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燕
(安陽師范學院 河南 安陽 455002)
新農村建設視野下農民創業教育的思考
劉曉燕
(安陽師范學院 河南 安陽 455002)
摘要: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構想下,培養新型農民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根本目的。創業教育可促進農民素質的全面提升,是培養農村經濟發展所需新型農民的必然選擇,其必要性還來自于改善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等方面的現實要求,應該成為農村職業教育的關鍵命題。農民正在發生的一些質的改變,使創業教育的開展有了可行性。在農村開展創業教育,需要在管理體制、教育觀念、課程設置、培訓模式等方面協同發展。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民;創業教育;農村職業教育
在我國,鄉鎮面積占國土面積的90%以上,13億人口約有8~9億在鄉鎮,故農業、農民、農村問題始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由于種種原因,我國農村經濟近年來發展相對遲緩,加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直接影響了我國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以及整個社會現代化建設進程。也就是說,農村經濟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難點。
農村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原因盡管很多,但從現代經濟學的視角來說,人力資本存量不足,高素質人力資源的匱乏是根本原因。正如舒爾茨在《論人力資本投資》一書中所說:“土地本身并不是貧窮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質卻是決定貧富的關鍵。”也就是說,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必須抓住“人”這一關鍵要素。農民是農村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人力資源,培養出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是問題的根本所在。
培養新型農民的本質意涵體現在對農村經濟發展中人力資源的開發上,由此促進整個經濟的發展。基于此,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新型農民。
第一,在學習意識方面,新型農民關注并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他們不滿足自身的生存狀態,主動進行多種形式的學習,能夠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現自覺的發展。第二,在際的知識與能力方面,新型農民應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關注自身際技能和能力的提高,自覺意識到其技能和能力的經濟功能。也就是說,在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懂得相應的技術后,能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明晰自身的優勢和偏好,能夠對自己的生活和生產進行合理的經營與管理,從而使知識和技能可以轉化為生產踐。第三,在觀念意識方面,新型農民應該破除小農思想,擁有更開闊的視野,具備一定的創新和開拓精神。如果單純地擁有技術而缺乏開創事業的意識與創新的精神,那么,還只能停留在較低的層面上。
教育經濟學的研究以及對大國興衰背后教育發展的現考察,已經證明教育是關系到社會人力資本總量和高素質人力資源開發的關鍵。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核心障礙是人力資源匱乏,這種局面的形成與農村教育發展滯后有著內在的關聯。農村教育的落后不僅表現在基礎教育上,更與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直接有關,其中創業教育的不充分也是重要因素。
在我國,創業教育的興起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最初對創業教育的關注大多停留在高校,指的是通過創業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其踐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創業教育的質是關注人的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在農村職業教育中,由于教育理念和際情況的制約,針對農民進行的創業教育未受到充分的重視,發展緩慢。但是,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在農村職業教育中開展創業教育,不僅可以充分體現職業教育自身的宗旨與特質,而且由于創業教育對創新能力和開拓精神培養的重視,可以促進農民素質的全面提升,有利于農村經濟發展中所需新型農民的培養,體現出鮮明的現意義和時代性,應該成為農村職業教育的關鍵命題。
(一)著眼于新型農民的培養,農村創業教育的“當為”
首先,是改變農民素質相對落后現狀的現需要。人是經濟發展的首要資源,農村經濟發展,首要資源是農民,農民問題的核心是素質問題。當前,我國農民的素質狀況仍不容樂觀,具體表現是:第一,文化素質偏低。我國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表明,到2006年底,農村勞動力中未上學的占6.77%,小學文化程度的占32.6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53%。可以看出,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程度主要以初中以下為主,占總人數的88.96%,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11.04%。研究表明,與沒有接受過教育的勞動力相比,小學文化程度能提高勞動生產率43%,中學文化程度則能提高勞動生產率108%。農民要成為農村經濟建設中的主力軍,就必須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第二,思想觀念落后。由于文化水平偏低,與外界的聯系相對較少,因此,很多農民的思想觀念較為落后,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突出的表現是很多農民不能很好地認識到教育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往往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職業教育。由于缺乏相應的職業教育培訓,所以只能從事一些強度高、簡單重復的體力勞動,這種勞動性質成為自身發展的根本阻礙。第三,生產經營理念滯后。很多農民的生產經營方式還停留在較為原始的狀態,依靠傳統的生產方式,靠天吃飯。農民對先進的生產經營理念了解很少,談合理配置生產資源更是奢望。第四,科技水平偏低。當前,我國農民的生產活動還主要依靠體力勞動,農民的科學意識和科學技術水平較低,導致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不高,很多農民不具備現代農業生產所需的科學技術與能力。因此,要推動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就應加大對農村教育與培訓的投入,增加農村人力資本的有效供給,而創業教育是重要的途徑。
其次,是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現需要。農村人口過多,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村勞動力所占比重較大,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對河南省內67個傳統農區縣的人口壓力測算表明:在67個傳統農區縣中,有65個面臨相當大的人口壓力,其中處于高壓力的區縣有 52個。由此可見,我國農村普遍存在人口過多的情況,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為3.26億,占全國勞動力的42.6%,而在發達國家,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一般在10%以下,如2004年,美國為1.6%,日本為4.5%,“亞洲四小龍”的韓國為 8.1%,而我國為46.9%。我國農村人口很多,但耕地面積卻十分有限,人均耕地僅有1.2畝,是世界水平的1/4,并且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耕地正以每年400~700萬畝的速度減少,使得人多地少的矛盾更為突出。所以,經濟結構的單一成為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因素。創業教育可以拓展農民的生產領域,使其逐漸脫離對土地和農業生產的依賴,從而在其他產業類型方面不斷發展,從而改變農村經濟結構單一的局面。
再次,是發展方式變革的現需要。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農村發展研究所對我國農業投入產出比進行研究后的結論是:我國農村是典型的高投入、低產出。農業全要素投入(包括化肥、農機、柴油、農藥等)的產出比近20年來在逐步下降。這種高投入、低效益的增長,顯然不是我國農村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所應選擇的道路。如果扣除對農業生態環境的破壞,我國綠色GDP會比公布的GDP數字低4個百分點以上。針對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質量不高導致能源短缺、環境污染、人力資本資源匱乏、自主創新能力低下等問題,鼓勵農民在特色農業、家庭工業、服務行業、休閑旅游業等領域開展多種形式的自主創業勢在必行,應引導農民將就地創業與外出創業相結合,把縣城、中心鎮打造成農民創業的主要舞臺,逐漸在鄉鎮培育現代企業,從而逐漸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發展循環經濟,尋求推進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多樣化路徑。近年來,農村勞動力輸出現象非常普遍,這種做法在直接意義上無補于農村經濟結構的改善,無力承擔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任。但必須看到,勞動力輸出已經將大量的資金帶回農村,為農民創業提供了物質基礎。基于這種現,在農村開展創業教育可謂正當其時。
最后,是促進農民增收的現需要。增加農民收入是新農村建設的五大目標之一,是現農村經濟增長及經濟發展,進而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的直接渠道。在當前的經濟背景下,社會和個人經濟受益的增加主要依賴于人力資本的提升。人力資本存量越大,即人口與勞動力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產能力越高,勞動力質量便越高。從靜態的角度看,這便意味著在人口和勞動力數量一定的條件下,一個國家有效的勞動投入會增加。從動態角度看,則會向外擴展勞動邊際產出曲線,帶來人均產出和勞動生產率的不斷增長。不僅如此,相對其他資本投入邊際效益遞減的特征,人力資本投資還具有邊際效益遞增等方面的獨特優勢。根據舒爾茨的觀點,在人力資本構成中,最主要的是教育投資,因此,義務教育和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是提高農民人力資本的現需要。針對農民的創業教育有助于農民由簡單勞動力向復雜勞動力、由一般勞動力向專門勞動力轉化,為其增收提供直接的支持。從某種意義上說,基于創業能力提升的增收才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可以促進農民收入的可持續穩定增長。
(二)開展創業教育,培養新型農民的“可行”
第一,我國農民受教育水平在逐年提高。隨著我國教育的發展,農民的受教育年限有了明顯提高。國家人口計生委2011年10月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1》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提升至9.8年。由此可見,雖相對城鎮居民尚有差距,但農村勞動力受教育水平的逐步提高是客觀事。農民整體教育文化素質的提升,要求農村職業教育在做好職業技能培訓的同時,應該針對一些有文化、有追求的農民進行更高層面的教育,有效的創業教育是現之選,同時也是可行之選。
第二,農民的自我現意識在增強。從溫飽到現自身價值,從外出打工到現自己的創業夢想,我國的農民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農民就業意識的轉變預示著我國農民開始關注自身價值的現。當前,農民外出務工已經從20世紀80年代的單純依靠出賣體力勞動轉向更強調技術性就業,不再滿足于低端和重復性的體力勞動,更強調自身價值的現,并期望有更高的成就。著眼于農民對更高教育層次需求的滿足,在農村職業教育中開展創業教育已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外在要求,學習者的愿望是教育成功最重要的內在動因,創業教育也具有了較大的可行性。因此,應充分借助創業教育培養農民的創新意識、創業知識技能,指導農民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從而現農民更高層面的發展。
(一)明晰教育觀念,確保創業教育的突出優勢能得以彰顯
第一,創業教育要全面提升農民素質,而不僅僅局限于職業技能的培訓。如前所述,新型農民已經不僅僅是掌握一技之長,或僅僅停留在對社會適應層面上的群體,而是要追求自身全面、自由發展的一代人。而傳統的農村職業教育往往只停留在對“人力”的培訓上,這種格式化的職業培訓已經不能滿足新型農民發展的需要,必須在農村職業教育中單設創業教育的課程,并注意在傳統培訓模式中滲透創業意識、創業知識與能力、創業人格的教育,以此為契機全面提升農民素質。第二,要通過創業教育改變農民傳統守舊的思想觀念,突破傳統的小農思想,使其具備敢于開拓創新的意識,為自身更高的提升打下基礎。第三,要通過創業教育為農民的生產經營注入新的理念,只有在生產經營中融入新的觀念,才能謀求生產與發展的全新轉變,并現生產經營與自身素質的可持續發展。第四,要通過農村職教中的創業教育達成農民的自我現。創業教育要力圖促進農民更全面、更自由的發展,提高其個體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這些能力與素質也正是新型農民必須具備的。
(二)根據“三農”具體情況,設置有針對性的創業課程
第一,要堅持創業課程的開設面向“三農”需要。在農村職業教育中施創業教育,是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提高,因此,創業教育課程要強調面向現,特別是面向農業、農村和農民的際需要,課程設置的針對性要求更強,比如嘗試“訂單式”課程的創設等。第二,要增加與市場經濟和創業法律相關的課程,促進農民市場意識和法律意識的提升。農民創業不僅缺乏相應的科學技術,更缺乏對市場的認識和分析能力以及與創業相關的法律常識。因此,農村職業教育中的創業教育應該開設相應的市場經濟與法律方面的課程,讓農民通過課程的學習,對當前的經濟狀況有一定的認識,增強對市場的分析和把握能力,形成自覺的守法意識,并學會用法律保護自身的經營活動及切身利益。第三,要重視踐課程,注重創業過程中的跟蹤與指導。農村職業教育中的創業教育目標是農民際創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因此,創業教育最終要落到創業踐中。培訓機構和管理部門應加強對農民創業過程的跟蹤與指導,提高農民的創業踐能力,讓教學更具針對性。
(三)充分考慮農民的生產需求,實行靈活的教育教學方式
在農村開展創業教育必須與農民的生產踐緊密結合,根據農村勞動的時間特點安排靈活的教育教學方式和時間。第一,在培訓方式上,農村職業教育中的創業教育與高校的創業教育存在較大差異,要更突出教育內容的踐性與用性,對創業理論的學習可相對淡化,因此,創業教育的開展方式不能局限于課堂講授,而應通過創業踐活動培養農民的創新意識與創業知識、能力,更側重于從踐到踐,繼而再從踐到理論,也即是說,踐能力的養成是根本,理論學習所起的作用是對創業踐的奠基和提升。基于此,在創業教育中,應采取產教結合和校企結合等方式,如深入創業踐一線進行地考察與學習,聽取一些具有創業踐經驗者的創業歷程與體會等。第二,應采取以非正規化的培訓為主的教育教學方式。非正規化培訓已經成為國外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之一,這種培訓與學習方式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的發展。第三,針對農村、農民的創業教育的時間安排也應充分考慮農村生產的特點,注重充分利用農村的農閑時間。
(四)與高校結合,提升創業教育層面,實現“三農”可持續發展
農村創業教育如果缺乏專業引領,新型農民的培養就會受的一定的制約,因此,對一部分有更高追求的農民,農村創業教育承擔部門和單位應該與相關高校結合,不斷優化創業教育的整體層次。這種結合有利于促進農民發展的質變,通過更高層次的創業教育培養農民正確的發展觀與價值觀,最終現我國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而言,可借助高校、尤其是農業高校與農民創業經濟體的結合,增強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適應性,共同培養人才,使農民學習方式現理論與踐的無縫隙對接。
參考文獻:
[1]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76.
[2]馬建富.職業教育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的經濟功能[J].職教論壇,2004(9).
[3]易偉.基于農村教育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05.
(責任編輯:王恒)
Reflections on Farme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LIU Xiao-yan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Anyang Henan 455002,China)
Abstract:In the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strategic conception,it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and fundamental purpose to cultivate new farm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an promot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farmers,and it is a necessary choice to cultivate the new farmers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It is also necessary for improving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ransforming the development modeand so on,so the farme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hould be the key of rural occupation education.Some qualitative changes of the farmers have taken place,so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feasible.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the rural area needs coordinate development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the concept of education,curriculum,training model and so on.
Key words:new rural construction;farmer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rural occupational 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5)05-0045-04
作者簡介:劉曉燕(1975—),女,安陽師范學院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