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元艷
【摘 要】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培養具有漢語言文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新聞文藝出版部門、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教學與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傳方面的實際工作的漢語言文學人才的專業。隨著社會的發展,為了能夠培養出更適合時代發展需求的人才,漢語言文學對自身進行改變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針對社會的需求,針對如何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進行分析。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改進措施
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我國的教育史上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在其長久的教育生涯中,為社會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為社會的發展和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革,漢語言文學專業也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以更好的適應社會的需求,尤其在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上應該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力度。
一、漢語言文學的專業特點
從上個世紀開始,我國就已經出現了一些能夠提高漢語言文學應用性的專業,比如:對外漢語、新聞學等學科。但是,就近年來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調查中發現,其就業趨勢呈下降趨勢。這一現象反射出我國高校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教學方面亟待改進。
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內容上來看,在教學中很少涉及與實踐相關的知識,主要是重點針對學生的對外漢語、語言以及文學方面的分析和應用能力的培養上。
由于目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較差,又缺少大范圍的宣傳,所以,在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進行調研的時候,很多同學不知道自己以后可以從事什么樣的工作。
二、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性
(1)寫作方面的應用。各大高校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課設置上就有關于寫作的理論課程,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理論基礎以及規范的格式。主要設計到文學寫作和一些專業性寫作。
(2)語言規律。漢語言文學專業本身就是一門與語言有關的專業,其對語言文字的處理能力與運用能力上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對于語言規律的運用,主要體現在說話上,比如說我國的官方語言為普通話,但是,并不是每一個公民都能運用好,像貴州的人分不清l和n的發音,福建人分不清h和f的發音,所以,各大高校應該通過語言規律方面的運用,使學生能夠正確地了解語言規律的運用,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
(3)文字理解能力。對文字的理解能力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一種延伸,對語言的學習不僅僅是停留在說和寫上,還要求能夠理解文字含義,在對文字理解的過程中,是對漢語言文學的高度運用,不僅要理解文字的表面意思,還要有挖掘文字深層含義的能力,這就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對專業基礎的掌握比較扎實,能夠將基礎知識運用到實際中來。
三、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重要意義
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化潮流,必須提高對漢語言文學的應用能力。在國際的大背景下,社會需要高素質,綜合能力強的人才,那么能夠對語言高度分析和運用的人才將炙手可熱。因此,必須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
根據教育部門的相關指示,素質教育深化正在不斷的推進過程中,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已經成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強化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綜合素養。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對提高素質化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漢語言文學最基本的運用就是對文字的使用能力,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離不開對文字的使用,所以,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是高度符合教育學科的發展規律的。
四、如何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
(1)改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完全不同于理工專業的學科。它不能通過將簡單的基礎知識灌輸給學生的方式將基礎技能交給學生,而是一個結合教學和實踐的過程。教育部門在對漢語言文學教育的改革時,還應該注重學生在社會上發展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之在走向社會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通過教學方式的改革,改變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
(2)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主要在于對學生對漢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語言是工作和生活中進行交流的主要手段,所以,學校應該注重學生的語言應用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對語言的運用(包括寫作,理解和表達)進行全方位的考核,促進學生對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
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方法還有很多,教育部門和學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創新,不斷摸索前進,不斷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
五、總結
在漢語言的改革過程中,不僅學校和相關教育部門要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積極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也要求能夠自發地在專業素養上不斷提升自己,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以便于更好的適應現代社會,為自身謀求更好更多的發展機會。
參考文獻:
[1]惠茹樂.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問題及分析[J].才智,2013,12(3):95.
[2]靳瑾.淺談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問題[J].教育教學論壇,2013,12(3):186-187.
[3]譚小雨.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問題[J].青春歲月,2014,12(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