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筆者有幸參加了某區教研室組織的一次小升初銜接的語文教學觀摩活動。活動的內容是分別由小學六年級的語文教師和初一的語文教師,面對不同的授課對象,教授同一篇文章——《斑羚飛渡》。
小學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關注的是詞語的運用,句子中某種修辭手法的學習;初中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關注的是整篇文章的文本閱讀。兩堂課都很精彩,博得聽課教師的一致喝彩。據活動的組織者介紹,這兩堂課應該都是當下各學段的語文教學的高水平呈現,不管教學方式如何,教學內容的選擇都具有普遍意義。
筆者也覺得這兩堂課各有各的精彩。不過,再結合筆者所教初一學生的實際寫作狀況,細細想來,覺得其中似乎隱藏著一些問題亟需解決。
這是從某位初一學生的隨筆中摘抄的一段:“大家都應該認識冰心吧。她出生在一個具有愛國、維新思想的家庭中。在我的書柜中,就放著幾本冰心奶奶寫的書……”這幾個句子之間并沒有什么關聯,但卻出現在同一語段中。類似這種前言不搭后語、寫了上句不知道下句寫什么的情況在學生的作文中比比皆是。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結合那兩節語文課,筆者認為:初一的語文教學直接上升到引導學生進行文本閱讀的高度,這與小學六年級的詞句教學隔著很遠的距離,小初的銜接是跳躍性的。雖然《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和初中低年級學生的語文能力應達標準有著比較細致的分解,但是,現實教學過程中,初中伊始階段很少有人真正去關心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否真正達到了所處學段應有的標準。因而,也就造成了這樣的現實狀況:初一語文教學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著相當大的不切實際的“飛渡”。造成這種“飛渡”的原因是《課程標準》是不同學段學生應達能力的標準呈現,而如何通過教學使學生達到這種能力,很多教師并不是很清楚。小學六年級教師和初一教師可能只關心自己教了些什么,而教的這些是否具有銜接性,則不在考慮范圍內。那么,初一的語文教學和小學六年級的語文教學如何銜接?銜接點在哪里?只要仔細分析兩堂課教授的重點,就不難看出,從詞句的教學直接“飛渡”到文本的解讀,中間少了語段的教學。而這種“飛渡”,造成剛步入初中的孩子缺少對語言的系統訓練,直接導致文章看不懂,作文不會寫;甚至,對語文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影響之后的學習。
因此,在小學的第三階段(5、6年級),語文教師應該關注語段的教學。進入初中,尤其是初一,語文教師也應該在教學中強化這種教學。
一、什么是“語段”
語段也叫句群,是幾個在意義和結構上有密切聯系的各自獨立的句子組成的言語交際單位。說得更具體一點,語段是在語義上有邏輯關系,在語法上有結構關系,在語氣上銜接連貫的一群句子組合而成的大于句子、小于段落的語言單位。
二、為什么要重視語段教學
劉勰曾用“外文綺交,內義脈注,跗萼相銜,首尾一體”來形容句子和句子的聯系。[1]老舍也曾經說過:“一句與一句之間的聯系,應該是邏輯的、有機的聯系,就跟咱們全身的血脈一樣,是一貫相通的。”[2]一篇好的文章或好的段落總是由那些獨立而又有邏輯聯系的若干句子巧妙地連綴而成。所以,閱讀并理解一篇好文章,必須從語段分析入手。語段一頭聯系著句法,一頭聯系著章法,從閱讀的角度來說,只有了解了語段的結構和中心意思,才能準確清晰地理清文章的段落層次,才能快速透徹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從寫作的角度來看,調整好語序,組織好句子,有條理地表達思想情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如何在初一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進行語段教學
(一)重視語段教學的主體位置
每堂語文課都要穿插語段教學的內容,哪怕一節課只引進一個語段也好。要做到一貫堅持,從不間斷。
(二)把握語段教學的方式方法
語段學習,首先要認識語段的表達方式。初一階段,主要引導學生掌握記敘與描寫兩種表達方式。學生在辨別記敘與描寫上并沒有顯示出太大的問題,在此,不多討論。
其次,要能分析語段中各句子之間的關系,把握語段的中心句,概括語段的中心意思。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看不懂文章的原因在于對文章的結構層次看不分明。筆者也嘗試著選擇重點文章讓學生理清文章結構層次,可是效果并不明顯。仔細分析,發現學生不會分析語段,無法說出某個語段的中心意思,也看不出語段與語段之間的關系,當然就更理不清全篇的結構層次了。其實,分析語段是有章可循的。考察語段的組合,可概括為兩個大的類型:其一,關聯詞組合;其二,語意組合。
1.關聯詞組合
首先,要在實際教學中幫助學生積累語段的8種類型,分別是:并列語段、承接語段、轉折語段、選擇語段、遞進語段、因果語段、條件語段、解說語段。
其次,教會學生尋找關聯詞。關聯詞對單層的或較少層次的語段分析起著“標志”的作用。一般情況下,關聯詞語只出現在語段后續句的句首,用以引出下文。
如:
(1)“放在哪兒了?拿出來我看看。”媽媽好像看出我在撒謊。因為我站在哪兒一動不動,低著頭不敢看她。(七上《羚羊木雕》)
(2)我從懸崖邊向下望,感到頭暈目眩;我絕對沒法爬下去,我會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頂的路更難爬,因為它更陡,更險。(七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還應告訴學生,有些具有關聯作用的詞語只能用于組合語段。常見的有“這樣”、“只有這樣”、“除非如此”、“為的是”、“總而言之”、“比方說”、“不料”、“由此可見”、“其實不然”、“上面……下面”、“首先……其次……最后”、“先說……再說”、“這就是說……而不是說”、“不在于……是在于”、“為什么……原來”、“為什么……是因為”。
如:
“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吧,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吧……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七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endprint
2.語意組合
這主要通過語段內部的語意結合來分析,因此演繹、判斷和推理起著關鍵作用。
如: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霧中航行過,在霧中神情緊張地駕駛著一條大船,小心翼翼地緩慢地向對岸駛去?你的心怦怦直跳,惟恐意外發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霧中的航船,既沒有指南針也沒有探測儀,無從知道海港已經非常臨近。”(七上《再塑生命的人》)
這個語段中的三個句子從語意上說是相關聯的。前兩個句子是假想在霧海中獨自駕船的恐慌心理,第三句將未受教育的自己比作大霧中的航船,從而形象地表達出在沙莉文老師來之前的孤獨恐慌的心情,突顯了莎莉文老師在她生命中的重要意義。
根據以上闡述的觀點,語段分析是應該有“法”可循,有“法”可依的。
而語段意思的概括也可以遵循以下方法:
1.巧用三規律,迅速抓主句
(1)總分關系的,一般總的一句是主句。先概括后具體寫的,一般用概括的一句做段意。
如:《看云識天氣》的第一段的第一句:“天上的云,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就可以作為整段的段意。
(2)重視過渡句。一般過渡句的承上句是前面段落意思的總結,而啟下句是后面段意的總結。如:《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中的7、8兩段:“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僅是聞一多先生的一個方面——作為學者的方面。”“聞一多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
(3)問答形式的語段可抓住問題的答案歸納句群大意。偏正關系的一般根據正文內容歸納句群意思。轉折關系的抓住轉折部分的內容,遞進關系的抓遞進部分的內容。如:
“我應當怎樣地來形容印度卡拉瑪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個詩人,我就要寫出一首長詩,來描繪她們的變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個畫家,我就要用各種彩色,點染出她們的清揚的眉宇和絢麗的服裝。
假如我是個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來傳達出她們輕捷的舞步,和細響的鈴聲。
假如我是個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擬出她們的充滿了活力的苗條靈動的身形。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貧乏的文字,來描寫這驚人的舞蹈藝術。”(七上《觀舞記》)
這個語段,首句以“怎樣形容”發問,再接連用四個“假如”作答,最后語意一轉,表明只能用“文字”描寫,實際上是對第一句發問的最終回答。整個語段表達的意思就是“我要用文字來描寫她們變化多姿的旋舞。”
2.采用梳理法,句意辨分明
如:
“今天的荒漠就是太空和人類知識沒有達到的疆域。①有時,我們會感到想達到外星球還力不從心。②但我們必須重新振作起來,忍受著磨難,不斷前進。③我們的國家的確非常幸運,因為我們依然保持著巨大的勇氣、令人信賴的聲譽和剛毅不屈的品質,我們仍然有像‘挑戰者號上七位宇航員那樣的英雄。④”(七下《真正的英雄》)
首先,給該段的每一句標上序號;其次,分析每一句之間的關系:前兩句共同表達的意思是人類對掌控太空領域還力不從心;第三句的“但是”表示語意轉折,人類必須面對困難重新振作;第四句是對第三句的解釋。因此,這個語段的四句話的層次是①②一層,③④一層;再根據轉折關系的句群要抓住轉折部分的內容進行語段概括的原則,這個語段的段意就可以第③句來概括。
3、使用累加法,合并“同類項”
如:
“一到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馬上開始了緊張的工作。他們的任務很多,但是供給他們呼吸的氧氣卻很有限,只夠使用四個小時。因此,每分每秒都得抓緊。他們檢查了登月器的著陸情況,發現一切正常;他們拿出鐵鍬,采集了月壤和月巖的樣品;他們從登月艙中取出一塊紀念碑,把它樹立在月球上。紀念碑刻著地球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圖像,上面還刻著:
1969年7月,太陽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類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跡。我們代表全人類,來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
然后,奧爾德林從登月艙中取出電視攝像機,安裝在月球的表面;他們又安裝了一臺太陽風測定裝置,用來檢測宇宙射線;還安裝了用來精確測定月球和地球之間距離的激光儀;安裝了測定月震的月震儀。他們又取出美國的星條旗,神色莊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這些工作完成后,他們舒了一口氣,跟美國總統尼克松進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間的第一次通話。總統熱情地祝賀他們登月成功。”(七上《月亮上的足跡》)
這段很長,學生閱讀起來比較困難,不知道它究竟在表達什么意思。教學時,可引導學生逐句分析。將每句標序號,發現前面七句都是在介紹兩位宇航員在月球表面進行緊張的工作,那么,這七句就可以像數學中的合并同類項那樣合并在一起,形成一個具有完整意思的語段。從第8句開始,語意變化,介紹工作完成后與總統通話。這樣,分析之后,學生很清楚地知道了這段講了兩個意思,再將兩個意思累加在一起,整段的意思就可以概括為:兩位宇航員在月球上緊張工作,之后與總統進行了通話。
當然,語段教學中,教會學生概括語段大意還有很多其它的方法,這里僅列舉了幾條常用的,其它就不一一贅述了。
(三)結合語段教學的各種方法
關于語段的教學,教師除了要重視引導學生在文本中分析語段、概括語段的意思,還可以通過這些方法來實現:
1.排序法
將文章中的某一語段取出,句序打亂,讓學生重新排序,并說出排序的理由,看誰的排序與原文最接近。
2.展開法
教師出示一個中心句,讓學生為繞這個中心句,寫一組句子。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一句接一句玩接龍游戲。
3.濃縮法
教師出示一組具有若干邏輯關系的句子,讓學生分析之后,概括大意。
相信通過以上方法,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語段知識方面受到充分的訓練,并且以此逐步完成從小學階段的詞句學習到初中階段的文本閱讀的銜接,減少小初銜接過程中的語文學習的跨度。
結語
“學生已經理解并已接受的知識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人總是在先前學過的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識的。”[3]如果,在小初銜接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缺乏銜接的意識,使得語文教學出現脫節的情況,會使學生常常不易辨明新知識與已有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不易完成不同學段之間的自然過渡。因此,處于小初銜接階段的語文教師,都應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重視語段的教學,為之后的文本閱讀教學打下扎實的基礎。
斑羚在絕境中只有“飛渡”才可完成種族的延續,而語文教學,必須一步一個腳印,遵循教學的規律,不可缺失其中的任何一節。
注釋:
[1]韓泉欣.文心雕龍直解[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
[2]老舍.出口成章[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3](希臘)絲黛拉·沃斯尼亞杜,張鐵道.關于兒童學習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2,(5).
參考文獻:
[1]馮志純.現代漢語[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黃文娟 ?南京中華中學 ?21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