分階段,實施遞進式的實踐技能教學 制訂以實踐技能培養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方案,修改教學計劃,實施階梯遞進式的實踐教學,加強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見表1。

表1 遞進式的實踐技能教學
1.1.3 依托技能競賽,改革專業課程校內考核評價方式 依托5門核心課程的技能競賽,制訂統一的考核標準,推動專業課程由單一的理論考核過渡到理論與實踐考核并重。理論考核題型與內容模擬醫學檢驗技術(士)資格考試;實踐考核單獨計算成績,注重學生操作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考核。
1.1.4 改革教學方法,開展多途徑的教學質量管理與評價 遵循“學為主,教為導”的教學模式,教師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設施輔助教學,豐富教學方法;依托課程組活動,不斷完善教學內容;制訂教學質量管理與評價制度,定期開展多種途徑的活動,規范教師教學行為,促進教學改革深入開展,見圖2。

圖2 教學質量管理與評價活動示意圖
1.1.5 開發校本教材,加強專業核心課程教學資源庫建設,促進課程建設整體水平的提高 在專業建設中,完成了校本教材《檢驗專業技能綜合訓練》、《病原生物及免疫學基礎》、《生物化學基礎》的編寫工作;完成了課題《檢驗專業課程教學資源庫建設》;建設了師生共享的資源平臺,促進了課程建設整體水平的提高。
1.1.6 完善實驗室管理制度、學生實踐考核制度,改善校內實訓條件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校內實訓室面積約540余平方米,教學設備總值約240萬元。在專業建設中,制訂了學生實踐考核制度、儀器使用流程及基本實驗操作流程、學生實踐技能考核標準,修訂了實驗室各項管理制度等,投入70萬元,將臨床檢驗實驗室改建為數碼互動實驗室。這些措施都為提高實驗室利用率、加強實驗室管理、促進學生實踐學習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加強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學校制訂了《甘肅省衛生學校學科帶頭人、教學骨干和教學新秀評選、培養和管理辦法》。依據《甘肅省衛生學校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章程》,經過校內選拔、培養,行業內引進、聘請,構建了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1.2.1 培養專業帶頭人,引領指導專業建設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培養了2名專業帶頭人。兩年來,專業帶頭人主編了2本校本教材,指導編寫了1本實訓教材;參與了3項科研課題;撰寫了5篇論文;獨立承擔著3門核心課程的主講任務。同時,擔任課程組負責人,主持編寫教學大綱及課程標準,并通過“傳幫帶”的形式培養指導骨干教師、青年教師。
1.2.2 培養骨干教師,使其成為專業建設的核心力量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3名骨干教師均獨立執教1門以上的核心課程;主持或參與科研課題4項,主編或參編教材5本,撰寫論文十余篇;積極參與教師業務競賽活動;承擔指導2名青年教師的工作任務。兩年來,骨干教師分赴國內外參加各級各類專業學術會議和培訓,赴高校、醫院進修,更新教學理念,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綜合素質,成為專業建設的核心力量。
1.2.3 培養“雙師型”青年教師,儲備專業建設的后備力量 培養青年教師是師資隊伍建設的保障。在專業建設中,嚴格落實聽課、評課制度;鼓勵青年教師參與科研,每年有1篇論文發表或交流;指定專人指導青年教師;激勵青年教師考取行業資格證書。目前,我專業5名青年教師均獲“雙師資格”。
1.2.4 聘請行業專家兼職教師,優化師資隊伍 依據教學需求,聘請醫院或其他院校相關專業人員為兼職教師,返聘退休的資深教師承擔教學任務或指導教學工作。兼職教師除承擔教研室授課任務外,還積極參與課程建設、教材開發、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等工作,為優化師資隊伍起到了積極作用。
我們積極加強院校合作,制訂編寫了實習計劃及大綱、實習管理制度、學生實習手冊等教學資料。同時,增加校外實訓基地數目,根據專業定位,在校學習期間穿插醫院見習,使學生熟悉崗位工作流程和專業領域格局,提高行業參與度。頂崗實習采取學校統一分配和學生自行聯系兩種途徑,學校統一分配主要是條件優越的“三甲”醫院,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學生自行聯系主要是基層單位,從而適應社會的用人需求。兩種實習途徑使學生在具備專業核心能力的基礎上鍛煉了職業能力、拓寬了就業途徑,實現了實習與就業崗位相統一[1]。
我校的中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著問題和不足,一些工作需要繼續完善。
示范校各項改革方案的實施尚處于探索、實驗階段,成效有待確認。專業建設改革需要繼續參照國內、省內相關改革建設情況,取長補短,廣泛調研,增強成果的科學性、系統性[2];需要加強機制建設,完善質量監控體系,確保改革后各項工作制度化、規范化;需要加強專業建設的實踐工作,通過撰寫相關文章、著作論證改革成果;需要設立課題,追蹤實習單位、用人單位、畢業生的資料,量化社會服務質量。
目前,中職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地位尷尬,醫院檢驗科室是畢業生的主要去向,科室工作人員學歷層次眾多,中職生無疑是最低層次的。特別是隨著臨床檢驗儀器的自動化,對臨床檢驗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儲備要求越來越高,為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需要提升辦學層次。
專業的發展需要全面落實院校合作,只有落實院校合作機制,使得校內教師的臨床進修制度化、臨床工作人員校內授課常規化,即實現檢驗工作人員、教師雙向流動,才能真正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檢驗專業實驗設備、儀器昂貴,落實院校合作,實現臨床與教學的實驗設備、儀器共享,既節約了資金,又縮短了校內教學與臨床工作的差距。落實院校合作,有利于建立與崗位能力標準一致的實踐教學考評體系,保證學生學有所用,為實習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示范校專業建設的課程體系改革、教學資源庫建設、院校合作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教師的科研工作,但這些工作更多是為了完成任務,教師承擔科研的積極性并沒有真正被調動起來。專業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今后需要加強3個方面的鍛煉:一是撰寫論文,主要是從教育教學實踐工作出發,對教育教學現象多做理性思考,做教育教學活動的有心人。二是編寫相關教材,特級教師錢守旺曾說過:“能否理解編者意圖是衡量教師理解教材深淺的一個重要標志。”教材編寫就是教師對教學反饋、教材理解、教材應用的綜合處理過程,是提升教師素質的重要手段。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學校為教師創造更多的機會。三是研究課題,我校為醫學類職業院校,教師的課題研究不要僅局限于教育教學,也可以拓展到專業領域。
專業建設是教學工作內涵建設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是提高學校辦學水平的基礎。兩年來,我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建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這些成功經驗將被繼續應用,但專業建設是一項艱苦復雜的工作,需要不斷探索與實踐,未來還需要投入極大熱情,付出艱苦努力,準確把握學科發展方向,抓住機遇[3],從而促進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不斷發展。
[1]刑艷,唐中,蔣興亮,等.醫學檢驗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6(3):228-229.
[2]唐陶富,桂重陽,楊曉斌.高職教育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建設改革與實踐[J].中國醫學創新,2012(36):153-154.
[3]李會強,李昕,劉運德,等.構建特色專業,促進檢驗醫學快速發展[J].檢驗醫學教育,2009,16(2):1-4.
G40-03
A
1671-1246(2015)12-0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