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春
摘 要:為提高德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聊城市技師學院積極進行德育教學工作改革實踐,形成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中學、學中做的“361”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本文從三個方面,對361德育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高效 能力 模式
為了給學生創設一種活躍的學習環境,通過學生樂于參與的活動,在教師的啟迪和幫助下,使學生在快樂體驗的過程中,提升道德修養,聊城技師學院開展了“361”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
一、“361”德育教學模式改革的現實依據
當今技校生的理論基礎底子薄,學習興趣低,動手能力也較差。學校原來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模式,導致學生不愿學習的現象較為普遍。上課時,有的學生睡覺、玩手機,課堂死氣沉沉,更談不上提高課堂效率。學生學不透知識,不能熟練掌握技能,綜合素質較差,用人單位不愿接收。為改變這種狀況,筆者學校探究了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提出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先試行,再修訂,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形成了較為成熟的“361”德育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二、“361”德育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含義
1.“361”德育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
“361”德育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就是“三個改變,六個解放,一個核心”。“三個改變”是指:教師角色改變,學生角色改變,教室功能改變。“六個解放”是指:解放學生的頭腦,解放學生的雙手,解放學生的眼睛,解放學生的嘴巴,解放學生的空間,解放學生的時間。“一個核心”是指: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好起來。
2.“361”德育高效課堂教學模式表現形式
在課堂時間上,每節課45分鐘要按照3:6:1的比例分配,即:教師講課時間不超過30%,學生自主學習達到60%,成果測評占10%。在學生組織上,要劃分小組,每組優秀學生占30%,中等學生占60%,較差學生占10%。分組教學可以培養小組成員的團結協助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優化和保障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361”德育高效課堂對教師和教學環境的要求
1.對教師的要求
(1)361高效課堂對教師素養的要求。教師在課堂中始終富有激情并充滿自信,在內心深處熱愛學生,熱愛職業教育事業;講課過程要有知識性、趣味性、激勵性;要充分體現對學生的信任、尊重;要善于運用微笑、眼神等肢體語言;要有恰當處理教學失誤、教學環境突變、學生意外回答的機智。
(2)課前準備。集體備課與個人備課相結合;合理設計導學案;導學案提前1~2天發放;教師提前3~5分鐘到教室,提前板書學習目標,與學習小組長交流;教師核查學生人數,做好記錄;填寫教學日志。
(3)教學環節。
第一,導入新課并陳述學習目標。
第二,個人自主學習環節:按照導學案上自主學習的知識點,自我梳理、互批導學案。
第三,小組合作探究環節。教師分配各小組展示詮釋和點評質疑內容;隨時點撥學生探討中的困難和疑惑。
第四,展示詮釋環節。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展示完畢后,每個小組另派一名代表詮釋本小組展示的內容;學生裁判給展示詮釋組評分。
第五,點評質疑。其他小組派代表點評質疑本小組展示詮釋的題目,教師適時點撥引導。
第六,指導評價環節。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給予知識的糾正和補充;根據課堂表現確定優秀小組和優秀個人。
各個教學環節沒有明顯的界線,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或交叉或融合進行。
2.對教學環境的要求
“361”德育課堂教學模式要求對課堂前伸后延,強調教育情境的創設,整個教學是開放式的。因此,要根據不同的教育主題、內容創設不同的教育情境。在課前做好活動道具等教學資源的準備,在教學場所要求有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以便能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設聲、光、色的情景,對課堂氣氛進行渲染。
“361”德育課堂教學模式以合作為核心,以參與為過程,以成長為目標,是對德育途徑和教學方式的創新。“361”德育教學模式強調德育教學活動在于互相溝通,在于激發學生的合作精神,有效改變了傳統的教學過程的“灌輸式”“填鴨式”的做法,形成了“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局面。“361”德育課堂教學模式強調營造“動態的、開放的、合作的、高效的”課堂。這對于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的心理品質和綜合素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361”德育教學模式下,學生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得到普遍提高,職業能力明顯增強,就業競爭力明顯增強,畢業生普遍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作者單位:聊城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