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林
摘 要:本文探討了機械類專業以教學產品為建設載體,“校中廠”建設模式改革的措施與手段,提出要結合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強化制度與內涵建設,提升專業的整體實力。
關鍵詞:機械類專業 校中廠 建設模式
課 題:本課題來源于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課題,課題名稱《機械類專業校中廠建設模式改革與實踐》,課題批準號:JG14EB012。
在當前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大背景下,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是專業改革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筆者所在學院被列為遼寧省職業教育創新型實訓基地建設項目,近年來按照“校中廠”的模式對這一領域做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主要做法如下。
一、大力研發教學產品,作為實習實訓的載體
結合機電工程系現有的數控技術、機械設計與制造、模具設計與制造等專業的特點,按照“引產入教、雙證融通、四個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充分的本區域船舶制造與配套產業發展人才需求調研、論證和分析,依托行業專家、企業精英、工程技術人員、一線生產人員,在現有的船用平肩接頭、船用螺紋接頭、法蘭盤等三種典型實訓教學產品的基礎上,我們針對數控技術、船機制造工藝與設備等專業進一步開發出船舶救生設備軸承座、船用導纜孔座銷軸、船用注油器本體等教學產品;針對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開發出扳手、儀表盒、泳裝衣掛、T形絲母、模具墊塊等教學產品;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專業將CA6140車床裝調維修、空氣壓縮機常見故障檢修等內容開發為教學產品。各教學產品不僅能夠覆蓋本專業教學內容與職業崗位核心技能點,同時通過教學產品的生產將各專業的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加工過程涵蓋了數控車加工、數控銑加工、普通機床加工、線切割機床加工等多個領域,所用加工設備通用性好,工藝難度適中。各專業間彼此配合,一同完成教學產品各工序的生產實訓全過程。
二、強化“校中廠”制度建設
我們按照建設“校中廠”的原則,強化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制定并落實相關制度,保障產學研相結合,實現教學、科研、生產協調發展。為模擬真實企業生產的流程,制定了《機電工程系產學結合生產操作流程》《產學結合加工件流程跟進單》《產學結合工時定額》等文件及制度。制定并實施《機電工程系校內實訓管理制度》,全面實行“6S”管理,各實訓中心與實訓室制定了本部門管理制度與設備操作規范。制定了《校內實訓中心安全管理制度》,強化對人員與設備的安全管理。進一步加強對實訓中心各設備的日常維護保養,學生損壞設備要填寫《設備維修申報表》,并及時進行維修,保證實習實訓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進一步強化對學生實習實訓的管理,落實《機電工程系學生校內實訓管理制度》,學生在實習前要簽訂《機電工程系校內實習安全保證書》,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
三、改革實訓教學內容與手段,實現工學結合
我們將教學產品所蘊含的知識點、技能點在相關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加以講授,并在學生實訓中將該教學產品作為實訓類的零件,由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教學產品生產的全過程。以教學產品船用平肩接頭為例,在數控編程與加工課程中就以該零件為載體,講授數控加工工藝與程序編制方法。在實訓教學環節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分組按照工序完成該零件加工的全過程。針對泳裝衣掛等模具類的教學產品,模具專業的學生負責產品的模具設計,機制、數控專業的學生完成開模制造,最后模具專業的學生利用注塑機完成成品加工。由此以教學產品為紐帶,將理論教學、實訓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我們按照“基于工作過程導向模式”進行了課程開發,將相應國家職業標準的知識要點與操作技能分散細化到學習情境與學習項目中。探索體現崗位專業能力的學生學習質量考核評價體系,以過程考核為主,綜合評價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以專業能力考核為中心,采取理論筆試、技能考核、項目測試及行業打分相結合的多樣化手段,對學生進行考核與評價。
四、改革“校中廠”運行模式,提高專業整體實力
在“校中廠”運行過程中,我們不僅將其作為校內實訓基地,而且通過將企業真實生產任務或典型教學產品作為教學載體,將課程建設、師資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緊密結合,保證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與技能培訓交叉進行,同時探索以教學產品為載體進行一體化教學過程中不同專業、不同學期、不同項目的銜接,提升教學產品的加工收益。在這一過程中,“校中廠”的設備常年運行不間斷,教師的科研開發與技術服務伴隨著“校中廠”的教學與生產同步進行。同時,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長效運行機制,保證了服務能力的不斷強化和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
(作者單位:渤海船舶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