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婕妤
摘要:本文將蘇北地區師范類音樂教育的歷史發展分為專科和本科兩大部分進行梳理和總結,從中找出它們在歷史演變中的異同點,各自的優勢、特點和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方案,為蘇北地區師范音樂教育的發展提供可參考的意見。
關鍵詞:蘇北 師范 音樂教育
在人類有文字可考的漫長歷史中,教師這個職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職業之一。西漢揚雄在《法言·學行》中曾說:“師者,人之模范也”,在我國教育史上第一次把“師”與“模范”聯系起來。我國古代未建立系統的師資培訓制度,但從偉大的教育家孔子開始,通過“面授生徒”等形式,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師資,使我們中華民族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得以源遠流長。
一、蘇北地區師范音樂教育的發展歷史
筆者把蘇北地區分成徐、淮、連三大區域,目前師范類本科院校有3所,分別為江蘇師范大學、鹽城師范學院和淮陰師范學院;師范類專科學校有6所,分別為徐州高等師范學校、運河高等師范學校、鹽城高等師范學校、阜寧高等師范學校、宿遷高等師范學校和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民國成立后,國體的改變帶來了師范教育的改革。1912年9月國民政府頒布的《師范教育令》規定:師范教育分中、高兩級,將學校名稱一律由“學堂”改為“學校”。高等師范學校以培養中學、師范學校教員為目的,并將高等師范學校改為國立。由于政治、經濟、地區發展不平衡等方面的因素,蘇北地區的高師音樂教育起步較晚,發展也較為緩慢。在上述專科學校中,徐州高等師范學校創辦于1906年,算是時間最早的;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創辦于1914年;阜寧高等師范學校創辦于1920年,運河高等師范學校創辦于1928年;鹽城高等師范學校相對較遲,于1941年才建立。這五所學校是蘇北地區創辦較早的專業培養音樂師資的學校。
五四新文化運動爆發以后,學校教育改革的新高潮隨之出現,這一局面將中國教育的發展帶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在這一時期,學校教育的改革以向西方學習為主要特點,在教育理論上主要受實用主義的影響。教育界根據社會發展新形勢的需要,經過深入研究和討論,于1922年提出了學制改革方案。這一時期,師范學校均紛紛易名,如運河高等師范學校初名“中央大學區立東海中學鄉村師范科”,1932年鄉師科獨立建校,定名“江蘇省立灌云簡易鄉村師范學校”。1934年9月,遷至邳縣運河鎮,易名“江蘇省立運河簡易鄉村師范學校”。五四運動至抗日戰爭爆發前,師范學校和簡易師范學校的課程設置大致分為三種:一是基本學科,如音樂;二是師范專業科目;三是為“適應管教養合一之要旨”而設立的科目。這樣的設置是基本學科與專業訓練科目并舉,優點是切合實際,師范生在校所學的課程能夠在畢業后服務于中小學校教學的需要。
抗日戰爭爆發后,時局動蕩,導致許多學校遭到破壞,無法正常上課甚至停辦。為解決中等學校師資嚴重缺乏的問題,1938年國民政府頒布了《師范學院規程》,設立師范學院,專門為中等學校培養師資。20世紀40年代,師范學院在全國范圍設立起來,學校里的音樂專業也逐漸建立起來,我國音樂師范教育有了一定的發展。在蘇北這一片區,音樂系科建立時間均較晚,1952年徐州師范大學(今江蘇師范大學)成立,1992年成立音樂系,2006年更名為音樂學院;1987年鹽城師范專科學校增設“音樂系”,1999年學校升級為“鹽城師范學院”,音樂系更名為音樂學院;淮陰師范學院于1997年建立音樂系,2009年更名為音樂學院。從這些本科院校的歷史沿革中能夠看出,它們都經歷了從專科學校提升到本科院校,從系到院的轉變,發展過程都極為相似。
自國民政府將美育列入學校教育的宗旨,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主要內容受到各所師范學校的重視,中等師范學校普遍開設音樂課。“五四”運動之后,美育更是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我國高師音樂專業建設的初創時期,正是在此階段,我國相繼有了培養中等學校和高等學校音樂師資的專門院校。
二、蘇北地區師范音樂教育的現狀
(一)五年制師范教育的優勢與困境
從中等師范學校基礎之上升格而來的五年制師范教育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這些學校從事教師資培養100多年,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和豐碩的辦學成果。第二,五年制師范繼承了原中師的招生制度,在錄取前要對考生經過面試和專業加試等諸多環節的考核,招生制度較為獨特。第三,五年制師范教育堅持面向小學,師范性明顯,具有明確的辦學方向和穩定的職業取向。但是,優勢與困境共存,五年制師范學校目前也存在著許多弊端。首先,近幾年學校的生源數量和質量有明顯的下滑,選擇報考師范的學生越來越少,一些成績較差、素質較低的學生因師范學校的門檻較低而入學就讀。第二,20世紀50年代開始,小學教師的培養逐步被納入了高等教育的范疇,未來小學教師學歷提升至本科甚至是碩士研究生都將是一種趨勢,所以這就導致五年制大專畢業生的學歷層次偏低。第三,由于蘇北地區各中小學校的主要教學重點是語文、數學等科目,對音樂教育不夠重視,嚴重影響了師范學校的音樂教育。
(二)高師音樂教育的現狀與對策
與五年制師范教育一樣,自1999年擴招以來,音樂教育專業的規模在不斷擴大,但是,在考生整體水平沒有明顯提高的前提下,只能依靠降低錄取標準,這就導致生源素質依舊沒能提高。第二,與發達的蘇南地區相比,經濟狀況帶來的就業前景,便利的繼續深造機會,將學生的目光往蘇南地區吸引。第三,師范類院校不再頒發教師資格證書的事實,必將影響今后蘇北地區音樂教育專業的吸引力。第四,由于受專業院校辦學模式的影響,蘇北地區高師音樂教育存在著重技巧輕理論的的傾向,師范性突出不夠。高師音樂教育出現了與中小學音樂教育改革不相適應的滯后現象。
蘇北地區高師音樂教育擔負著本地區中小學音樂教師培養的重擔。現在各個高校的音樂教師和管理者,都應努力探索提高辦學效率的方法和策略,讓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走出現在的困境,在“質”和“量”兩方面都取得良好的進展。
三、結語
20世紀初,蘇北地區的中等師范學校相繼成立、發展,逐步成為今天的高等師范學校。而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涌現于20世紀90年代。總的來說,蘇北地區師范音樂教育的歷史不夠悠久,發展速度緩慢,整體水平有待提高,但在近年來的不斷創新與改革中,努力尋求出路,積極改善自身的辦學規模、辦學層次、師資隊伍、教學設施等,為蘇北地區小中小學、幼兒園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音樂教師。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4年度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一般項目,項目編號:2014YYB034,起止年月:2014.5-2015.5。
參考文獻:
[1]伍雍誼.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吳定初,潘后杰,王典奎,劉世民.中國師范教育簡論[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3]姚思源.新世紀我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改革發展新動向研究[J].中國音樂教育,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