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雄
【摘 要】反思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探索行為,是一種再創造的學習。根據化學教學中各環節特點給予學生具體的反思方法、反思內容指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自主性,使學生學會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化學學習效率。如何培養學生的化學反思學習能力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內容。
【關鍵詞】反思;問題情境;探究;交流;習慣
初中生學習化學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嘗試錯誤、修正錯誤,從而形成正確的化學概念與知識的過程。在傳統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師把學生當成接受化學知識的“容器”,因此,總是很理想化的認為只要把相關的化學知識給學生灌輸就可以了。在“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轉型中,課堂教學強調的是“以生為本”,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培養初中生的反思性學習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目標。初中生的化學反思性能力一旦形成,有利于他們在以后的化學學習過程中進行自主化、高效化的化學學習,從而提高化學素養。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反思性學習能力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借助問題情境,激活化學反思意識
初中階段的學生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能力還存在一定的欠缺,對內在的知識脈絡與聯系還不甚把握,所以以生為本,借助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就成為了幫助學生開啟化學大門的金鑰匙。例如,一些學生不太理解“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這一內容,甚至以為所有的分子都是大于原子的。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有效地激活了他們的化學反思意識,通過自己的反思,他們在對這個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對所學的化學知識進行了內化,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升華能力,進行反思探究
在幫助學生認識概念時絕不可以零星的理解,只有對其進行全面認識,才可以讓學生印象深刻,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難題,做到學以致用。若是教師要求學生只是背下概念,而不是進行探究和理解,這樣即便學生能夠記住,也并不能在實際的生活中加以遷移,做到活學活用,這樣與沒有學習該部分內容無異。所以,在化學課堂上,教師要對化學本質進行深刻的剖析,讓學生深刻的理解和認知其概念本質。
例如,在學習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本質區別的過程中,區分的重點就是看有沒有新的物質生成,若有就屬于化學變化,若無就是物理變化。水結冰的過程許多學生都以為它屬于化學變化,這時教師應該詳細的給同學們進行講解,冰本質還是水,只是水的另一種形態,在水結冰的過程中并無新物質生成,只是物質本身一種形態的轉化,所以其為物理變化。同樣的道理,通過讓同學們判斷水變成水蒸氣以及燈泡發熱發光的變化類別,讓他們學會知識的遷移,這樣將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引導學生交流,提高化學反思品質
提出問題或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是反思性的重要途徑。例如“氯氣與水的反應”一節中首先結合如下問題要求學生對基本知識進行反思:新制氯水是什么顏色,為什么是這種顏色,氯水為什么不易久置?若久置,成分有何變化?次氯酸的酸性、穩定性、氧化性如何?氯氣遇到干燥的和濕潤的有色布條現象有何不同?新制氯水中滴入紫色的石蕊溶液,現象如何?再與其他知識點的聯系中反思知識的拓展:與氣體的吸收方法、有毒氣體的尾氣處理聯系思考怎樣配制飽和氯水;與溶解度、弱電解質聯系思考新制氯水中微粒種類及濃度大小比較;與氧化還原反應原理聯系思考新制氯水中通入二氧化硫后漂白能力如何變化等等,讓學生先在小組內任選兩個問題,進行交流討論,然后小結反思,找出正確的答案,最后匯報展示。教師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學交流,能夠有效地引發學生對化學現象與化學問題的系統思考,并在這個過程中提升化學反思品質。
四、利用習題資源,培養化學反思習慣
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適當練習來鞏固學過的化學知識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遺忘規律的存在,如果不進行鞏固練習,學生對剛學到的化學知識只能記住很短的時間。為此,我們教師要在結合具體的習題進行強化訓練,促進學生們解題能力與化學知識的同步深化。
例如,在關于溶液濃度的練習題中,諸如“75克濃度為15 %的鹽水和25克濃度為10%的鹽水混合后的濃度是多少”的問題比較常見,強化訓練后學生還是容易計算、回答的。但如果附加一句“溶液倒掉一半,剩下的溶液濃度是多少”,這類問題就有了迷惑性,不少學生會出現錯誤。這時教師不必急于糾錯,而是先讓學生進行自主討論、反思,等他們找出錯誤之后自然會加深對該化學知識的理解。學會對自己的解題錯誤進行反思,當學生經過這樣的培養,他們的化學反思習慣自然能夠得以有效培養。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課后鞏固練習的過程中決不能再走應試教育老路,采取題海戰術,而是要創新。
總之,培養初中生的化學反思性學習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初中化學課學中,教師要善于把培養初中生化學反思性學習能力作為一項重要學目標,并在具體的課堂教學環節中進行有機滲透,從而讓化學課堂更高效。
注:本文為甘肅省 “十二五”2011年度教育科學規劃課題(GS[2011]GHB13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