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很多學生上小學的時候沒有文言基礎,初中一下子接觸文言,不少字詞不理解,課文讀不懂,自學能力就更不要提了。筆者在教學文言文的時候,往往采用先串講,再要求學生背誦,最后聽寫的方式,這種方法最省事,學生也習慣了,還能應對考試。(現在的學生寧愿去背一背,也不愿意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思考,去創新。)所以這種方法還算有效。
這學期又是教學《晏子使楚》這一課的時候,起初備課的時候還是準備按照慣例,用串講的思路來教學,但是一想到一成不變地去講字詞,講翻譯,講手法,自己都覺得乏味,想必學生也覺得枯燥無味。于是筆者想嘗試著改良一下。
文言文閱讀教學,既要注重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又要重視文本中所蘊含的思想文化內涵、藝術表現手法和審美情感價值的品味?,F在的文言文教學已經從原先教學大綱規定的以積累為主過渡到積累理解并運用的層面。文言教學就不能滿足于記住字詞和句子的意思,還要學會舉一反三,遷移運用。
《晏子使楚》是一篇短小精致的文章,放在蘇教版第二單元(愛國情懷單元),不僅是要簡單地學好文言,更要體現人物的愛國情懷。針對這一要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四個教學環節:初讀文本 品讀文本
賞讀文本 續寫文本
一、初讀文本
初讀課文主要是完成字詞教學和課文朗讀。筆者采用先讓學生自學字詞,尤其是特殊字詞重點字詞,可以小組合作,讓學生自學完成。然后采用練習的形式進行檢查,努力幫助學生把握文中關鍵字詞的音形義。在此基礎上初次讓學生朗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在初讀的基礎上再去分辨人物相關的描寫語句并作簡要的梳理疏通,最終達成讀順讀準的要求。
二、品讀文本
這個環節主要結合相關人物的動作神態,尤其是語言描寫及其前后對比來賞析人物的性格,體會晏子是如何巧設類比,以楚王之矛攻楚王之盾的智慧,以及捍衛自己及國家尊嚴的品格。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文本來品析人物形象。例如“避席”這個動作表現晏子的有禮有節,不卑不亢的形象。語言描寫更能體現晏子的智慧?!皨肼勚?,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标套硬]有直接的回應“齊人固善盜耶”這個問題,而是舉了一個生活中的現象,“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還說明一個道理:環境影響成長?!八匀徽吆??水土異也。”然后以退為進,暫時承認這個犯偷盜罪的就是齊國人(今民生長于齊不盜),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一個結論“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雖然是用了反問的語氣,但是卻不容楚王有任何反駁的余地。以至于楚王只能自我解嘲,由開始的“辱”變成后來的“熙”。通過品讀文本最終把握鮮明的人物形象。
三、賞讀文本
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再讀課文。這次要求以人物對話的口吻來讀,讀出人物的語氣。然后要求學生分角色對話,再用白話來對話,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在分角色對話的這個活動中,筆者先分男生組和女生組來模仿人物對話,然后讓學生自告奮勇的選擇角色來對讀。筆者選擇了班上幾個活潑的,語文學的還不錯的孩子來對讀。要求他們用文言對話的時候,要模仿人物的語氣,也可以發揮想象,加上一些動作和神態。讀晏子的那個學生在“避席對曰”的時候,真的離開自己的座位,兩手抱拳打躬作揖,逗得全班學生哈哈大笑。扮楚王的學生在說“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時候,還假裝捋一捋自己的胡須,教室又傳來一陣大笑聲。再讓學生結合文中的描寫文字對分角色進行朗讀課文進行評點。
四、續寫課文
看到孩子們說得這么開心,似乎意猶未盡,筆者突然靈機一動,何不要學生續寫情節,用文言寫出晏子回齊國后的群臣對話。于是,筆者引導學生想象:晏子回去之后,會怎樣跟齊王匯報?齊王會怎樣評價晏子?學生七嘴八舌的說了起來。等學生說的差不多了,筆者請了幾個學生來說說回國后,齊國君臣可能會有什么對話??磳W生們興高采烈,筆者又順勢問一句:晏子走后,楚國君臣會有什么對話?然后要求學生把剛才的對話用文言寫出來。學生一聽說要用文言續寫情節,一個個興奮不已。雖然有部分學生寫得不盡如人意,但是也不乏寫得不錯的。以下是兩個學生續寫的對話:
晏子歸,齊王召見,曰:“卿此去楚,何如?”晏子對曰:“幸不辱使命,不敢有愧于大王?!彼煅允钩?。齊王大笑曰:“卿真乃神人也!”(齊國君臣對話)
晏子歸。楚王嘆曰:“晏子,真乃齊之習辭者也。寡人欲辱之,反取病焉?!崩粢磺霸唬骸瓣虌肷袢?,臣等不及,令大王蒙羞,臣等之罪也。”楚王笑曰:“卿等不必自責,寡人之過也?!保ǔ紝υ挘?/p>
雖然寫的略顯稚嫩,但是這個環節讓學生一下子戰勝了文言難學的心理,原來自己還可以寫文言,那么讀懂文言就不再是難事。
課堂上沸騰的場面,學生的出色表現也讓筆者幡然醒悟:原來文言還可以教的這樣有趣,有梯度的分解教學目標,分層次用三讀一寫的方式來實現教學目標應該說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法。
(趙 ?敏 ?江蘇省儀征市新集初級中學 ?211403)endprint